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荷听雨 发表于 2011-4-8 22:48:04

做道场

   伯妈八十岁时“寿终正寝”,是一桩“白喜事”。在伯妈上山的前一天,父母带着我和哥哥赶到伯母灵堂吊孝。祭奠过后,我们就听到大家谈论上庙之事。俗话说“不看十八岁姐姐上轿,要看八十岁婆婆上庙”。上庙是民间为死者到辖神庙向阴曹地府报道的一种仪式。听说前不久最热闹的上庙,丧家动用了二十多辆小车,车上除了司机外就是鞭炮,从丧家到辖神庙的路上,鞭炮一直不停。陪同孝男孝女的亲友邻居,都是走着去的。众人津津乐道,丧家确实风光了一阵。民间大部分人都认为人年轻时如何风光不值得羡慕,丧礼风光才是值得羡慕的事。

   午饭后该上庙了,可雨不大不小,一直下个不停。大家商量过后,征询伯伯和孝子们的意见。达成共识后,道人宣布:“上庙取消,就在灵堂进行。”话音刚落,刹那间,云收雨住。雨住,哭声顿起,堂姐她们哭喊着“我的娘哎,嗯男家何什咯算细啰?……”伯妈节省了一辈子,最后还为子女考虑,省钱。香烟缭绕之下,凄凉的唢呐和着哭声,不知道是受堂姐们的哭声影响,还是道人奇特的鼓乐打击法感染,本来就伤心舍不得伯妈的我,情绪更加低落,心隐隐作痛。道人似乎仍不满足,沉重的鼓声震醒我心头隐秘的情感,高尖清脆的钹声渗透五脏六腑。粗犷威猛的铙声夺人心魄之时,洪亮奔放的鼓声又来拯救,似一只友善的手欲把我从悲痛中救出来。抬头一望,灵堂悬挂的释迦、药师、弥陀、地藏、目莲、十殿阎王的画像,让我感觉庄严肃穆,心生敬畏。目光投向灵堂外,随风飘扬的龙幡,欲挣脱绳索的束缚飞升入天,神秘诡异之感顿生。

   这种神秘和奇异的气氛牵引我进入道场,用心观看十王宫的演示。道人带领亡者“游十殿”,向十殿阎罗王承认生前犯下的种种罪愆。身披红色斗篷的文法师举着灵幡在前引路,手捧遗像、灵位的孝子们跟随其后,另有几名背着飞虎旗,身穿黄色武将服装的武法师手持法器跟随。每到一个牌位前,孝子们虔诚地跪拜,文法师焚香,奉酒,递送牒文,然后唱诵经文,大意是恳祈十殿阎王,无论亡魂在生所造诸般罪咎,悉仗慈悲,咸蒙赦免。武法师的动作则干净有力,他们在空地和迭起的桌上表演各种杂技打斗动作,以示持禅杖破地狱、斗鬼卒……这样卖力的表演,功底真显,又活灵活现,把我也卷入一种情绪中,以为他们真的打通了各种关卡。

   安神也是展示武法师功底,武法师用杂技表演娱乐王、马、殷、赵四大护法元帅。身穿武将表演服的道人神态,让我联想目连救母的目连尊者。道场中,文法师所唱吟的,除了规定经文和念送牒文外,其他歌词大都是劝人劝亡灵的,让听者心安,让亡灵不含怨气地走。如:“看那些古人还在?始皇万里墙,空得名扬,夷齐让国饿首阳,项羽八千兵尽散,自刎乌江。看历代英雄如何?昔日有黄巢,志气昂昂,玄女赏赐一钢刀,任你杀人八百万,自命难逃。孝男孝女祭奠如何?孝子哭沉沉,祭奠亡魂,是死犹如死复生,惟愿亡魂毫不爽,来格来歆……”

   长久悲痛易伤身,道人深知这点,遂引进桃源地区习俗,用散花对花来调剂人的情绪。散花对花把人的一生喻为花,人生如花开,人死如花落。“……人生不如花一丛,花落根茎有作用,只等来年春风起,大地到处花儿红……”这样一路唱下去,把十二月花事唱完。如果丧家宾客中有善唱的,道人就和宾客对唱。如果没有,道人就赞孝男孝女。主唱的道人即兴发挥,与急智歌王张帝有得一比。道人抓住被唱者衣着神态和身份来吟唱,并送上吉祥祝愿之语。被唱到的孝男孝女亦用红包向道人答谢。这道仪式中,整个气氛轻松和谐欢快,将忧愁一扫而光。

