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湖南的粮食种植结构初探
[摘要] 在宋代,湖南形成了以水稻为主、麦粟为补充的粮食结构。首先,湖南是传统的水稻产区,占优势地位的粮食作物是水稻。其中占城稻不迟于12世纪30年代传入湖南,并得以大面积推广。其次,唐中后期以来,麦作技术传入湖南,并得以渐进式地推广,但小麦的全面推广主要在南宋。其他旱地作物如粟,在湖南也有所种植。[关键词]湖南;水稻;占城稻;稻麦复种
湖南在全国粮食生产中一直居于极为重要的地位,近些年来,一直保持全国稻谷产量第一的地位。 湖南粮食大省地位的确立,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而两宋时期是极为重要的发展阶段。宋史专家漆侠在《关于宋代人口的几个问题》中指出:“值得注意的是荆湖南路户量大幅度地增长,其中湖滨一带诸州府如潭州在两宋三百年中增长最多,因而这里的农业生产也发展起来。在明代,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湖广之所以当时的又一米仓,应当说,是从两宋奠定了基础的。” 这一论断完全符合事实。近年来,朱瑞熙 、黄启昌 等学者对宋代湖南的粮食生产有所论及,但上述学者对湖南粮食种植结构,如占城稻何时传入湖南,推广面积如何、稻麦复种等问题无明确见解,因而存在着一定的讨论空间。本文在吸收上述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试图对宋代湖南的粮食种植结构略陈管见。
一、占优势地位的水稻生产
湖南是传统的水稻产区,占优势地位的粮食作物是水稻,这是由湖南的气候、土壤、水利等自然条件与历史传统所决定。湖南属于xxx带,气候温暖,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水集中;严寒期短,暑热期长,十分适宜水稻的生长。正如《宋史•地理志》所云:“荆湖南北、路……其土宜谷稻。” 卷八八《地理四志》,宋代湖南境内的水稻主要有粳、糯两类,而以粳稻为主;有早、晚之别,而以早稻为主。大约在12世纪30年代之前占城稻传入湖南并在多处推广,优化了水稻的种植结构。
就水稻米质的粘性分类,宋代湖南种植的水稻主要有粳、糯二种类型。宋人以“粘者为糯,不粘者为秔(即粳)” 卷一《释草》。,糯稻虽口感好,但产量较低,因而当时主要以粳稻为主。如《宋史》记载:“江南、两浙、荆湖、广南、福建土多粳稻。” 卷一七四《食货上二•赋税》。糯稻是酿酒的主要原料,因而亦有一定的种植。北宋时,武陵(湖南常德)一柳姓地主所种植的水稻就粳、糯二种类型。卷一八《归老桥记》。在南宋末年,武陵县丞林岳在县东门外、报恩寺左设置了专门贮存糯米的仓库,“凡秫米皆储焉,遇官酿,则以入城。”卷七五一六引《武陵图经》可见糯稻的种植规模亦不小。
宋代湖南所种植的水稻,既有早稻又有晚稻。如真德秀(1178~1235)所言永、道二州(今永州)《西山文集》卷一○《申尚书省乞拨米赈恤道州饥民》“永道两州去岁早禾方熟,忽伤螟虫;晚禾垂成,水潦暴至。”真德秀《西山文集》卷一○《申朝省借拨和籴米状》:“潭之风土多种早稻,其视晚禾居什之七。”可见,永、道、潭三州均种植早稻与晚稻,潭州主要种植早稻为主。当然,宋代的“早稻”和“晚稻”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早稻和晚稻,而主要指的是收获期上的早晚,由于各地的水稻成熟期并不一致,各地早、中、晚稻的划分也不尽相同。
宋代水稻种植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就是占城稻的传入和推广。
占城稻原产于占城国(今越南中南部),最早在什么时候传入我国以及如何传入我国的,存在多种说法。中国种稻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但是中国的水稻品种耐旱性较差,真宗大中祥符年间,江、淮、两浙一带经常发生旱灾,稍遇旱灾水稻就失收。此前福建已大面积引种了“耐水旱而成实早”,且“不择地而生”的占城稻。有鉴于此,真宗于大中祥符五年(1012)“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仰者莳之”。卷一七三《食货志上一》。并将占城稻的推广以榜文的形式,何时浸种,如何掌握发芽标准,如何整治秧田,何时插秧等予以明白地公布。 食货六三之一七至一八。由此可知,至迟到北宋初年,占城稻已经传入我国,至于大规模的推广,则在真宗大中祥符年间。
