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我是谁?
我是谁?我是谁?似乎我经常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对于本原的我来说,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始的需求与欲望,比如,为了生存,我必须要吃饭,必须要睡觉,必须要通过工作来赚取生活所需的费用,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必须要思考,而思考的问题就是这个:我是谁?
我经常把一句话挂在自己的嘴上,提醒自己,就是:认识自己是一个残酷的过程。因为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现实:我们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当得知我们的力量非常的有限之后,我们常常会给自己制造出一个“想象中的我”,也就是我们为之努力的方向。很多人都认可思想的力量,他们认为只要自己不断的强化这个“想象中的我”,就有可能逐渐的朝这个“我”靠近。比如有的人认为自己是有机会成为富有的人,于是每天都在潜移默化的提醒自己:我要成为一个富有的人。这其实是一个不断强化的自我暗示的过程。自我暗示在医学上已经通过实验证实,有着强大的作用。至于这个作用是不是纯精神或者纯心灵的力量,我是不得而知的,但至少,对于某些被病痛所折磨的人来说,有着 “你一定会痊愈”这样的话语支撑着,多少会给自己一些希望,而这些希望本身就拥有着力量。其实人生注定是要走向死亡,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就我自己来说,也是惧怕死亡的,因为死亡是未知的世界,是从来没有体验过的经验。虽然我曾经有过“濒死”的体验,但那与真正的死亡依旧有区别。我突然发现,我们对死亡的理解非常的肤浅。很多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几乎从来没有思考过“我是谁”这样的问题,而是不断的在重复着“我要变成谁”这样的问题,最终,在邻近死亡的时候才发现,我想变成的人永远都与自己有着一定的差距,或者说永远都无法实现,因为我们对于自己本来是谁都没有真实的认识清楚,又谈何改变?
看着镜子里的我,只是一副皮囊,喜怒哀乐溢于言表,却无法看到自己的内心。我也不止一次的尝试去冥想,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在冥想的时候却总是有很多的杂念。这些杂念代表着欲望,代表着尘世的肤浅。我们被尘世中的冲突所控制着,让我们无法看清楚自己。或许很多人都可以清楚的说出:我想成为谁。而对于自己是谁,自己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却很难表述清楚。在我的印象中,有一个人做到了,那就是卢梭。在他的《忏悔录》中,他毫不留情的剖析了自己,让我体会到一种真实,体会到那就是真实的卢梭。很多思想者在晚年的时候都曾试图思考自己的“思想”形成的过程,然后试图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其实这就是一个寻找自我的过程。就像我目前正在做的那样,通过自己的思考,自己思考所得的文字来记录这个过程。在寻找的过程中,有过困惑,也有过欣喜。每一次尝试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的时候,我都发现一些自己以前忽略的东西。比如这次所深刻的体会的:我们总是试图将自己变成什么样的人,却忘记了自己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这正是受到克氏思想的影响所致,在克里斯那穆提的书中,我不止一次的看到“解放”这个词汇。我们需要解放自己的心灵,寻找自我,只有认识到真实的自我,才有机会找到自由,因为那就是我,而不是被塑造出来的我。虽然我的自身依旧千疮百孔,我的思想依旧肤浅可笑,但我必须勇敢去面对,而不是逃避,更不是自欺欺人。
在一次与朋友的长谈中,我提到了“信仰体系”这个概念,我们生活在这个尘世中,需要信仰体系来支撑我们的生活,而大部分人对于“信仰体系”是模糊的,他们只知道宗教会涉及到信仰,在我的认识中,宗教是一种成熟的信仰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我们有机会借助宗教思想的力量来认识自己,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与观点。正好昨日看到史先生的文章,他也在思考这类的问题,并且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信仰缺失是一个无法逃避的问题。