   散花对花制造的欢乐,在渡桥解传时迅速消散。道人善用器乐制造凄惨悲凉气氛,此时正是子时,闻此音乐,悲从中来。用两个弧形木梯拼接的半圆木桥,在道人渲染下,亦显阴森恐怖。引幡道人带领手捧灵位遗像的孝子们在奈何桥下徘徊,好象是与各路神灵交涉,办各种手续。然后,道人用最凄惨曲调唱出:“冥官渺渺,泉路茫茫,悲夫痛处,冷飕飕阴风逼人,寒冷冷引魂童子前往,无常杀鬼后随,回头识觉家乡,举眼全无伴侣,过奈何桥上,见者无不悲伤,过鬼门关前闻之悉皆凄惨……”听者无不为之哀悲。“引亡行到奈何桥,七廿宽,万丈高,行善之人桥上进,作恶之人水上漂。”据说,奈何桥下非水,乃是强硷之类具有强腐蚀性的液体,作恶之人过不了桥,掉下去时魂飞魄散,想做恶鬼或做畜生都不可能。道人递上过桥牒文,行至桥中,音乐随之一变,听者顿有虚无飘渺之感。“魂飞仙境,须凭炼度之功,魄离幽阴,可证升真之果,断除孽垢,速得往生,积和气於身田,解宿冤於孽网,可登清净之邦,得睹虚皇之圣,泉局滞爽,因法力以超生,苦海冥魂,听仙音而解脱……”过桥后,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拿伯妈的道场和十几年前奶奶的道场比较,感觉多了很多程序,遂向身边的堂嫂请教。堂嫂指着墙上张贴的红纸说,做道场程序都写在纸上公布,道人做完一项就在上面打勾。丧事管事的人员安排,丧家亲属关系都一一用红榜公布张贴在墙。借着灯光,我将做道场程序输入到手机上:“第一天:饰灵堂、启道场、告水神、告门神、晚享食、告司命、告家神、小开路、做回向;第二天:早开坛、朝戒食、告功曹、三迎死、请佛表、扫馆成服、请圣神、告白一宗、迎经、解砂灯、晚祭、开台一曲、闯道嗍方、辟盆破狱、送灯回向;第三天:早请佛、早享餐、酒净荡秽、九转莲、迎太子、午奠灵、参观音、朝庙社、十王宫、上宾祭、开一吹曲、安神、绕馆穿河、散花对花、渡桥解传;第四天:早开坛、戒食、上家祭、祭杠、出膑、倒幡、化宇、息宅等。”

   输入完后,当日道场之事也完毕了。除部分守灵人员外,大家各自休息。第四天,道场按部就班得进行着。上家祭时,道人将亲属的名字分批唱出,没想作为侄女的我和孝子孝媳孝孙等排在第一轮。身穿孝衣,头披孝巾,跪在灵前,道人一韵三叹,略带哭腔唱出《十月怀胎》:“不易修身尺六长,切须孝顺爹和娘,慈母怀胎十个月,三年哺育母亲伤……”接下来,道人把女性十月怀胎的辛苦一一唱出,跪着的孝男孝女无不哀伤落泪。我们就在这种悲痛气氛中,把伯妈送上山,入土为安。

   回家后,做道场的情景历历在目,用心记录下来。长沙地区的道人身份是民间艺人,不披佛、道两家弟子的服装,一般是便装,有时身着表演服。原以为做道场就是迷信,是某些人借以敛财的工具。等我真正弄懂每一个程序后,才发现做道场除超度亡灵外还兼具道德教化作用。做道场利用丧家孝心,将灵堂作为教学之场地,教育人不要违反自然规律,演绎出来给活人看。如:司命是灶神,记录人一生善恶。道人就带领孝子们移步灶堂,禀请灶君隐恶扬善。小恶或可隐,大恶呢?忏悔、念经所消罪业毕竟是有限的,奈何桥就有警示后人的作用。怎样不堕落到地狱?怎样安详无怖地走过奈何桥?怎样才能到西方极乐世界?这样一想,丧葬道场也是在指导人与大自然与鬼神如何和谐相处并引人行善。

