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外管窥宝黛钗
自序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红楼梦》已经200多岁了,在这二百多年的岁月里,经过各代红学家的辩难和研究,红楼梦逐渐变成了一门显学——红学。作为票友,我不想从专业角度来理解她,因为我们始终只是站在红楼梦外面。记得妙玉称自己为“槛外人”,我也戏称自己为“梦外人”,梦外人看梦里的事情也许是清醒的,旁观者清罢了。梦外人来看梦内人,自然不能看全、看透,犹如管中窥豹只见其一斑而已,再加上自己用的是清醒的、当代的视野来看红楼,自然红楼便都著上了我的色彩,沾染上了现代的气息。红楼人物的管窥,多少加进了自己有限的认知水平和人生阅历,只能窥察到宝黛钗这些人物的皮毛,当代角度的介入又使得《红楼梦》这部经典名著有了异样的色彩,这也是难免的。梦外人看梦内事,自然是醒耶梦耶,是耶非耶? 一、宝玉的超人情节
黛玉进荣府,带着木质之身来偿还前世的情债,这已经决定了她的人生是用眼泪浇灌绛珠心的报恩之旅。宝玉与她第一次重逢于闺阃之内,没有男性体征的男人夹杂于内,这是第一次的群芳会,是太虚幻境在人间世的第一次上演。当宝玉问道妹妹有玉时,黛玉思忖后答道这是罕物,岂能人人皆有时,宝玉的偏僻乖张行为立马发作,要摔坏这个劳什子。玉,这象征权利和道德的宝物,居然被宝玉称为劳什子,男性社会所规定的法则被这个将来贾府的唯一男性继承者摔掉了,但我们知道这块曾经女娲锻炼过的石头是无论如何不会摔碎,正如那个污浊的男性社会一样是死而不僵的。
黛玉自小缺少母亲的关爱,如今又抛父进京,身上什么也没有,无产阶级遇到了有产阶级势必会上演悲剧,黛玉名中有玉,但没有衔玉而生,太草根了,因为草根的出身使得黛玉只能从思想上、行为上特别敏感、谨慎。
宝玉的与众不同,犹如人有枝指一般,都想从生活中找到与自己一样多出什么的人,否则自己就太不正常了。而前世的姻缘,两人的再度重逢,潜意识中宝玉似乎找到了命定的缘分,眼前的此人如此可亲、可敬,神仙一般,必有非常的出身,会和我一样多出什么东西的,没想到无情的答案使得自己更加认定我只不过是怪胎。一个人如果自我认定是异物的话,那种孤独感、恐惧感会被无限地放大,恐惧使得宝玉需要通过一种途径发泄,是什么东西使我变得如此怪异,那就是该死的劳什子——宝玉,但由于出娘胎就衔玉而生的特殊机缘,宝玉还是有着一种超人情愫,我有玉,就好像自己来自氪星一样,我会关心任何需要帮助的女儿们(其实就是一种想要回归意淫的情不情情结),摘掉了宝玉,自己只是怡红公子,一味地跟女孩们胡闹。.
宝玉经常处在与玉的抗争中,他想挽救千红一窟的人间悲剧,想当回超人,但由于当时现实世界的强大威力和自身缺陷,这种超人情结只能是昙花一现般的枯萎于满腔热血中。如果想要拯救这千千万万的女儿们,你要当好“玉”的这样一种社会身份,力挽狂澜,超人情结才会可能变成现实。但我们都知道宝玉无论是承认自己的贵族继承者身份,还是舍弃自己的身份认定,其超人情结永远只能是飞在天上永远也落不到地上的昙花。
二、黛玉:爱的天空下起了雨
一提到林黛玉,大家一般会冠以“爱哭鼻子的诗人”的美丽花环。正因为她是个诗人,对于外界的花开花谢、阴晴圆缺,那颗“心较比干多一窍”的玲珑心总会敏捷地捕捉到并形诸诗篇,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葬花词》《桃花行》等,而《葬花词》无疑是这位敏感的咏絮才登峰造极之作。
黛玉是一位诗人,这没错,但是这只是一种表象,诗歌只不过是她情感宣泄的载体,她用诗歌唱出了自己短暂一生的旋律,这些诗歌创作基本上都是在她与宝玉发生感情微澜时有感而发的,她是用自己的爱、眼泪和生命来谱写爱情和人生的悲歌。诗人只不过是罩在这位还泪报恩的女性下的光环,她不过是为爱而生,为爱而活,为爱而死,眼泪是爱的结晶,诗歌是爱的宣言。
黛玉,一个自幼父母双亡的孤儿(6岁丧母,9岁丧父),寄居在外祖母的屋檐下(一笔巨额的遗产不见了,她不会太在意,因为在她的眼中只有宝玉,只有爱情,物质的诱惑根本无法动摇那颗玲珑心),贾母疼爱她,她也从贾母处感到了母爱,但是这种母爱的感觉似乎是隔代的、残缺的。这份恋母情结随着年龄的增长,无疑从母亲、外祖母的情感脐带中挣扎出来,她发现了一个与自己有木石前盟的伴侣,于是她的目光从此都聚焦在宝玉身上。你好,我才好。贾府中只有宝玉一人是真心待她的,从父母辞世开始,黛玉的爱从来没有完整过。初入荣府时她处处小心,她懂得在这个每人都像乌眼鸡似的大家宅中,爱从来没有在这儿停留过,她也不打算在这儿找到自己缺失已久的爱,不料老天偏偏跟她开了这个玩笑,爱人就在这儿。这份爱就特别需要她用一生的精力和时间去拥抱、去珍惜,因为黛玉的眼中只有宝玉,只有爱情。
