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之雪刀 发表于 2011-4-14 10:54:04

【原创首发】新领导诞生记

我所在的应该不算是一个太小的单位,领导一正三副,均年富力强、为人正派、精明强干,所以大家的心气都比较顺,工作也还积极,单位呈现出了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我是一个有事业心却没有上进心的人,所以在这样的单位既不显山露水,也不完全处于边缘,颇有自得其乐之感。
    日子在每天的忙碌中平淡而又飞速地流淌,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一转眼就换了几个寒暑。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手机忽然响起,办公室主任通知:“老X,下午4点到xxx会议室开会。”我问:“什么会呀?”答:“我也不清楚,大概是组织上找你谈话。”我不禁一惊,坐在办公桌前心情不宁地琢磨了半天:“我不是组织上的人啊,组织为什么要找我谈话?难道是组织上注意到了我的工作成绩,对我有所提拔、任用?”但转念一想:“不对啊,工作上比我优秀的人不少、情感上比我接近领导的人更多,怎么也不轮到我啊?难道是犯事儿了,让我先坦白交代?”可是却怎么也想不出自己曾有多大的罪过值得组织为我兴师动众。
    4点一到,我就带着水杯和小本子,故作淡定地往xxx会议室走。在走廊里,惊奇地发现还有其他一些人往同样的目的地赶,我们互相点头,眼神里颇有先小吃一惊,然后又恍然明了了什么似的神色。前面人的脚已经迈进了会议室的门,后面的人还在跟进,我的一颗心也完全落地:原来真是个会议!期待和忐忑一下子都烟消云散了。
    与会的大约有十几人。到齐后,书记发言:“今天召大家来开个小会,现在请X委组织部x部长讲话。”够简够短,可不是他一贯的风格。x部长大约50来岁,身材微胖,头顶已秃。他欠了欠身,面带微笑,开始讲了。不过,他的声音实在太低,坐在边缘的我不得不拧着耳朵才能勉强听到。当然重要的部分大致都没有漏掉:“鉴于你单位的实际情况,X委经过研究决定,在你单位增设副职一人。我们今天召集大家来,就是想酝酿一下人选。”说罢,已有两人抬上了一个大红的投票箱,然后发给每人一张选票,选票上没有任何候选人的名字(当然x部长也没有宣布过有这样的人选,因为他们还在被“酝酿”之中),只有可容纳三个字的一个杠。接着,x部长讲了被推选人需要符合的条件:“1、原则上不超过50岁,2、必须有xx以上学历,3、………”
    该推荐谁呢?事出突然,完全没有准备,在一无所知,只能猜测的情况下,在短短的两、三分钟内要在本单位内部选一个合适的人并不容易。我抬头望去,发现大家似乎并没有我这样的困惑,他们很快写好,将纸片一折,交给了前来收票的人。眼看收票人已走到近前,我只好大笔一挥,交了上去。我没有注意的票被放到了哪里,总之大红投票箱不见了。x部长宣布:“非常感谢大家!接下来,我们讲在楼下xx室进行个别谈话,希望大家不要走远。”组织部的人和单位的领导全部退席,大家留下来等候召唤,其间也有或小声或大声的闲谈,但谈的都和今天的事儿无关。
    过了大约一个小时,轮到了我。只见xx室的椭圆形会议桌旁坐着一男一女两个年轻人,他们是x部长的随员,手里拿着笔,桌上摊着小本子,很亲切地起身招呼我坐下,然后便开始发问,关键问题只有一个:你认为谁当这个新设的副手比较合适?这真叫人无从回答。首先,我不知道增设的这个副职将要担负什么功能,你既然不告诉我这个副职是用来做什么的,我怎么能知道谁合适呢?其次,即使我认为某某人合适,可人家愿意干吗,至少也要征求一下人家的意见吧?再说,我的个人意见又能起什么作用呢?刚才不是已经盲人摸象般地搞过一次了吗,也没见开票唱票啊。既然是在本单位内部推举一人,为什么不向所有人公开,然后让有意出任此职的人公开竞聘呢?当然从我嘴巴里讲出的是另外一套无关痛痒的话,我知道不论我说什么其实都无关大局。就这样,组织和我的个别谈话草草结束。
    一个月后的一天下午,单位召开了隆重的全体大会,组织部的x部长在单位领导的陪同下再次出席,面带笑容地宣布:“经过群众的推荐,组织的考察,X委经研究决定任命你单位的xxx同志为副x长,请大家欢迎xxx同志讲话。”原来他就是被我们“酝酿”出来的那个人啊!
    我们单位的新领导就这样正式诞生了。我很荣幸地参与了这一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明白了酝酿、协商、投票、选择、决定等这一套复杂的政治学上的一些操作和奥妙,体会到了群众与领导之间的互动关系,只是不知道这样一套程序是否具有典型性,是仅在X委权力所及的某一范围内局部适用,还是在更下或更上的层次都是如此呢?希望这是中国民主进程所要经历的一个不很漫长的环节。


            2011年4月14日星期四

emppp 发表于 2011-4-14 11:14:13

一句话,其实很简单。

这里面的内容,只有当事人最清楚。工作时间长了,一切就都是顺理成章的,一切也都是自然和必然的。

接下来还有很多呢?职称总是要评的吧!

北方之雪刀 发表于 2011-4-14 11:36:32

昨晚读了上期《南方周末》上的《团干之死》后有所感触才有此文,不知到合法工大过世的陈刚老师遇到“协商”的情况又何以处之?他所经历的“竞聘”比之“协商”毕竟还是有了一个大的进步。不过,假如合肥工大搞的是“协商”,陈刚可能反而不会死。

一千零一夜_1 发表于 2011-4-14 12:20:31

现在许多问题好象不能找根的,就说上海超市的黄馒头,查馒头则是出一事查一事的象棋马后炮,应该查谁不作为了,才距离根源近些。 所以现在的事情难说得很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首发】新领导诞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