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科学家验证:“反安慰剂效应”确实存在(科技新闻)
2011-03-06 10:43:23核心提示:最近,英国牛津大学脑成像研究中心领头的研究表明,“反安慰剂效应”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病人如果预期自己的疼痛会加剧,那么强力止痛药也会失去作用。
很多人都听说过“安慰剂效应”,简单来说,就是病人接受了一种“无效”的治疗(安慰剂),不过,他以为或者相信这个治疗是有效的,并因此得到了症状缓解。不过,你是否听说过“反安慰剂效应”呢?如果一个病人不相信自己接受的治疗是有效的,他的病情可能会恶化。这种现象真的存在吗?最近,英国牛津大学脑成像研究中心领头的研究表明,这样的看法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病人如果预期自己的疼痛会加剧,那么强力止痛药也会失去作用。
“转化医学”好选题
牛津大学的这项研究旨在研究安慰剂和“反安慰剂”的作用。安慰剂对服药者的生理并无作用,但它们会对服药者心理产生作用,从而使服药者的病情好转,或者感到病情好转。安慰剂的作用已经被科学界承认,它往往并非心理作用,而真的能让病情好转。它有一个反义词,叫“nocebo”,指的是其实对人的生理没有作用,但因为服药者相信其有害,从而使服药者产生生理不适感的物质,可译为“反安慰剂”。
研究小组找到了22个健康的受试者,给他们注射类强力止痛剂“类吗啡”药物,并且有意操纵他们对自己痛苦的预期,结果发现,药物产生了不同的效果。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转化医学科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上。对这个杂志的名字有必要多说几句。所谓“转化医学”是目前非常流行的一个术语,它指把医学基础科学和临床医学相联系的方法。基于生物学的医学基础科学日新月异,但这些成果到底和实际治疗有什么关系呢?如何让科技成果真正转化成患者的福祉呢?这正是“转化医学”这门边缘科学研究的对象,它涉及生物科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多门学科,“安慰剂”这个话题正是它研究的绝好对象。
大脑受骗,止痛无效
这项实验有三个最重要的元素:痛、药、扫描。
实验过程如下:
首先,这些受试者的腿部被加热,直到会产生烫伤的感觉。在做实验之前,研究者让受试者为自己的痛苦程度打分,从1分到100分,并记下相应分数的温度。
其次,受试者的静脉中可以被注入类吗啡强力止痛剂。
最后,在加热和注射的同时,研究者还对受试者进行大脑扫描。
在第一轮实验中,在未告知研究者的情况下给他们注入止痛剂。研究者发现,原本会给他们造成66分痛感的温度,现在只让他们感到55分的痛感——药物确实是有效的。
在第二轮实验中,研究者告诉受试者他们将被注入止痛剂,结果原本会给他们造成66分痛感的温度,现在只让他们感到39分的痛感——药物的作用超出了单纯的生理作用,虽然不是安慰剂,但仍然显出了“安慰剂效应”。
最后,受试者被告知止痛剂已经停止注入,并且被告知腿上的温度要增加,他们会感到更大的痛苦。同时,止痛剂仍然在注入,并且温度并无增加,受试者被欺骗了。这时受试者的痛感达到了64分。这个数值跟没有给他们注射止痛剂的情况几乎一样。
那么,受试者嘴里说的分数和他们真正感到的疼痛是否相关呢?研究者们利用大脑扫描技术发现,他们大脑专门负责痛感区域的血流强度变化,确实和受试者说出的分出的变化程度相同,也就是说他们的大脑确实“感到”了他们所说的疼痛。
负面情绪影响很重要
这项研究表明,如果受试者认为“没有止痛剂”,并且“痛会加剧”的时候,即使有注入了止痛剂,并且带来痛感的刺激并非加强,仍然会让受试者感到强烈的痛感。
研究的领头人、牛津大学脑成像研究中心的教授特拉西(Irene Tracey)表示,这项结果描述的是一小群健康人的短期效应,并且研究者故意操纵了他们对药物的预期,和临床的情况并不相同。但他仍然认为,对真正的病人来说,类似的效应也会存在。如果病人认为他们服用的药物没有效果,那么这些药物的效果就真的会下降很多,临床医生应当想出办法来处理这样的情况。医生不但要考虑针对病人的症状需要用哪种药物,还要考虑病人对一项治疗效果的预期如何。
“医生不应当低估患者对自己病情的负面预期的显著影响。”特拉西说。举例来说,有慢性疼痛的人经常会看过很多次病,吃过很多药,这些尝试往往缺乏效果。他们再次去看病的时候,往往带有负面的预期,觉得任何东西在他们身上都没用。后来的医生往往发现,再管用的药在他们身上都失效了。
特拉西还提出一个更棘手的问题:如何克服药物实验中的“反安慰剂”效应呢?以往的药物测试都是把病人分成两组,一组服用新药,一组服用安慰剂,如果新药的效果超过安慰剂的效果,那么就说明新药有效。但是,如果病人认为自己吃的是安慰剂,有用的药可能也没用了。如何真正“客观”地评价药物的效果?这可真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http://www.jkb.com.cn/document.jsp?docid=194396&cat=09C
头一次听说“反安慰剂效应”!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