爱,犹如春雨,唤醒潜藏在心灵深处的春芽,一切都会随着爱而改变。宝玉的多情,是黛玉爱情阴晴指数的晴雨表。宝钗的出现,湘云的出场,一个有锁,一个有麒麟,自己是个无产阶级,在爱情面前本应是平等的,但是门户之见、父母之命总会相伴在爱情左右,使得许多真心相爱的男女有情人难成眷属。特别是宝钗一直成为了黛玉眼中的情敌,雍容端庄,大方得体,这些优势恰恰是黛玉在做人方面最欠缺的。只要宝玉靠近宝钗时,黛玉似乎像装了监控一样,马上会出现在他们面前,过后便是冷言讥讽,使得宝玉、宝钗非常尴尬。黛玉的天空下起了雨,酸酸的,苦苦的,阴霾密布,给爱的天空带来一份压抑的气息。也正由于这场雨,造就了雨过天晴彩虹般的绮丽、绚烂,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当爱情不幸降临到黛玉身上后,就会产生那么多好的诗歌作品,真是“爱情不幸诗家幸”。
黛玉,你不仅用眼泪偿还了前世的宿命,你更用眼泪让爱的天空下起了雨,其实爱的天空一直都是“东边日出西边雨”。
三、宝钗:都是蝴蝶惹的祸
钗黛,两个小说的人物,曾经有人为了这子虚乌有的人物差点要大打出手。清代邹弢一次与友人许伯谦谈论钗黛孰优孰劣时,因为双方观点龃龉,几挥老拳。因此钗黛孰优孰劣这一命题直到如今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邹弢与许伯谦争论的关键就在于宝钗,宝钗似乎成了蒙娜丽莎的微笑,永远都猜不透她这个人。邹弢是持尊黛抑钗论的,他认为宝钗善于伪装自己的真情,“大奸不奸”。诚然,宝钗是个冷美人,是公认的观点。“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这是一种生存之道。冷香丸是宝钗的外在表现,殊不知作者特意点明她自小从娘胎里带来的“热毒”,外冷内热,其实才是全面了解宝钗的关键,怪不得作者后来要借签文点明了自己对这一人物的看法“任是无情也动人”。
宝钗最为人所诟病的就是滴翠亭扑蝶嫁祸黛玉这一事件。话说芒种节这天,宝钗要去寻黛玉,到潇湘馆时,发现宝玉先进去,为了避嫌便寻其他姊妹。这时“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宝钗也无心扑了”,一向循规蹈矩的宝钗竟然会做出这种天真浪漫的事情,冷中带热,原来她也有少女可爱的一面,确实有着动人的一面。只不过这一面被宝钗用儒家克己复礼的思想深深的埋藏在内心深处,只有在无人处才会把这一面拿出来晒晒太阳,不至于使它发霉罢了。瞧,宝钗还是蛮可爱的,一位少女对春光易逝的伤春情绪,通过扑蝶这种阳光行为曲折第表达出来,她是一个乐观的人。
怪只怪这对蝴蝶,偏偏喜欢偷听别人的秘密,飞到了滴翠亭。此时正好有两人在亭里窃窃私语,而这些对话内容是有关风化的,什么人呢?正是宝玉房内的两个丫环:小红和坠儿。而这个秘密的主角就是小红:她的手帕丢了,被早对她有意思的贾芸捡到,贾芸想通过小红娘坠儿传话,要小红给自己一点甜头。这些自由恋爱的事情,在今天都很正常,但在那个年代是犹如洪水猛兽般的要予以严打的。所以过去的爱情是在地下偷尝伊甸园中的禁果。在滴翠亭里密谈时,她们还是非常谨慎的,随时担心消息外泄,于是推开原本紧闭的槅子。宝钗这时处在千钧一发的时刻,“时宝钗”来招金蝉脱壳之计,因为刚才去找黛玉并且黛玉是自己接触最多的人,自然就脱口而出:“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把那两人给唬怔了,宝钗反倒打一耙:“你们把林姑娘藏在那里了?”单纯从随机应变这一角度来看,宝钗无疑有着绝妙的处世之道,人生经验丰富,懂得洞悉别人的心思,轻描淡写的化解了一场尴尬的局面,这是她聪明的一面。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这两方面如果都做到、做好的话,那么这样的人就是会做文章懂学问的圣贤,圣贤也是由人来做的,他们也是有私心的。无疑宝钗在人世之道上是圣贤,而且在文学之路上也是翘楚,显然她比黛玉有了更为生活的一面,更加务实。这样的人在当代可以说是女强人,女诗人,贤妻良母,总之可以这么说是女人中的女人,所以现在的有些调查问卷中很多人有着一种“娶妻当如薛宝钗”的民意倾向,宝钗在现在社会中无疑是男性择偶的不二人选。
这么一个优秀的人,邹弢说她扑蝶这件事上是“欲下之结怨于林也”,显然只是从客观效果上看待问题的。我们现在重新来看这个扑蝶事件,可以看出宝钗的本意并非是嫁祸,她只是想逃出这种尴尬局面给自己带来的不利影响,不想过多的树敌,敌人太多会给自己带来更多暗掘的陷阱,这样对自己、对家族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从晴雯的被逐就很好地从反面验证了她的这套小薛哲学的正确,不愧是“时宝钗”。
端庄的宝钗,可爱的宝钗,这么美这么优秀的一个人,怎么会蒙上奸的骂名,是谁在背后动了这块好看的奶酪,让这块奶酪变了味道,我想可能都是那对蝴蝶惹的祸吧?!
