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情端午]榴花照眼话端阳
“纵有灵符与彩丝,心情不似旧时;榴花照眼能牵恨,强切菖蒲泛酒卮。”“端午生衣进御床,赭黄罗帕覆金箱;美人捧入南熏殿,玉腕斜封彩缕长。”
这两首绝句,一是女词家朱淑贞端午节的感怀;一是花蕊夫人端午节的宫词,一年容易,又是榴花照眼明的端午节了。
这个节日,盛传是纪念三闾大夫屈灵均的日子,因为屈灵均是一位孤忠耿耿的爱国诗人,他在二千四百多年前的这一天,被奸佞谗害,自投汨罗江而死,后人为纪念贤良,就在这一天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哀悼他,纪念他。
关于屈原(灵均)的史迹,真可说是“美人香草托吟身,耿耿孤忠泣鬼神。”我们看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屈原传,便知其详,传的首先便说:“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平造为宪令,屈平属草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既绌,至于海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而死。”
司马迁这篇“屈原传”,二千多年来,从未闻有人批评过,怀疑过。而且端午节是我国上下流传最久最广的一个节日,证实各种传说与民间所演故事,都是为着纪念屈原而特定的一个节日,殆无疑义。
不过根据《会稽曲录》载:浙江上虞人巫师曹旰为迎潮神,被水淹没,尸首多日未浮出,其女曹娥当年仅十四,却非常孝顺,就沿江一面寻觅,一面哭泣,如此十七昼夜,最后寻找绝望,乃投江殉父,经过五天,竟抱着其父尸首一同浮出,县令度尚以其孝心感人,替他立碑以作纪念,颖川邯郸淳,又替他作墓志铭,汉末蔡邕夜间手摸碑文诵读,题了:“黄绢,幼妇,外孙,斋臼。”八字,隐语是绝妙好辞,现在存留的碑文,是书圣王羲之写的,因为这段故事发生在汉安帝建光二年五月五日,所以浙江人过端午节,很多人又说是纪念这位孝女曹娥的。
另外还传说“端午节”是纪念伍子胥的,因为这一天也是伍子胥的祭辰,按史载: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名奢,兄名尚,都被楚王杀害,子胥投奔吴国,中途粮断,因而乞食,适此时吴王阖闾正出兵伐楚,子胥佐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其墓,出其尸,鞭之三百,以报其杀父兄之仇,之后吴又败越,越王勾践求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乘势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太宰嚭就机谗之,夫差信以为真,遂使使赐子胥属镂宝剑一柄曰:“子以此死。”子胥在自刎前曾告其邻人曰:“我死之后,把我眼珠挖出挂于吴京东门上,我要看越军入城灭吴。”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传说端午节是纪念吴子胥的。
关于端午节的民间活动和一班习俗的来源,愿意就便一提。
一、龙舟竞渡:当屈原投江的时候,楚人因舍不得这忠贞之士这样死去,便竞相划船抢救他;但追到洞庭湖时,已不见他的踪迹,只有各自扫兴而归,后来楚人为了纪念这位孤臣殉国乃提倡每年端午节划龙舟来纪念他。
二、五色丝粽:楚人一面划龙舟以维护屈原尸体,一面又用糯米饭来祭祀他,又恐饭投江中被鱼吃掉,特别用竹筒盛着米饭掷下,以后因竹筒不便,渐渐改用粽叶包米替代,这就是我们端午节吃粽子由来,是和划龙舟有同样追思屈原的意义,那么,为什么又称五色丝粽呢?据《襄阳风俗说》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死了,他的夫人每投食品到水中去祭他,屈原通梦告诉他夫人说:你祭我的食品都被蛟龙抢去了,龙什么也不怕,只怕五色丝和竹子,所以他的夫人就用竹筒盛粽子,再用五色丝缠着。”这就是五色丝粽的由来。
三、门悬蒲艾:相传唐朝末年黄巢造反,他的军队到处杀人放火,强奸掳掠,无恶不作,因此天下大乱,人民四散逃难。一天,有个女人背着一个八九岁的孩子,手里又拉着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子,慌忙地走着。那个小孩子,满头大汗,脸色苍白,好象寸步难行的样子,可是那女子,仍拉着那小孩子走。那时黄巢兵马已到,黄巢在马上看到这情形,很诧异地问她为什么把大孩背着,使小孩子走路?她悲切地回答:大孩子是我丈夫哥哥的,小孩子是我亲生的,哥哥和嫂嫂都早已去世,现在只留下这点骨肉,如果这侄儿死了,他就没有传种接代的人了,我还年轻,假使我的孩子死了,还有生育机会。黄巢恶魔,听了此番话大为感动!他说:你是重情义的女子,好罢!我不杀你,你们赶快回家,把菖蒲和艾悬在门框,我的军队一看到这个标志,就绝不会杀害你们了。于是这女子便如法炮制,她果然平安地度过这次兵乱,恰好那天是端午节,所以家家户户门悬蒲艾,就是这个来历。
因为参赛规程没规定一人只能投一篇,就投了两篇稿件,请多多指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