   丧葬道场随着时间、环境而改变。不管如何变,一直不会脱离儒家的“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整个重点仍在“孝”字上,百善孝为先。孝的形式主要通过佛、道两教的宗教形式体现出来。即使有些人认为葬祭的奢华是一种极大浪费,生前尽孝即心安,想丧事从简之辈亦受地方或社会习惯的压力,被迫承袭着。葬祭之礼一直传承着,渐渐丰富起来。遗憾的是,敬养父母的道场与丧葬道场相比,略显不足,传统习俗就是重送死轻养生。什么时候,做儿女的敬爱双亲,成为一种自然的天性,从内心不自觉流露出来,成为生活中的道场,在在处处,向后人演绎传递呢?

hjqz1 发表于 2011-4-9 08:06:53

依荷姐可以出版《依荷谈风俗》了,好让我们瞻仰瞻仰。我个人比较喜欢喜庆点的风俗、特别的风俗,依荷姐能否酝酿一下,坐着飞机等……

桃子 发表于 2011-4-9 09:25:10

写得真不错,跟教育频道的旁白一样正宗。

hjqz1 发表于 2011-4-9 09:32:10

教育频道的旁白

依荷听雨 发表于 2011-4-9 09:35:08

引用第1楼hjqz1于2011-04-09 08:06发表的 :
依荷姐可以出版《依荷谈风俗》了,好让我们瞻仰瞻仰。我个人比较喜欢喜庆点的风俗、特别的风俗,依荷姐能否酝酿一下,坐着飞机等……

我也想写花轿的,靖港民俗文化馆收藏了不同的花轿。问过不少人,都没印象了。现在看到的,我觉得隆回花瑶的花轿最好看,也有很特别的习俗。遗憾那次采风我没去。只是从友人的照片中了解,很后悔没去。

依荷听雨 发表于 2011-4-9 09:36:57

引用第2楼桃子于2011-04-09 09:25发表的 :
写得真不错,跟教育频道的旁白一样正宗。

哈哈,感谢桃子的“批评”!没办法,去年十一月记录的,也是不满意,一直没发。昨天心想还是发出来,也许会督促我修改好呢。

依荷听雨 发表于 2011-4-9 09:38:10

引用第3楼hjqz1于2011-04-09 09:32发表的 :
教育频道的旁白

桃子说“反话”,你引用这句是他的注解呢

hjqz1 发表于 2011-4-9 09:40:21

引用第6楼依荷听雨于2011-04-09 09:38发表的 :


桃子说“反话”,你引用这句是他的注解呢
桃子的说话精神,要反复咀嚼,才能领会其精神的一二。我一直认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理论难,没有想到桃子的理论更是难上加难。

依荷听雨 发表于 2011-4-9 09:43:21

引用第7楼hjqz1于2011-04-09 09:40发表的 :

桃子的说话精神,要反复咀嚼,才能领会其精神的一二。我一直认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理论难,没有想到桃子的理论更是难上加难。

恩,同感。不过我们能理解一二就不错了,值得奖励。如果书友都理解领会了,那桃子也不用这么辛苦制造良好的交流气氛了。

桃子 发表于 2011-4-9 10:04:37

引用第6楼依荷听雨于2011-04-09 09:38发表的 :


桃子说“反话”,你引用这句是他的注解呢

不是啊,cctv-10我很喜欢看,科普人文的解读,无须太花哨,太煽情,就是一一剖析,慢慢讲述,让你逐步了解一种风俗文化而已。

桃子 发表于 2011-4-9 10:08:52

沉重的鼓声震醒我心头隐秘的情感,高尖清脆的钹声渗透五脏六腑。粗犷威猛的铙声夺人心魄之时,洪亮奔放的鼓声又来拯救,似一只友善的手欲把我从悲痛中救出来。
听雨的文章,在这些细节处理挺好的,这类风俗文章能写得既通俗又带有一点感性,很难的。

依荷听雨 发表于 2011-4-9 10:56:23

引用第9楼桃子于2011-04-09 10:04发表的 :


