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镜头中的美丽校园+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云南师范大学内)
说起中国教育史,1938年成立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绝对是绕不过的一座丰碑。这座存在仅8年的大学,以其办学环境之简陋、教育理念之先进、培养人才之丰盛等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如果说西南联合大学在许多中国人心目中是当之无愧的“最美丽的大学”的象征,估计不会有多少人表示异议。而今西南联大虽然已经不再存在,但校园并未灰飞烟灭,而是存在于继之的昆明师范学院即今云南师范大学中,所以看到这个“我镜头中的美丽校园”活动,我带上相机,去追寻这个中国教育史上最美丽大学的“美丽校园”留下的足迹。
拍摄时间:2011年5月。
拍摄设备:佳能sx30.
进入学校的左边是一片开满三角梅的芳草地,草地中是西南联大的纪念亭。共三个亭子,呈正三角形分布,正三角形也是当年西南联大校徽的形状,象征三校联合办学,也取其稳定性之意义。有三个亭子,分别被称为北大之亭、清华之亭和南开之亭。
在三校纪念亭中间的草地上,有一块石刻。上书“三校亭记”,全文如下:
一九八八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友聚首联大旧址。睹故园之清芳挺秀,叹岁月之斗转星移,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乃集资建西南联合大学纪念亭者三:曰北大之亭、曰清华之亭、曰南开之亭。三校各撰楹联,复共立联大校训碑,以记五十年前三校联合之丰功伟绩也。
语云:“高者为合,深者为室,虚者为亭,曲者为廊。”前人爱亭,常抒个性怀抱,取虚怀环宇之形,寄孤直高傲之意。今者建亭,则记民族魂魄,立爱国民主之脊梁,宏科学自由之精神。流连亭间,仰瞻三亭茅盖松柱,追慕前贤高风亮节,当敬观之,慎思之。
观亭之形,在苍松翠柏之间。满园秀色,风雨润而滴翠,三亭翼然,日月出而生辉。园虽小而有博大之势,亭虽小微而有恢宏之风。一园之中,三其亭,而亭又三其面,三足一鼎,共举千钧之力。以见三校戮力同心,共创联大伟业,共耀千秋也。
思亭之神,与天地岁月同在。八年砥砺,虽无高楼大厦,然“茅屋大学”,竟大师如云。八千弟子,几乏布衣蔬食,而“火腿板凳”,却人才辈出。何为使然也?思北大,拓“学术自由、兼容并包”之胸怀;思清华,树“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之品格;思南开,展“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之境界。承前贤“刚毅坚卓”之精神,后学之人,当三思之!笃行之!
碑亭既立,形神兼备。联大薪火,世代相传。任重而道远,吾辈又岂可不勉力而为之哉! 这个地方去过。 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广场(“12.1”广场),一堵碑墙,若干碑记,几座雕塑,被包围在一圈高楼中间。比较失望,不管大小,应该建立一纪念馆才是。
引用第1楼一往无前于2011-05-28 12:35发表的 :
这个地方去过。 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广场(“12.1”广场),一堵碑墙,若干碑记,几座雕塑,被包围在一圈高楼中间。比较失望,不管大小,应该建立一纪念馆才是。
呵呵,吃完饭回来继续更新。
纪念馆也有的啊,不过同样是“小得不能再小的”,跟当时的联大一样“小家子气”。
不过其实要真是能延续联大精神,又何必用大的广场、纪念馆来纪念呢。
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可叹的不是没有辉煌的纪念,而是联大精神不再。
继续更新,先上一往无前兄提到的12.1广场。
西南联大的三巨头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实际主持校务的是梅贻琦,另两位为了支持校长负责制一元化领导,公推年青的梅贻琦校长主持校务,而自己退居二线,留守重庆,从国民政府教育部方面谋求对西南联大的实力支持。
一往无前兄或许没有看到西南联大的纪念馆,与一二·一纪念馆分列闻一多等烈士墓的两侧,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平房,以至于我都没有想到去照一个它的全景,而只是拍了一下墙上的几块牌匾。由于已经闭馆,没能够进入内部参观,为一遗憾,以后补上吧。
西南联大的发展不仅在于其民主自由的学术氛围,更在于那时候的知识分子关注现实、心系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用于担当、勇于牺牲的精神。因此在西南联大的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烈士。
“一二·一”四烈士,请记住他们的名字,他们中间好几个都是学生。
墓旁有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墓后有一个幽静的小绿地,李公朴先生墓就掩映在绿树红花之中。
汗,确实漏掉了,否则肯定进去看看第一手资料的。以期找回久违的精神。
叮咚兄记录得很详细,图文并茂,赞。 很有历史意义的大学,值得怀着敬重的心情来欣赏...... 谢谢一往无前兄和峨嵋派兄的支持!占座上传以后的照片,呵呵
-------------------------
继续,呵呵。