那么占城稻又是何时传入湖南的?学界主要有如下三种意见:
1.黄启昌认为自大中祥符五年开始已传入 ,但只是推测,无文献可稽。史籍明白记载,大中祥符五年,宋政府主要在江淮两浙地区推广。
2.王颋在《食恃占婆——宋代占城稻种的引入和推广》认为宋代湖南甚至属于“偏僻”的州、县,也有所称“占城稻”的收获。 其主要以曾几(1085~1166)《茶山集》卷二《溆浦楠木洞,盖神龙所居。今年夏,大旱,县官乞取其水以祷,立应。民犹以为未足,因作是诗,以遗诸公,致再请之意焉》一诗为证。按照王颋的意见,占城稻传入湖南应不晚于1166年。但王颋对曾几的诗作显然误读。曾几诗歌云:“……雨不到人间,风伯乃为梗。……以斯占稻粱,生意鱼在鼎。……君其洁斋俟,百谷正延颈”。误认为“以斯占稻粱”,就是占城稻,其实该句中的“占”应通“沾”,浸湿、滋润之意。整篇诗是讲,大旱季节,虽然县官求雨应验,但“民犹以为未足”,希望天再次降雨浇灌庄稼之意。
3.朱瑞熙、常建华认为到到南宋嘉定年间(1206~1210),潭州、道州、永州普遍种植了占城稻 。其依据,为前文所引真德秀:《西山文集》卷一○《申朝省借拨和籴米状》所云之“早稻”,与卷九《申尚书省乞拨米赈恤道州饥民》所云之“早禾”。
在宋代,“早稻”与“早禾”就是占城稻?二者之间不能划等号。日本学者加藤繁、美籍华裔学者何炳棣等研究指出,在11世纪初占城稻传入之前就有中国本土的早熟品种。 南宋中期学者罗愿(1136~1184)在《尔雅翼》卷一云:“又有一种曰籼,比于粳小而尤不黏,其种甚早,今人号籼为早稻,粳为晚稻。苏氏云,粳一曰籼,亦未尽也。又今江浙间有稻,粒稍细,耐水旱而成实早,作饭差硬,土人谓之占城稻云,始自占城国有此种。”可以肯定地说,早稻就是籼稻。当然,“早稻”与“早禾”也包括占城稻。占城稻的特点之一是“耐水旱而成实早”,属早稻。
南宋初期,李纲在任江南西路制置大使任内曾上奏谈到洪州(今南昌)的情况是“民田多种早占,少种大禾……本司管下乡民所种稻田,十分内七分,并是占米,只有二三分种大禾。”[]卷一○六《申省乞施行籴纳晚米状》。这种与潭州的情况相似,潭州的“早稻”道州的“早禾”应为“早占”,即占城稻 。当时为何大量种植占城稻?除了耐水旱、早熟之外,还具有另一个优势,对土壤肥力要求较低,产量高。南宋理学家舒璘(1136~1198)指出:“有大禾谷,有小禾谷,大禾谷今谓之粳稻,粒大而有芒,非膏腴之田不可种;小禾谷今谓之占城,亦曰山禾稻,粒小而谷无芒,不问肥瘠皆可种。所谓粳谷者,得米少,其价高,输官之外,非上户不得食,所谓小谷,得米多,价廉,自中产以下皆食。”卷下《与陈仓论常平》。
占城稻何时传入湖南,我们认为应不迟于12世纪30年代。《宋会要辑稿》食货九之二○载,绍兴二年(1132)四月十五日,户部侍郎黄叔敖言:“欲将浙江、荆湖今年上供米取人户情愿,于税限前以早占白米抵斗送纳者听。”早占白米,即早熟的占城稻米。宋政府规定荆湖之百姓交纳早占白米作为二税,从一个侧面可看出,荆湖地区占城稻种植较广,产米较多,否则不可能作出如此的专门规定。在古代交通通讯落后的情况下,占城稻在两湖地区的推广应经历了相对长的过程。因此,占城稻传入湖南应早于12世纪30年代。
乾道年间(1165~1173),湖广总领所在鄂州(今武汉市)所收购的“中等占米每硕二贯六百省,系鼎、澧州米” 食货四○之五四。,说明常德地区种植占城稻较为广泛。
综上可知,至南宋前期,鼎、澧、潭、道、永等州普遍种植了占城稻。
二、稻麦复种的推广 与粟面积的扩大
宋代以前,湖南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随着北方人口的南迁,麦作技术亦传入湖南,并得以渐进式地推广。在唐朝中后期,小麦也有一定的种植,如元稹(779~831)描写元和时代(806~820)的岳州农村是:“年年四五月,茧实麦小秋。积水堰堤坏,拔秧蒲稗稠。”卷三《竞舟》。,有学者认为,包括湖南在内长江流域稻麦复种制已经形成或推广 。我们认为,唐代湖南的二麦的种植十分有限,不宜估计过高。