不是啊,cctv-10我很喜欢看,科普人文的解读,无须太花哨,太煽情,就是一一剖析,慢慢讲述,让你逐步了解一种风俗文化而已。

哈哈,桃子这回复可没前一个好哦。做道场只经历了两次,一次是八九年,一次是去年十一月。去年十一月也只经历了做道场的几个程序。记录下来后一直不满意。没发出来。后回去两次想再体验感受下,没遇到。只和道人沟通,了解了每一个程序。我写的文字不能把读者带入热闹的道场,不能让读者身临其境。比如武法师的“活灵活现”的介绍,应该是我用文字把这四字描述出来,读者来总结为“活灵活现”,可惜本人感受不深,功力也不够。

hufucopy 发表于 2011-4-9 12:26:26

嗯,功力不够。很实在的话。

我也觉得,好的文字,完全可以替代画面,当然如果是涉及到科技或说明文一类另说。

linem 发表于 2011-4-9 15:38:30

细节处理挺好,风俗文学文章能写得通俗细腻,很不错呀。

emppp 发表于 2011-4-11 11:25:59

遗憾的是,敬养父母的道场与丧葬道场相比,略显不足,传统习俗就是重送死轻养生。什么时候,做儿女的敬爱双亲,成为一种自然的天性,从内心不自觉流露出来,成为生活中的道场,在在处处,向后人演绎传递呢?

这才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只是习俗毕竟都是千百年来流传至今的,这也是重形式重外面的不得已,每一次面对隆重的葬礼的时候,大家一般只看到了对死者的超度、有的时候觉得有奢侈这个词也不过分,但是很少有人会想起死者生前究竟是得到了怎样的赡养?

在这篇文字里也许不该有这样的想法,但是俺还是忍不住想说,其实对生者的孝敬是必须的,也是人性使然,如果生前能倾其心力来照顾,死后的道场倒可以随缘了......

依荷听雨 发表于 2011-4-11 13:16:46

引用第14楼emppp于2011-04-11 11:25发表的 :


这才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只是习俗毕竟都是千百年来流传至今的,这也是重形式重外面的不得已,每一次面对隆重的葬礼的时候,大家一般只看到了对死者的超度、有的时候觉得有奢侈这个词也不过分,但是很少有人会想起死者生前究竟是得到了怎样的赡养?

在这篇文字里也许不该有这样的想法,但是俺还是忍不住想说,其实对生者的孝敬是必须的,也是人性使然,如果生前能倾其心力来照顾,死后的道场倒可以随缘了......

这正是我想说的。只是存在的东西自有它存在的道理,不如借用来引导。很多人看道场只看热闹,并不关注内容。道人所念经文所唱歌词,很少有人关注去想。这篇文章被友人批评,说没写出道场的热闹。或许,潜意识中,我不想展示那种热闹。对大家不关心的歌词,我却有意摘录,让读者去想去传阅。

超度亡灵,念诵经文不如家属虔诚念诵。如果大家对孝真正理解,生前孝顺父母,又何必怕世俗压力呢?真正的孝顺,不做这些,大家一样会肯定。二十四孝图不就是很好的说明么?怕?不过是心里有鬼,不安罢了。

aliern 发表于 2011-4-15 18:28:50

燎绕(缭绕)
谍文(牒文)
若海(苦海)

依荷听雨 发表于 2011-4-15 21:50:39

引用第16楼aliern于2011-04-15 18:28发表的 :
燎绕(缭绕)
谍文(牒文)
若海(苦海)


感谢您的指正。我已过了编辑时效。缭绕是没发现错了。牒文还有一个没改,真的很粗心。苦海也是,我记得修改了的,刚发现,只在保存的文档中修改了,这里忘记改了。

一千零一夜_1 发表于 2011-4-20 09:40:12

引用第17楼依荷听雨于2011-04-15 21:50发表的 :


感谢您的指正。我已过了编辑时效。缭绕是没发现错了。牒文还有一个没改,真的很粗心。苦海也是,我记得修改了的,刚发现,只在保存的文档中修改了,这里忘记改了。
以后注意就是,这次的已经改了。
没有想到听雨姐还喜欢这个题目?

puyun 发表于 2011-4-21 21:14:02

道教的度亡儀式有其特別之處,而在不少地方也有佛道同請的情況,個人覺得那樣的場面對於研究民俗學的人更具特殊意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做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