iamqsar 发表于 2005-3-5 12:48:00

文化的差异性与丰富性

文化的差异性与丰富性
2005年03月05日05:11 作者:摩罗  来源:搜狐文化频道


  公元前638年,南方强国楚国攻打中原小国宋国。当楚师正在渡过泓河时,宋国大司马公孙固主张趁楚师渡到一半赶紧发起进攻,宋襄公以为这样乘人之危不符合作战的规矩,坚持按兵不动。楚师过河完毕,正在集结布阵,公孙固要求趁其混乱立即发起进攻,宋襄公仍不同意。楚师布阵完毕,严阵以待的宋襄公这才击鼓进兵,可是楚强宋弱,宋襄公很快一败涂地。就在大军事家孙子在竹简上用力刻下“兵不厌诈”这句后来被供奉了两千多年的军事格言的时代,宋襄公却如此粗赜蜗饭嬖颍??甘?フ交?惨?袷厮?哪恐腥隙ǖ恼秸?桌恚?渲刑逑至舜嬖谟谒?肫渌?酥?涞奈幕?钜臁! ?/P>

  地球上不同的人类种族创造了不同的文化体系,尽管在人类之外的生命看来这些文化一定很相近,但是人类自己很容易发现各个种族的文化体系具有或大或小的差异性。差异性并不意味着不可通约。在世世代代的生存繁衍之中,不同种族的人也必定会具有一些基本共同的经验和观念,高屋建瓴地观察,必定可以从纷繁复杂的不同文化体系中,总结出某种具有普遍性的伦理价值。正是这种普世价值,使得人类既有种族个性,在精神上又浑然一体。  

  一个种族、一个个人如何在文化差异性和普世价值之间取得平衡?面对其他种族的不同文化,究竟是抱持宽容之心,予以同情式理解,还是因为“非我族类”就奋力诛之?这个问题对于每个种族、每个个人来说都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可以说,由于文化差异性所形成的不认同甚至歧视,是人们对这个世界所产生的最主要的偏见之一。倘若不设法减少这样的偏见,人类之间的相互理解就很难实现,国家与国家、种族与种族之间战争和敌对的因素就无法减少,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隔膜就无法克服。  

  文化的差异性以多种方式体现出来。大致罗列几种如下。  

  ·文化的种族差异。不同的种族之间往往具有明显的文化差异。以婚姻关系和性关系而言,各民族的观念和行为习惯堪称千差万别。比如,汉族要求女性坚守贞操而且从一而终,看重丈夫的初夜权、寡妇不得改嫁是女性贞操观念的两项重要内容。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妇女没有从夫而死和为夫殉葬的文化责任。中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女性必须在结婚之前将自己的初夜奉献给丈夫之外的男性,也就是说初夜权成为婚姻的禁忌,这与汉族大异其趣。印度的女性则需要从死于丈夫,也就是丈夫死了妻子也必须赴死,他们直到十九世纪还坚持这种文化习惯,让其他民族的人士惊骇不已。  

  就丧葬文化而言,汉族主张入土为安,而且极其看重遗体完整(去冥府会见祖宗),藏族却喜欢天葬,不忌讳零刀碎割,也不忌讳葬身鹰腹(回报动物并进入天国)。印度人却流行火葬(进入天国)。  

  婚俗的不同表明了对生活的理解不同,葬俗的不同表明了对死亡的理解不同。这两个方面乃是文化体系中具有根本意义的重要内容,最能体现各个文化体系中各不相同的价值观念。  

  ·文化的时代差异。文化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观念体系和不断改变的行为体系,所以同一个种族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文化观念和习俗风尚。在人类的氏族社会时期,氏族首领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往往比他所享受的特权要多得多,很多氏族和早期共和国的首领一到身体衰老,就被年轻的壮士按照文化传统杀死并取代。如果遇到巨大的灾难,公众也往往处死国王献祭神灵,以此祈求消除灾难。这种现象是人类早期各种文化类型的共同特征,所以中国先民无疑也是从这种历史烟尘中走出来的。  

  一个民族发展到以文记史的文明时代,处死国王的习俗有了改变,但是国王依然是贵族公室维护集团利益的工具,直到战国时期还不难发现这种遗迹。楚文王有一次不想采纳大臣的进谏,大夫鬻拳竟然拿出兵器威逼文王纳谏。事后楚文王不但没有报复他,反倒安排他做守卫宫门的长官。后来文王跟西部巴人打仗时吃了败仗,没有维护好国家利益,这个鬻拳竟然紧闭宫门不让文王回宫。楚文王的王权竟然没法打开自己的宫门。他只好率师东进,攻打黄国,以求将功补过。当他得胜回国时,累死在路上。这个例子可以清楚地表现中国早期政权结构中国王的权力受限甚多,楚国历史上至少有三位国王累死或者老死在征讨的军营中,可见他们很清楚自己的天职是在贵族公室的监督下为他们(美其名曰为国家)谋利益,而不只是享受特权。  