宋代是湖南小麦种植的重要推广与发展时期。太宗端拱初(988),为防水旱灾害,保证朝廷粮食供应,曾下诏给江南、两浙、荆湖、岭南、福建等地方的州官,要他们劝说老百姓种植栗、麦、黍、豆等作物,由淮北调去种子,并在长江以北推广种植水稻。卷一七三《食货志上一》。这一措施,促进了南北农作物的交流,扩大和优化了南北粮食生产的格局。湖南的小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如陈了翁(陈瓘)(1057~1124年)在《自廉到郴》诗中也有“瘴岭只将梅作雪,湘山今见麦为春”卷五七《荆湖南路•郴州》。的诗句,可见当时郴州一带山地上已有小麦的种植。
自太宗朝开始在南方推广种麦,但终北宋一朝,二麦的种植在南方并不普遍。如在农业技术最为发达的两浙地区,咸平三年(1000),知泰州田锡在奏疏中说,江南、两浙种麦稀少卷四六咸平三年三月丁未条。。元祐年间,苏轼在杭州为官,在奏疏中也说“两浙水乡,种麦绝少”卷三○《乞赈济浙西七州状》。。处于中等农业水平的湖南小麦种植与推广的效果就可想而知。
湖南小麦的全面推广主要在南宋时期,这一时期促进稻麦两熟制在南方全面推广的直接因素,是北方人口的大量南下。史载:“建炎之后,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卷上、“淮民避兵,扶老携幼渡江而南,无虑数十百万人”卷八《便民五事奏札》。这些以面食为主的中原人大量南渡,大大促进了小麦的种植与稻麦两熟制的推广。绍兴初年,由于骤然增加大量面食为主的北方人,以致小麦供不应求,一斛麦竟达一万二千钱 卷上。中原人南下后,在小麦价钱增高的同时,宋人还记载说当时“佃户输租,只有秋课,种麦之利独归客户”,因而“农获其利,倍于种稻”。这一切都刺激了农民种麦的积极性,“于是竞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卷上。北方人从好食出发,南方人从经济利益出发,竞相种麦。
而官府则从防灾备患的角度出发,南宋政府对种麦是前所未有的重视,劝谕农民广种春麦,频下劝种麦的诏令。如绍兴五年(1135)湖南、江西旱灾,粮食欠收,百姓缺粮,高宗下令监司、守臣劝课百姓种麦,以便来年接济饥民食货六之二七。尤其是在孝宗朝,几乎每年发布诏令、御笔手诏,“督责守令,多方劝诱,广种二麦”,并将种麦份数,作为考察“比较当职官勤惰”的标准之一。又令监司“多出文榜,劝谕人户”,“趁时布种。”食货六三之二二一至二二三。如隆兴七年(1169),孝宗诏令江东西、湖南北、淮东西路帅、漕臣劝民广种小麦卷一七三《食货志上一》;乾道七年(1171)十月十五日,诏“江东西、湖南北帅漕臣,日下措置,官为借种,责守令劝谕招诱大姓,假贷农民,与依赈粜赈济赏格推恩,趁时广行种麦”食货一之四六。淳熙七年(1180),“复诏两浙、江、淮、湖南、京西路漕臣,督守令劝民种麦,务要增广。自是每岁如之。……于是,诏诸路帅漕、常平司以常平麦贷之” 卷一七三《食货志上一》。淳熙九年(1182)五月十五日,又规定“江浙、两淮、福建、湖南北、京西路帅、漕司,今后,逐年自四月一日为始至九月终每半月,四川、二广帅、漕司每一月,各将所部州军得雨分数,及麦禾次第,详具以闻。”食货六三之二二四。孝宗频频下诏与询问湖南等地区的小麦种植情况,说明当时湖南是推广种麦的重点,而且是推广稻麦复种。方健指出:“据‘麦禾次第’云云……可证,南宋实行的是二麦收割后复种晚稻的两熟模式” ,可谓真知灼见。
在政府的大力推广下,湖南种麦的区域得以扩大,潭州、永州、衡州等地方重点推广的区域。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绍兴中从浙江赴广西静江(今桂林)知府任,道经今槠洲县(属潭州,今株洲),作《槠洲道中》一诗,为我们留下了南宋初株洲、湘潭一带小麦种植的珍贵史料:“烟凝山如影,云褰日射毫。桃间红树迥,麦里绿丛高。客子叹游倦,田家甘作劳。乘除吾尚可,未拟赋离骚。”卷一三据《宋史》记载淳熙六年(1179)十一月,臣僚奏称:“……湖南一路唯衡、永等数郡宜麦……” 卷一七三《食货志上一》。著名理学家真德秀知潭州(1222~1225)时,在潭州推广种麦,史载:“昔潭州亦不种麦 ,自真相公做安抚,劝令种麦百姓遂享其利。”卷七八《咸淳九年春劝农文》郴州地区到绍定年间(1228~1233)不仅是山上种麦,而且是“田间拾麦声相呼”卷二一八八引《郴州重修图志》,可见郴州地区小麦的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而且是稻麦二熟制。