很多人的信仰体系存在缺陷,他们只依靠体系中的“经验、常识、知识”来诠释这个世界,而不是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我们必须要正视这个问题:所有的经验、常识、知识,都是存在局限的。有的受到空间的局限,有的受到时间的局限。连我们用来认识这个世界一些最基础的概念,也是存在局限的,这些概念同样受到时间与空间的影响,这等于生活给我们提出了挑战,如何突破这些局限呢?我所领悟的答案就是我们需要不断的思考,需要保持一颗敏感的心灵,去体会这个世界,而不是依赖于所谓的经验、知识、常识。同样的,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敏感的心灵,去观察自己的思想。就是此时此刻的思想,尝试去抓住它,体会它,看看它是如何运作的。我常常在给身边的人说:当我们尝试写作的时候,就是一种抓住自己心灵的过程,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很多时候我们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文字,好像它是从自己的大脑中突然就呈现出来一样,我们所做的不过是将这些文字忠实的记录下来而已。就像与自己对话一样,写作的过程其实就是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的过程。然而很多人却不愿意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他们总是在与别人说话,而在说话的时候尽量的克制自己,不让对方知道自己的真实想法,久而久之,连自己都迷惑了,就像被催眠了一样,认为自己所说的话,自己所借鉴的别人已经说过的话,就是自己的观点,从而放弃了思考,成为了经验、常识、知识的奴隶。
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是一种对话。我们尝试与作者交流,我们尝试理解作者真实的意图,但这个真实其实是被打过折扣的,因为我们无法完全的体会作者的思想,只能在我们自己的认识基础上去猜测作者的意图,当我们认为作者的文字说到自己的心坎的时候,也只是短暂的瞬间而已,除非感觉那些文字就如同是自己所写,才真正的有机会理解作者最真实的意图。很遗憾的是,这样的体会少之又少,更多的是怀疑与猜测。不光是怀疑作者,还在怀疑自己,我们常常执著于对错,却错过了体会真实的机会。
我是谁?当我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是不是有着什么神秘的目的?是为了生活而生活,为了思考而思考?还是为了探索某些未知?
我们把一些触及到本原的问题叫做“哲学问题”,把这个思考的过程叫做“哲学思考”,我们尝试将生活中所经历的一切变成自己的智慧,然后不断的深入自己,并尝试改变自己,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件事情是:在改变自己的同时,我们也离真实越来越远,直到我们变成自己所想象的自己。于是很多人产生了幻觉,认为那就是真实,那个想象中的我就是真实的我。我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当我面对一些观点,一些事实的时候,当我面临选择的时候,我也会迷惑:那真的是我想达到的目的么?我们被生活的表象所欺骗,然后自己欺骗自己。
虽然现实中找不到乌托邦的存在,但是在精神领域,还是有机会打造一片纯净的。这个认识自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打造那一片纯净的过程。视世间万物为自然所在,视自我为自然所在,我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我。无论实相虚像,只有自我是最真实的所在。其他纯物质的存在,不因我们的改变而改变,它们永远都在那里,只有生命不断的运动与变化,无论外表如何变化,生命生生不息。或许来世的我真的会化作蝴蝶,尝试那理论中的蝴蝶效应,用自己微不足道的一震,引起滔天巨浪。
我是谁?我不断的思考着,或许正如笛卡尔说的那样,只有不断的思考才能证明生命的存在。
中山若水 园地首发
2011-6-8 中山若水,文章很有深度。
我是谁,表面看起来无法下一个肯定的结论,不妨从“我”的行为去判断,行动产生结果,从结果判断每一个时间段的“我”是谁,比如少年的我,青年的我和中年的我。 感谢版主的指点。“我”在每一个时间段,确实都存在着不同,随着思想的不断转变,“我”的定义也越来越复杂,在思考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在不断的推翻自己的结论。我发现在尝试给寻在自我的过程中很容易被时间所迷惑,很容易把曾经的“我”当成当下的“我”,我没有发觉在家在思考这个问题的同时,我已经又在改变了。这貌似是个很有趣的话题,还请更多的朋友给予指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