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馨文墨 发表于 2012-2-21 23:53:47

我认为不能从数量来评论此事。
就好比这样说:难道“好人”一定是少数吗?难道大家不希望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好人”占绝大多数吗?
所以,我认为,只要在“三好”的标准上严格把关、实事求是,至于多少数量不是什么问题。
倘若评选的时候真的落到实处而不是走过场,三好学生越多反而越是一件喜事。
至于,40个学生的班级30个三好学生,剩下10个学生可以采取“进步奖”或者其他措施激励他们,以免他们觉得受到孤立或者歧视。

keypress 发表于 2012-2-22 19:41:25

楼上说得有理,这世界本来就是好人多,只是好人的标准可能不一样。

“三好”本是有标准的。

例如:体育的标准是体育成绩良好及以上;学业成绩的标准通常是语文良好以上,其余学科优秀(85分以上),辅助学科(如音乐、美术、劳技等)良好及以上……

但是对德育,却没有具体的评判标准,因为几乎无法测量。

于是,三好在评定时常常只重 两好,而德育常常被评定者认定为“好”——毕竟,说一个学生品德不好是一件很严重的事。

以上简述了“标准”说。可就在这一标准下,老师们还是无法操作,因为有一个更现实的问题——三好生的名额是有指标的。

套用一个流行的词,指标是个很坑爹的东西。

举例来说,如果指标有10个,班级中符合智体“两好”的学生不超过10个,一切OK,天下太平。但如果符合的学生数远超10个呢?

于是乎,成绩好的班级,资优生多的班级,必须靠提高智体标准来评“三好”,实在搞不定,就排名次,再搞不定,就让学生相互投票,总之,必须不多不少,凑足这10个名额。在较差的班级、较差的学校能评上三好(甚至于评上市三好、省三好、全国三好),可能在好的学校、班级啥也轮不上……从某种意义上说,评“三好”有时就是一种逆淘汰——按规则选出了并非真正优秀的群体。

【结语】

评“三好”,评……,实质上就是“有中国特色”的评先运动——既不代表民意,也没有严格的标准。轮上当先进,只能偷着乐,到别处宣扬只会在金字招牌上抹灰;轮不上先进,不说明你不行,只说明你没能适应这评先规则……

如果评先活动还带有指标,甚至带帽下达,这样的评先无论如何不会也不能评出真正的 先进,而在孩童时代开展这种类型的评先活动(如评“三好”),作为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明白别太把这称号当回事,否则,可能最终会玷污学生那原本纯真的心灵。

5445959 发表于 2012-2-24 21:37:52

不如40个全三好算了

zhaoziheng 发表于 2013-5-13 19:49:40

怎么看?去看看现在的学生就知道了,只能接受表扬,受不了批评,不知道这算不算教育的悲哀!

yuanxq 发表于 2013-5-13 21:28:06

同意楼上的观点。
我看严格按标准,没几个能评上三好的!

xie1 发表于 2013-5-13 22:38:03

不要常年把三好学生都加在几个学生的头上。
英国的教育家曾说,教育是可以把一个平民培养成一个贵族。如果这句话是真的,那么常年把三好学生都加到某几个学生头上的状况,恰好反证了教育的失败。
像三好学生这样的称号,榜样作用实际并不大,还是废弃的好。
建立一些更为实际的荣誉称号或者好一些。比如,优秀成绩奖,乐于助人奖,思想先进奖,积极创新奖等等,让大家都参加进去。

艺人他 发表于 2013-5-14 10:10:44

其他是两好学生

quanyecha 发表于 2013-5-14 16:16:11

没有办法,现实就是这样 !这种情况岂止在小学有。。。。

choumaobing 发表于 2013-5-14 21:56:17

个人觉得,这是社会风气在学校工作中的反映。你好我好大家好,一团和气就好了。没看到有好多单位的部门,当官的比当兵的多吗?有的还都是当官的呢。
    就是苦了那剩下的几个孩子,绝对会觉得自己像犯了罪一样抬不起头来。
    这样的评先,就失去了评先的意义。榜样永远都应该是少数的,这样就可以把班上同学分成两类,一类是榜样,一类是一般学生,形成学习先进、比学赶帮的良好局面。可如果是反过来呢,那就成了一类是一般同学,另一类是落后的学生了;一般学生失去了榜样,差的学生也受到了打击,一点正作用也没有。你要说孩子都是夸出来的,那绝大多数评上三好生就是合适的。可要绝大多数都是三好生了,三好生也就不成其为夸人的词汇了。
    那就毋庸说,这不是在评先,是在评差。没有正作用,只有副作用。那还评个甚?!

talent001 发表于 2013-5-14 23:37:15

很多人说三好学生泛滥,多评点,给他们信心,又怎么样呢?至于吗?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40人班级30个三好生,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