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改革要从最大公约数入手
“阴阳课表”问题与教育者要懂教育因有报纸要刊发此文,故修改了帖子里的标题最近又有媒体“惊讶地发现”,部分中小学在搞“阴阳课表”。其实“阴阳课表”早已存在,相关报道也并不鲜见。为什么“有的中小学”要阳奉阴违,搞这种“阴阳课表”?为什么这种课表屡禁不止、频频出现?
设置“阴阳课表”只不过是出现在学校层面的不具普遍性的错误做法,根据笔者在安徽合肥及皖西农村、江苏南京和上海市区中小学的系列调查发现,更为严重的是,相当多的一线教师虽然赞成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但却对素质教育、对新课程理论和国家的新课程改革怀有一定的抵触情绪,他们在自己的课堂上,以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之名,行应试教育之实。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
就笔者所见,一线教师并不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精讲每一篇课文、设计一份又一份的试卷,来强迫中小学生接受书本知识,应对中考、高考。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理论所规划出来的教育教学蓝图,确实是颇具魅力的理想国,教师在那里可以实现他们渴望已久的教学相长,其乐泄泄。然而,改革是缓慢的过程,改革就意味着风险和代价。教师无法承受这些风险和代价,社会也没有等待的耐心。家长和社会对分数的过分关注,逼着教师不得不为名誉而战;教育行政部门测评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也常常与教师的工资收入相挂钩,逼着教师不得不为收入而战;学生在学习方式方法上的缺失和前一学段未能解决的问题的积压,逼着教师不得不走应试教育的“终南捷径”,不得不舍弃崇高的教育理想。教师如此,制定“阴阳课表”的学校管理者又何尝不是如此!
我们在欢呼盛世的同时,也必须要承认,当今社会阶层流动不通畅、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师劳资不匹配、学生身心发展不协调、教育研究和管理虚浮不实。因此,学生情况复杂多样,家长需求也有合理的一面、教师和学校选择“应试教育”更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苦衷。
不过,现实问题并不能当成反对或消极对待新课程改革的理由。家长和社会只注重分数、教师和学校用“阴阳课表”、教育研究者和教育行政部门苦无良策应对,这些都充分说明,作为教育共同体,我们并没有真正弄懂什么是教育,教育为了什么;更不能奢谈团结协作解决问题。
搞“应试教育”的教师并不真正懂得什么是教育、如何教育。“应试教育”一般指为了对付某一种考试(通常是升学考试),而搞题海战术、机械训练。如此训练,学生最多只获得片面的“实践理性”,只“知其然”,未必“知其所以然”,更不可能具备相应的综合素质。更为重要的是,纯粹机械式的练习往往并不能如其所愿地实现应对考试的目的。与此相反,如果所有教师都能够冷静地看待花样迭出的理论术语,创设顾及“应试”的课堂,倒是一件可行之事。这种课堂并不专门针对某一类考试而教学,却又不忽视“应试”技能的培养。教师从一个知识点的训练开始,将某一问题的解决,引导到一种规律的探寻、一种情感的体验、一种生活态度的培养,一种价值观念的形成。教师注重问题的设立和解决,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探究相关的自然、社会、人生问题,引导学生“知其所以然”,演绎“一粒沙中见世界”的理性精神,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而独立思考能力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正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孜孜以求的目标!
宋代宗杲《大慧普觉禅师语录》中有这样一段:“譬如人载一车兵器,弄了一件,又取出一件来弄,便不是杀人手段。我则只有寸铁,便可杀人。”朱熹十分欣赏这段话,复述给他的学生。作为现代中国社会中的一名教师,我们也应该懂得“寸铁杀人”的道理,跳出术语的藩篱,抓住教育的本质,通过对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实现素质教育的伟大目标。
部分教师不懂教育,影响到只是一两个班级,而某些教育研究者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是不懂教育,影响到的就可能是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在调查中笔者发现,不少教育研究者对一线教师的观察多于合作、反对多于包容、批评多于建议。他们无视教师的接受能力、无视成人的认知心理,无视教师面临的学情,无视家长、社会对教师的影响,言必有课堂教育教学的种种“先进理论”,所作所为却缺乏教师教育的技巧和策略,使一线教师和学校管理者产生了逆反心理。在福建省普通教育研究室教师培训大会上,特级语文教师王立根曾做过题为《特级教师是课改的最大障碍吗》的演讲(后来收录进他的《我说语文:语文教学退思录》中),认为“正如任何一项改革需要广大群众参与一样,课改需要广大教师的参与。现在更需要的是面向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依据、实施策略。在批判旧的教育观念时,如果把教学实践的弊端统统归咎于第一线的教师,把教师当作教改的对象,其后果只能适得其反。”这一发言令人警省。真正关怀现实而懂教育的研究者,一定会冷静思考其本身与学生、家长(社会)、教师,以及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关系,直面现实问题,不隐讳,不做假,求同存异,找出相互间的最大公约数,积极推进教育研究,深化教育改革。
就眼下要解决的“阴阳课表”这一实际问题来说,注重“应试”而不搞“应试教育”或许就是各方的最大公约数。目前亟需尽快厘清“应试”和“应试教育”的关系,充分利用教师教育平台、家校合作平台和媒体平台宣传两者的区别,扭转落后的人才观念和教育教学观念,从“应试”入手逐步进行新课程改革。
教育研究界的理论成果要想最快最好地发挥实践指导作用,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帮助。教育行政部门也要懂教育,充分认识到教育教学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尊重学生,尊重家长,尊重教师,尊重教育发展规律。一方面,要联合教育研究者,开发、建设新型的教学成绩测评机制;一方面要加强舆论引导,积极组织家校合作,重视“应试”而不只为“应试”,以“应试”为契机,推进新课程改革,培养新型人才。
家长也是教育者,这一点更需要明确。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家庭教育和家长对学校的支持。新课程改革作为一个名词或一项政策,或许离家长很远,但孩子的素质离我们很近,为了他们真正的幸福,我们要认真思考一下教育的目标和实现这个目标的方式。家长也是新课程的实施者。
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无论是教育研究者,还是教育行政管理者,如果弄明白了“什么是教育,教育为了什么”这一问题,我想我们都会在顾及现实的基础上,一起反对“阴阳课表”,异口同声地赞成并躬亲实践新课程改革。 就身边所见,现在各方面都要成绩,从上到下,也只盯成绩。小考一小比,大考一大比。成绩是教学质量评价的唯一指标。大部分的一线老师谁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去搞素质教育。 且理由喊得比谁都大声:应试也是一种能力。 个人认为,把导致阴阳课表的原因简单的总结为对教育的理解有点浅,这是一个大的,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嗯,写得浅且散。
还在思考中,发在这里就是听批评的。
谢谢两位。 主要还是体制问题。上面不这么压,下面怎么会这么蠢? 就目前的教育而言,其主要的目的是为某政党服务。因此无论怎样改革,首先必要摒弃此目的。否则,改革就是一句空话。 引用第0楼陶梦于2011-04-24 17:23发表的 教育教学改革要从最大公约数入手 :
“家长需求也有合理的一面、教师和学校选择“应试教育”更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苦衷。
.......
不可为:
做不到--不能做到--不能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