烈士墓的西侧是有名的《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由西南联大教授冯友兰撰写、闻一多篆刻、罗庸手书,享有“三绝碑”的美誉。碑文如下: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掠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移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设法、理、工学院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于十一月一日开始上课。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于五月四日开始上课。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迁昆明。二十七年,增设师范学校。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一学年后并于本校。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陷缅甸,乃成后方重镇。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
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战时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结束。原有三校,即将返故居,复旧业。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与夫三校合作之协和,可纪念者,盖有四焉: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乾转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如,此其可纪念一也。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昔人所言,今有同慨。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此其可纪念者二也。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天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软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斯虽先民之恒言,实为民主之真谛。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此其可纪念者三也。
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间,收恢复之全功,庚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蓟北,此其可纪念者四也。联合大学初定校歌,其辞始叹南迁流难之苦辛,中颂师生不屈之壮志,终寄最后胜利之期望;校以今日之成功,历历不爽,若合符契。联合大学之始终,岂非一代之盛事、旷百世而难遇者哉!爰就歌辞,勒为碑铭。铭日:痛南渡,辞官阙。驻衡湘,又离别。更长征,经峣嵲。望中原,遍洒血。抵绝徼,继讲说。诗书器,犹有舌。尽笳吹,情弥切。千秋耻,终已雪。见倭寇,如烟灭。起朔北,迄南越,视金瓯,已无缺。大一统,无倾折,中兴业,继往烈。罗三校,兄弟列,为一体,如胶结。同艰难,共欢悦,联合竟,使命彻。神京复,还燕碣,以此石,象坚节,纪嘉庆,告来哲。
背面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以来从军学生题名,密密麻麻的名字。
联合大学的教室,土坯房,铁皮覆顶,很简陋。据说一开始还是茅草覆顶的。与背后的高大的教学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的设计者是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和林徽因,这也是梁思成夫妇设计的建筑中最丑陋,最没有技术含量的一栋建筑。关于设计的过程有这么一个故事。
梅贻琦邀请梁思成夫妇设计西南联大的校园时,二人欣然受命。一个月后,第一套设计方案跃然纸上。但是这个方案很快被否决,原因很简单:经费短缺。
在此后的两个月里,梁思成夫妇二人又把设计方案更改了多次:高楼变成了矮楼,矮楼变成了平房,砖墙变成了土墙。几乎每改一稿,林徽因都要落一次泪。当他们交出最后一套设计方案时,建设长黄钰生无奈地告诉他们:经校委会研究,除了图书馆的屋顶可以使用青瓦,部分教师和校长办公室可以使用铁皮屋顶之外,其他建筑一律以茅草覆顶,土坯墙改为黏土打垒,砖头和木料使用再削减二分之一,希望梁思成再作一次调整。闻听此言,梁思成忍无可忍,冲入校长梅贻琦的办公室,把设计图砸在他的办公桌上,痛心地喊道:“改!改!改!你还要我怎么改?”梅贻琦望着眼前这位激动的学者,呆呆地愣了半天,说不出话来。面对此景,梁思成喃喃自语道:“茅草房?这不是每一个中国农民都会盖的吗?要我梁思成干什么?”梅贻琦叹了口气,声音颤抖地对梁思成说:“正因为如此,才需要土木工程系的老师们对木材的用量严格计算啊。你想想,没有这些茅草房,学生就要在露天上课,风吹,日晒,雨淋。大家都在共赴国难,以你的大度,请再最后谅解我们一次。等抗战胜利回到北平,我一定请你来建一个世界一流的清华园,算是我还给你的谢意,行吗?”梅贻琦的声音不大,却有些颤,梁思成听着,心又一次软了。那天,他流下了眼泪,哭得像一个受伤的孩子……
于是有了现在留下来的这栋教室。
没有去过,通过楼主的照片去了解国内当年最著名的大学…… 引用第7楼ntnr于2011-05-28 15:02发表的 :
没有去过,通过楼主的照片去了解国内当年最著名的大学……
谢谢ntnr兄支持,继续上照片。
描述联大生活的浮雕。
闻一多先生像
夕阳下的师林塑像,体现了联大师生间融洽的学术氛围。
美丽的校园
呵呵,至此,经过挑选的照片已经全部上传完毕,谢谢朋友们的支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