  可是,秦汉以后,国家机器越来越沦为皇帝的私器,皇权越来越没有边界,公族和文官系统对皇权的制约越来越少,中国终于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皇权文化。王权文化的变迁从一个侧面显示了人类文化观念和行为模式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正因为文化是随时而变的,所以背诵前人业已确定的知识难于得到文化的精义。

  ·文化的群体差异。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文化风尚。这里不同的群体是特指一个文化体系内部因地域、职业、地位等等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群体。比如城里人跟乡下人不一样,上层人跟底层人不一样,文化人跟文盲不一样。十九世纪末的英国,工业发达,经济繁荣,科学昌明,是世界头号强国,伦敦等大城市是代表了世界科学水平和现代化水平的中心城市。可是在他们的乡村,还保留着许多的巫术文化特征,人们还常常企图以古朴的巫术仪式沟通鬼神、改变自己的命运。  

  今天的中国也是如此,当我居住在城市的时候,觉得生活在人和混凝土的世界,可是一回到乡村,常常觉得生活在鬼的世界,因为我对家乡关于鬼怪的传说以及巫术风习很熟悉,随时都可能跟乡亲们谈论之甚至施行之,比如给死者扶乩,给生病的小孩叫魂,七月十五过鬼节等等。乡村民人对于世界的经验和想像,是其他人群很难理解的。必须指出的是,不能将这些乡村文化简单判为迷信,实际上巫术文化是早期人类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体系,至今为止,他仍然跟科学文化、宗教文化一起,构成三种基本的文化类型之一。每一种类型对于世界、鬼神和人类自身的理解都有所侧重,三种互参也许才能接近真解。  

  ·文化的个体差异。在文化的差异性之中,最大的差异性无疑体现在个人与个人之间。有人说,人与人的区别有时候比人与狗的区别还要大一些,这话不是没有一点道理。人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存在,每个人受到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其精神发展千变万化、千姿百态。即使生活在同一个种族、同一个群体之中的人,其价值观、生活态度、心理期待、自我要求也常常别若天壤。拿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两个人物来说,宋襄公和公孙固同有王侯之尊,其主张就各不相同。在打这一仗之前,楚成王曾经带着军人到诸侯会盟的外交场合将宋襄公抓到楚国首都关押了几个月,宋襄公没有因为刚刚遭受过掳掠囚禁之辱而燃烧起疯狂的复仇火焰和毁灭欲望,而是按照他所认定的伦理规则对待关乎生死存亡的残酷战争。在宋襄公时代,像秦王、齐王、楚王那样贪得无厌血洗天下的王侯一茬接一茬,像张仪、苏秦这样不道不德不仁不义的摇舌鼓噪之徒像春草一样布满大地,像孙武、韩非这样怀揣权谋诡诈之术布道天下的士人如雨后春笋一样遍布园林,可是宋襄公却依然要求自己做一个正人君子,这必定是受到一种坚不可摧的力量的支撑,这种力量就是文化信念。由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一种文化价值一旦得到生命个体的认同,他对于个体生命就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正因为文化的个人差异是如此之大,这就为每个人成就你自己提供了无限丰富的可能性,一个人可以因为文化的原因成为浅薄之徒,也可以因为文化的原因成为高远圣洁之士。一切都得靠自己去甄别、去践履,用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去修炼,而决不能相信那些别人强加的标准答案。所以,真正的文化教育绝对不能只教一种文化,文化学习绝对不能只学一种文化。对于文化的遮蔽就是对生命的遮蔽,对于文化的阉割就是对于生命的阉割。拘囿于一种文化而歧视所有其他文化就是对人类生命无限丰富的可能性的放弃与否定。一个好的学习者,应该具有开放的胸襟,广阔的视野,通过广泛而又艰苦的学习和研究,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文化气质,认同自己所信仰的文化价值,扬弃自己所不欣赏的文化习尚,批判自己所不能忍受的文化观念(比如妻子从夫而死),甚至可以力求为丰富人类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为人类精神增加某种光彩。  

  在一个纷繁复杂的时代做一个有文化、有个性的人很不容易,但并不是不可能,即使是做一个既有文化又有个性还有信仰的人,也还具有某种可能性。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向善向美之心,同时愿意从人类一切文化财富中汲取最饱满的精神资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化的差异性与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