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e1 发表于 2011-7-2 11:23:15

毕业后教育与职业培训制度的反思

毕业后教育和职业培训制度正在医学界如火如荼的开展,最初是由大学医院和地区性的中心医院倡导,如今据说已经得到更基层的医院比如县医院的支持和拥护,颇有大火燎原之势。 那什么是毕业后教育?什么又是职业培训呢?

网上搜索了一下,百度是这样介绍的,“住院医师规范培训是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训临床高层次医师,提高医疗质量极为重要。占据了医学终生教育的承前(医学院校基本教育)启后(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地位,是医学临床专家形成过程的关键所在。”通过毕业后教育培养医学专家,可以提高医疗水平,对社会、对患者无疑是一大福音。

但各式各样的情况就出现了。首先,谁有能力来培养未来的医学专家?未来的医学专家是靠这种大规模的住院医师制度来实现的吗?既然能够通过毕业后教育能够实现医学专家的培养,那么现行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又是培养的什么人才?如果都是培养医学专家,通过两种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社会如何对他们进行评价?其次,毕业后教育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存在很多有趣的现象,受教育者的身份到底是工作还是学习?受教育者到底是学生劳动者还是学生?受教育者是不是能够享有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教育者的劳动成果是否能够获得法律的保护? 毕业后教育的完成者在未来的求职中是否可以同研究生培养体系竞争者真正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面对这些疑惑,没有看到社会在冷静的思考这些问题,相反都在毕业后教育者身上获得的巨大剩余价值中越来越high;把痛苦和烦恼留给那些教育投资失败的家庭和学生。网上看到中国人在北美考取医师执照和受培训的经历,其艰辛远不如国内的医学生们,至少国外一旦进入职业医师培训,标志着这个人达到或接近中产阶级的收入了;而国内的基层医院中,毕业后教育学生的收入才1000元,而且不一定有社保,很难让人相信这是在培养医学专家,也很难相信他们能够成为未来健康的福音。

所以,笔者质疑,一定要走国外职业医师的制度,国内才能培养出医学专家吗? 中国人一定要生搬硬套美国的经验吗?同时,也质疑一小部分的倡导者是不是真正吸取了国外经验的精华并有效结合中国的实际,来解决国内的问题。

有关毕业后教育的反思是很多的。还有,毕业后教育在医学界获得成功以后,是不是可以在各行各业开展;比如说,教师系统、行政系统、商业系统中开展?如此,是不是工作中除了上下级和同事关系,还要加上一层无处不在的师生关系,来加重裙带关系滋生环境?全社会都来搞毕业后教育,是不是意味着中国的教育系统已经培养不出合格的人才,面临濒临崩溃的危险;教育产业化之后,培养了大量学生,单以数量来看,效率是很高的,那是不是可以等同于教育的效率很高呢?

这里只是少少的举出一些没有答案的问题,供大家参考。

piayu 发表于 2011-7-3 03:17:01

国内的医学教育问题多多。不仅仅是培养模式的问题。还有中国教育大环境和经济大环境的影响。

医学院本科要学5年,本科生基本找不到工作,本硕连读及本科毕业后接考研的又缺乏临床实践而难被启用。国外的实习医生就可以完成简单的手术,所谓的主任大约相当于中国的中级职称。副高和正高的职称绝大多数出现在医学科研单位而非临床。

毕业后教育,我们称为:继教,也是晋升的重要指标。每年有学分,修够了学分发当年的继教证书。好像是有一年不合格,未来两年或三年内不得晋升。但是,这个继教又不针对不同的科室讲解不同的课题。久而久之,大家更多也只是为了混分,而非真的想从中学习什么。

xie1 发表于 2011-7-3 10:51:49

引用第1楼piayu于2011-07-03 03:17发表的

keypress 发表于 2011-7-5 21:39:16

不懂医学教育,所以只从社会的层面分析一下楼主提供的文字。

1.为什么医学读五年后找不到工作?
  在我考大学时,读医科需要五年才拿到本科,但那时读完医科是绝对找得到工作的,而且,基本上的今天的三甲医院。当然,当年的本科生有很多已在职读完了硕博,到今天已经成了专家了。
  如今的医学本科找不到工作,但放眼社会,有许多其他的本科生也同样找不到工作,或者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在医院招人时,如果有本科、有硕士、有博士都来竞争,对于专业性强的医院而言,倾向于招收更高学历的人员不是他们的错。现如今,毕业的硕士、博士就像当年毕业的本科生一样地多,在医疗系统,高学历意味着更高的专业素养,自然是用人单位的首选。
  再者,现今本科教育是不是存在着一些问题?是不是有教学质量下降的事实存在?这些问题似乎社会已有定论。
  之前,大学扩招时,社会上一片叫好声,似乎提高了大学入学率,就标志着国民素质的提升(甚至于是飞跃)。但当政者却没有想到——往糖水里加水会使甜度下降——这个连小学生都明白的道理,扩招的盲目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后果最终却是全体国民来承担。当然,首当其冲的是每年毕业的本科生。