(备注)三篇管窥随笔都发于文学原创与美文欣赏版,多得hzyuan的点拨,所以转载于此,请各位红学专家和票友指正。 汗~~~蝴蝶儿有点儿冤滴说~~~~
觉得要说钗黛有两句话最合适~~~
一句是:莫怨东风当自嗟~~~
一句是:任是无情也动人~~~ 这篇文章纯属戏说,不是从学术角度看问题。言归正传地看红楼,当然是以红楼梦的文本为主,文本解读是当代理论界最流行的一种文学思潮,也是解读红楼梦的不二的角度。单纯从文本来看,红楼梦中的人物解读存在着读者视角的解读、作者视角的解读,读者对人物的把握当然要依靠文本的叙述和细节描写,体现文学受众在作者牵引下的评价,作者视角解读是作者对于这个人物在文本中的既定视角,有着作者自己的思考。林黛玉如果单纯用莫怨东风当自嗟来评价的话,说明性格决定命运这一命题,黛玉的悲剧与外人和现实无关,显然与曹雪芹的正话反说和文本的客观叙述相左。注意这里前一句是“红颜胜人多薄命”,她掣的是芙蓉花,而宝玉在《芙蓉女儿诔》中有这么一句:“花原自怯,岂奈狂飙,柳本多愁,何禁骤雨”,脂批有云此文实诔黛玉。那么很明显红颜薄命的原因在宝玉看来更主要还是来自外部的疯狂势力。而作者这一“莫怨”句也许只是当自己无法对抗那个死而不僵的封建势力后所作出的无奈的感叹罢了,在这里他只得向现实低头了,这也正是作者思想矛盾的一面,在奋斗中找不到出路,继而妥协在迷惘中,这才是真正的人性吧。下一观点还是比较符合宝钗的,同意。 记得雪儿曾经引用过一句话说:红楼里每个人的签文要对照全诗来看,“莫怨东风当自嗟”这一句出自于宋代欧阳修《明妃曲.再和王介甫》一诗,原文是: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
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
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
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
狂风日暮起,漂泊落谁家?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
莫怨东风当自嗟,对照黛玉的葬花词来看,我到觉得这句话用来送黛玉,再合适不过了~~~莫怨并非无怨,只是怨也无济于事罢了~~~性格其实不能决定命运,性格各异的十二钗,包括宝钗、黛玉都进了薄命司就证明了这一论点~~~只要是花,春花也罢,秋花也好,都逃不过风刀霜剑的摧残,只是黛玉的灵性、柔弱和傲骨,更加惹人怜惜,令人叹息~~~作者把这句诗给了黛玉也足见作者对黛玉的怜爱之深~~~这短短七个字中透出的情绪其实复杂如一部红楼~~~ **** Hidden Message ***** 引用第4楼hjqz1于2011-02-05 11:10发表的 :
浏览此贴需要威望
我到倾向于东风是指贾府对宝玉婚姻有决定权的长辈~~~“似共东风别有因”这句写的简直太形象了~~~想想那个整天念佛的王夫人,我想宝钗的中年应该就是这个样子了。王夫人也擅长装愚守分,表面看不动声色,吃斋念佛。其实把自己的内侄女——精明强干、从小就有杀伐决断的王熙凤嫁给有世袭身份的贾赦唯一的儿子——贾琏。自己又生了宝珠、宝玉。王熙凤和宝玉本身就都是贾母的心尖子了~~~更把自己亲妹妹寡居的薛姨妈一家邀来,为宝玉筹划、安插下宝钗这样一个更强过凤姐的儿媳妇。而且金玉良缘何等现成?纵然宝玉觉得黛玉是姑妈的女儿,比宝钗亲近,怎敌得过“似共东风别有因”“任是无情也动人”的宝钗?“芍药与君为近待,芙蓉何处避芳尘。 ”这句放在钗黛之间细想,其实也大有深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