大小二麦的种植和占城稻的推广,可以说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成功地解决了水旱欠收的问题,并促进了稻、麦两熟制和早、晚稻连作制的形成和发展,使粮食生产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其他旱地作物如粟,在湖南也有所种植。在占城稻引进的同时,真宗诏令将北方粟、麦、黍、豆等旱粮作物推广到南方,以防水旱灾害。南宋以后朝廷仍多次诏令南方旱土种植旱粮。历任地方官也劝民垦种。《宋史》卷三二四《李允则传》记载,真宗咸平间,李允则知潭州,时“湖湘多山田,可以艺粟,而民惰不耕。乃下令月所给马当,皆输本色,由是山田悉垦”。张溪《云谷杂记》卷四云:“沅湘间多山,农民惟植粟,且多在冈阜,每欲播种时,则先砍林木,纵火焚之,侯其成灰,即播种于其间,于是所收必倍”。北宋后期,水力不及的山田,所种“粟米妙天下”。
由上面的论述可知,宋代湖南突破了传统了水稻种植模式,形成了以水稻为主,麦、粟等多种粮食作物并举,较为合理的种植结构,为以后粮食生产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2004.
罗愿.尔雅翼(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曾巩.曾巩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
解缙等.永乐大典,北京:中华书局,1986.
徐松.宋会要辑稿,北京:中华书局,1957.
李纲.梁溪全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舒璘.舒文靖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元稹.元氏长庆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王象之.舆地纪胜,北京:中华书局,1992.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2004.
苏轼.苏轼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庄绰.鸡肋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
杜范.清献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范成大.石湖诗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黄震.黄氏日抄(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张舜民.画墁录(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此文待发于《中国农史》2012年。 本人对宋史没有做过专门研究,只是关注过一些研究成果。在这里这篇论文既然是要发表的,看完还有一些觉得不足的地方。(不知道看到这个是不是终稿,还是有所删节)
第一,论文中提到的现代人的研究论著,大多没有指出来源。如黄启昌、朱瑞熙、常建华等人关于占城稻传入问题的一些观点,这些观点的出处是什么?这里没有指出来。不能让读者去挨个查吧?
第二,还有关于占城稻以及宋代农业的研究还应该阅读一下游修龄,曾雄生等稻作史专家的论著,特别是曾雄生先生是宋代农史专家,他们对宋代稻谷有专门的研究。
第三,关于宋代湖南粮食种植结构韩茂莉的《宋代农业地理》也提到过一些,并且按照地形分开写,更为科学,这里好像没有提过。
第四、稻麦复种制学术界已经有很多论著进行探讨了,文章里也没有提过。
第五、第二个大问题“稻麦复种的推广 与粟面积的扩大”用了大量的文字描述南方的情况以及宋朝政府的政策,真正写湖南只有一段,有点头重脚轻的感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