2.职初医师的收入是不是低了?
  有同事的老公新进医院(三甲)一年,没有编制(他是硕士,博士才有编制),月入3000-,年终科室会有小红包(奖金),正准备读博,因为不读博就永远没有编制。如果入编,他目前的收入会突破3000+,甚至于会是4000+。入不入编与他所做工作无关,即使不入编,他依然在做医师要做的师,可以考执业医师资格。
  我是教师,知道目前在我们这里新入职的教师要有编制的话最好是硕士,否则也很难入编。如果是硕士,入编后在头一年的收入也只有2000+,年终有一笔绩效,与工作量有关,做一个班主任,学科上满工作量的话可以到2W,这样一年的收入约在4W,与职初的医师差不多。但教师没有科室的小红包(没有外快),收入阳光得很,年初就知道今年能收入多少。
  职初教师很少觉得自己的收入低,因为像老教师月入也只有5000+,年终绩效还不如职初教师(如果不做班主任,恐怕只有1W4)。
  但职初医师为什么觉得收入低呢?恐怕是看到医院里某些主任医师们住着别墅、开着宝马——受刺激了吧,可是主任们也不是一入职就有别墅住、有宝马开的啊!有的职初医师总对未来有憧憬,又希望这一天快些到来,矛盾之下对现实产生的误解,总想着有捷径——这不利于其医师生涯的前景。
  再者,大幅度从整体上提高医师们的收入水平恐怕难以从政策的角度实现——即不能在阳光下实现。公务员工资的提高已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如物价飞涨、腐败滋生、仇富仇官……,如果将医师的工资大幅提高,那同为事业单位的其他机构呢?大家都盯着呢。这也是现下医生灰色收入无法切断的原因之一。

3.我们是不是不缺医生了?
  事实是,我们很缺医生,缺口极大。全国医学院卯足劲培养都不够。但为什么医学本科生找不到工作呢?事实上,他们都在找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呢,当然挤破头。
  可为什么要找三甲呢?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三甲医院病人多,收入好,发展前途好。
  中国的病人有个特点(包括我自己生病时也如此),小病不看医生,自己买OTC,也有人买抗生素自己搞的,但一旦搞不定,就必须找个大点的医院看,还要看专家,因为这毛病拖不得了。目前,三甲是最好的大医院了,所以有病就往那里跑,小医院门可罗雀,大医院门庭若市。
一个医师,在大医院,看的病人多,经验积累就多,成长就快(虽然人累一点)。如果在小医院,恐怕见识就浅了,过了若干年,就落后了。

4.怎样解决问题?
  实话讲,我不知道。
  但有一点,不能照搬美国的制度,美国人也有看不起病的,我们社会主义,最好病死的人越少越好(当然目前与美国还有差距)。
  关键是社区医师要普及,让人们有病时别乱吃药,因为我们不是医生,久病成医也是忽悠人的。社区医师看不了的病,或吃不准的病,要转大医院,但这个初诊的社区医师应有资格参与会诊(目前是不可能,而且三甲的医生看不起社区医生,很不好的现象),因为社区医生的水平提高了,人民获得的医疗服务才能更上一层楼。

  以上见解,不当之处,千万包涵,拍砖时下手轻些,谢谢

xie1 发表于 2011-7-6 23:11:53

引用第3楼keypress于2011-07-05 21:39发表的

醉乡常客 发表于 2011-7-6 23:35:09

引用第4楼xie1于2011-07-06 23:11发表的 :

…… 另外,提到编制的问题,编制内和编制外本身就是对劳动者的差别歧视,所以人保部正在推行全员合同制,可以相信这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这个也相信?

兄弟是不是太乐观了?

xie1 发表于 2011-7-6 23:37:18

至少20年后是这样吧,老醉你不信?

xie1 发表于 2011-7-7 23:29:20

指导意见》要求国家统一规划全科医生培养工作,每年公布全科医生培养基地名单及招生名额,招生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各省(区、市)卫生行政部门要统筹本省(区、市)全科医生需求数量,以县(区)为单位公布全科医生岗位。以医生岗位需求为导向,科学调控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规模。卫生部要制定全国医生岗位需求计划,教育部在制定临床医学本科生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时要与医生岗位需求计划做好衔接。

招生计划与的岗位需求的衔接,体现了政策制定水平和社会统筹能力的进步。希望数量处理好之后,还能注意质量。

guocde 发表于 2011-7-15 17:34:43

我有很多同学 非常优秀 当年本科也许就可以留在大医院 但是读书之人当然希望自己的学历越高越好 于是一路读来 6年之后 (有的还未必能顺利博士毕业) 进当年本科毕业就能进的医院还不一定有编制 拿着微薄的工资 从最底层做起 而当年本科毕业就工作的同学早就有车有房 这样的事例太多太多 真不知道是否又会引发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

xie1 发表于 2011-7-16 21:53:46

引用第8楼guocde于2011-07-15 17:34发表的 :
读书无用论
这恐怕是偷换概念哦,读书是不是等于上学?上学是不是等于读书?
这种情况有偶然,也有必然;高等教育以劣充优,学校就是毕业证的印刷厂的时候,这种情况就是必然现象,也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读书是有用的,但不一定是在学校读的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毕业后教育与职业培训制度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