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词,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词。 引用第21楼oliven于2011-08-06 12:44发表的 :
古典诗词,指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产生的各种诗词体裁形式,相对应的是现代诗词。
现代诗词,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词。
不同意这种划分。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划分的。
我理解的古典诗词就是按照古代写的诗歌形式创作的诗歌,毛泽东就写了很多很古典的诗歌吗?这就是我要求斑竹解释她他所认为的古典诗歌到底是如何定义的原因。 下半年我就要去上学深造,有足够的时间在此网站学习,本人不才,不知道斑竹需要俺帮忙干点啥不? 引用第21楼oliven于2011-08-06 12:44发表的 :
古典诗词,指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产生的各种诗词体裁形式,相对应的是现代诗词。
现代诗词,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词。
古典诗词,现代诗词,好像不沾边的两个概念吧。古代诗词与现代诗词比较而论如何? 古典诗词,强调的是风格。现代诗词强调的是时间,不知道理解的对不? 顺手从《辞源》里抄个解释过来:古典,古代的典章、制度。……(例证不详引了)现在称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名著为古典。
古典,强调的是个“典”字。 古典在这里应该是形容词,修饰诗词。如果用词源的意思,自然是引申义。
黑黑说的,古典强调的是典字,却为正解:典型、典雅、典范。
古典诗词赏析,不仅是一个时间概念,也是一种文化概念;不仅是文本解读,也可以是多元化解读;不单是经典,也可以是通俗(相对与现当代而言)…… 引用第26楼hzyuan于2011-08-12 15:03发表的 :
顺手从《辞源》里抄个解释过来:古典,古代的典章、制度。……(例证不详引了)现在称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名著为古典。
古典,强调的是个“典”字。
俺的理解与弟弟有差别的,古典诗词必须是历史的时间限制,否则,只能以一种创作风格而论。 谢谢鸿渐的指正,我抄这个解释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在“古典”这个词中所包含着的两个义素:具有代表性的,古代的。但忽略了词性,应该要补充上一句的。
刘兄所说的“我理解的古典诗词就是按照古代写的诗歌形式创作的诗歌”我想可能在表述上有些问题,我个人的理解,刘兄的意思是不是说,古典诗词,也包含了今人按照古代诗歌形式创作的具有经典性的诗歌?那么,我想,在这里,“古典”一词应被理解为“具有古典意味的”,比如说,“她是一个古典美人”,或,“她长的很古典”。我想,这大约是刘兄提出“只能以一种创作风格而论”的原因,这个表述恐怕也有些问题,置换为文体风格可能更合适些。
如果我的理解确实是合乎刘兄的原意的话,那么我想刘兄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欢迎并期待各位朋友能就此进行交流。 如同大数定律是统计学的基本规律,语言学上也有一个铁律,那就是约定俗成,何谓“约定俗成”,说白了就是多数人决定,即语言的发展变化以多数人的共识为共识,不因少数人的赞成和反对而改变,当然,话说回来,最初少数人的观点如果演变成了多数人的共识,那它也就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成为通语的一部分,即便这样,起作用的仍旧是背后多数人的约定俗成。
能不能借用zs2k兄的这段话来做出解释呢? 在西方也有很多古典诗歌,他们都是按照固定的规律做诗歌,比如说,十四行诗歌,这里没有人讨论西方人的古典诗歌,为啥呢?可以讨论吗?要不然,我来抛一个石头,看能否引玉?
仅仅推荐,这不是我写的,只是自己很喜欢
寄全椒山中道士(韦应物·五言)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这首诗向来被称为韦诗中的名篇。有人说它“一片神行”,有人说是“化工笔”(见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评价很高。题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既然是“寄”,自然会吐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需要细心品味。诗的关键在于那个“冷”字。全诗所透露的也正是在这个“冷”字上 。首句既是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诗人心头的清冷。由于这两种冷,诗人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 ,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葛洪《神仙传》说有个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还有道家修炼 ,要服食“石英”。明乎此,那么“山中客”是谁就很清楚了。道士在山中艰苦修炼,诗人想念老友,欲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慰藉。然而转念一想,他们都是逢山住山、见水止水的人,今天也许在这块石岩边安顿,明天呢,恐怕又迁到别一处什么洞穴安身了。何况秋天来了,满山落叶,连路也不容易找,他们走过的足迹自然也给落叶掩没了,那么,到何处去找这些“浮云柳恕无根蒂”的人呢?诗虽一路淡淡写来,却使人觉得诗人情感上的跳荡变化 。开始,是由于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再想到送酒去安慰他们,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们而无可奈何;而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终于无从化解。诗人描写这些复杂的感情,都是通过感情和形象的配合来表现的 。“郡斋冷”两句抒写,可以看到诗人身处郡斋的寂寞 。“束荆薪”、“煮白石”是一种形象 ,这里面包含了山中道人的种种活动。“欲持”和“远慰”又是一种感情抒写 。“落叶空山”却是另一种现象了,是秋气萧飒、落叶满山、空无人迹的深山。这些形象和情感串连起来,便构成了情韵深长的意境,很耐人寻味。这首诗,看来象是一片萧疏淡远的景,启人想象的却是表面平淡而实则深挚的情。在萧疏中见出空阔,在平淡中见出深挚。这样的用笔,就使人有“一片神行”的感觉,如顺水行舟,一路畅通。苏东坡颇喜这首诗。《许彦周诗话》载:“韦苏州诗:‘落叶满空山 ,何处寻行迹 ?’东坡用其韵曰:‘寄语庵中人 ,飞空本无迹。’此非才不逮,盖绝唱不当和也 。”施补华《岘佣说诗》也指出:“《寄全椒山中道士》一作,东坡刻意学之而终不似。盖东坡用力,韦公不用力;东坡尚意,韦公不尚意,微妙之诣也 。”这便是自然和造作的分别。韦应物这首诗,情感和形象配合得妥贴自然 ,所谓“化工笔”,也就是这个意思。 百度一下“有人说它“一片神行”,有人说是“化工笔”(见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评价很高。”,总计806处,前后写的不尽相同,但这几句话都有。 准备评比。。。 已PM几位特邀评委跟帖推荐。。。 有没有规定,写那些朝代的诗歌啊? 偶腹中没有诗书,只会欣赏,顶 有时间来写一篇 可惜来晚了,啥也做不了!这个活动挺好的!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