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17a 发表于 2011-4-25 00:20:29

超声医学:从诊断向诊治兼备方向发展(科技新闻)

本报记者 张思玮

“以往人们对超声的认识,就是单纯的疾病诊断工具。近几年,随着超声医学新技术和新方法层出不穷,超声医学已经实现与各种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技术手段相结合,不仅在临床疾病诊断的精确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还开始参与到临床的治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超声诊断科首席专家李治安教授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说,相比其他的学科,超声医学更是一门“年轻,有活力”的学科。

超声医学是声学、医学和电子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与放射影像学(包括X线、CT、MR)以及核医学并称为影像检查的三大技术。近几年来,国内众多医院相继引进和更新超声医学设备,不仅为医院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还提高了临床诊断率,增强了社会效益。目前,拥有数台甚至数十台大型高档超声医疗设备已作为三级甲等医院的必备条件之一。

“相比其他影像检查,超声检查因具备独特的实时、无创、无痛和可重复等特性,已经成为了在影像检查中成为常规的临床应用手段。”李治安说。

超声医学已经渗透到临床医学的各个学科

谈起自己从事超声医学几十年的经历,李治安深有感触的一点是:以前总认为我们是“配角”,现在开始逐渐正视我们的作用了。

比起以前只是在超声科室“关起门来做事”,李治安觉得现在越来越多的从事超声的工作人员已经参与到临床科室大查房工作中,尤其是心脏科室。他越来越觉得,诊断与治疗是需要多学科联合。“以前可能就是出一个诊断报告,很少与管床大夫去交流,现在有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患者的治疗方案大幅度地得到了改善和优化。”

李治安觉得用“越来越紧密”来形容超声科与临床的关系最为贴切。

其实,这也正是21世纪影像检查的发展方向:由原来的组织病变检查向功能病变检查过渡;由辅助诊断向临床过渡,且与临床密切结合;由形态学检查向治疗过渡。

日新月异的变化

从开始对组织的解剖结构,逐渐发展到关注组织功能,到现在超声介入治疗等先进技术,超声医学的发展在李治安看来“简直一天一个样”。

的确,纵观超声医学工程技术的发展脉络,很多方法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如超声探由原来体外用的长形、圆形、凸形发展到各种腔内探头、管内探头,尤其是将数毫米直径的微型导管探头置于内窥镜的顶端或直接导入管腔,可以介入到腔内和血管内,甚至心脏冠状动脉内进行诊断以及辅助治疗。由以往的黑白显示、灰阶显示、彩阶显示发展到彩色显示,提高了对回声的识别能力。在空间方面,由一维、二维超声诊断法向三维即立体、动态显示过渡。目前,已从观察人体解剖学发展到可以观察人体组织内的细微结构。

当今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超声医学将会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胎儿的时候,我们利用超声进行筛查,到病危病重的时候,也离不开超声的诊断与治疗。”李治安说。

李治安分别从心血管超声技术、腹部器官超声技术、妇产科超声技术、浅表器官和小血管超声技术四个方面向记者介绍了超声医学技术发展的概况。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了我国居民的“第一杀手”。不过,随着全方位M型超声心动图技术,二维超声组织斑点跟踪显像技术、三维超声组织斑点跟踪显像技术、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技术等逐渐被医护人员掌握,清晰可靠的三维心脏结构、血流和室壁运动功能等超声图像已经能够成为临床治疗不可或缺的手段。

“腹部器官超声技术目前已经成为较为成熟的、能够与CT和MRI造影技术相提并论的第三大腹部造影技术。”李治安说,一些超声设备还能够同时实现两个超声显像方向的观察,腹腔镜和内镜超声技术在引导、监控和评价微创介入治疗和微创手术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而超声技术在妇产科的应用,李治安认为是唯一安全且容易被孕产妇接受的影像检查手段。“超声全容积三维显像技术,能够为胎儿畸形筛查和妇科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更为丰富的解剖和功能信息。腔内超声技术,则实现了妇产科疾病的更为早期的和精确的诊断。与病理活检和各种介入治疗相结合,在腔内超声引导下已经能够实施各种精确的妇产科疾病治疗。”

浅表器官和小血管超声技术可以实现对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有效判别和治疗效果的精确评价,有助于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和异常整体循环功能状态的量化评价和分析。

此外,超声靶向药物治疗技术、高强度聚焦超声导管治疗技术也逐渐在一些国内大型三甲医院开始应用。

而颇受公众关注的介入超声技术,解放军总医院介入超声科于晓玲教授的态度是:需要在探索中进行规范。

与传统治疗手段相比,介入超声技术具有创伤小、疗效好、见效快等特点,但是由于此项技术在国内应用时间并不是很长,再加上全国各地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使得因不规范介入超声治疗而造成患者出现大创伤以及严重并发症等不良事件时有发生。

“所以,有关方面应该加强从事介入超声从业人员的资格培训与准入,并制定统一的临床操作规范。”于晓玲说。

科研工作的不足是影响我国超声医学发展的瓶颈

谈到目前超声医学的发展,李治安觉得国内医院在超声技术上临床应用已经毫不逊色于国外,只是在科研方面明显“力不从心”。究其原因,李治安觉得最重要的是体制上的不同。

在国外,超声专业人员由两部分组成:临床医师和技师,二者分工不同,互相配合完成全部超声诊断工作。一般由技师直接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查操作,技师不负责诊断,只需要完成病例的全套标准化切面图像采集,并上传至超声影像工作站。具体的图像分析、诊断工作则由各科专科医师完成。

“而国内,这种形式不可能实现,一些门诊量、住院量大的三甲医院,通常都是几乎1小时就要检查5~8个病人,医生要在短时间完成大量的工作,几乎没有太多时间进行科研工作,而国外,心脏超声的工作量是每小时一个病人。”李治安说。

至于如何改变这一局面,李治安认为,只有适当借鉴国外的培训教育模式,更新管理观念,结合我国各医院超声科的实际情况,才能探索适合我国超声医学发展的方向,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超声专业人员。

“只有具备强有力的科研工作,才能更好地进行技术上的研发与应用。”李治安说。

http://www.jkb.com.cn/document.jsp?docid=207812&cat=09C


超声医学是很有前途的学科!

piayu 发表于 2011-4-26 02:27:57

超声和其他影像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无创无辐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超声医学:从诊断向诊治兼备方向发展(科技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