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西部地区经济腾飞,直至与目前的较发达地区差距不那么明显
3、农民工兄弟想通了留在老家实际上可以过得更好(房子、车子、票子、女子) 我觉得铁道部也比较冤,过一个春节多少人要坐火车出行。。2011年预计2.3亿人次,这样数量的人口迁移在哪个国家不发愁???如果每个省市的经济都上去了,还有多少人背景离乡外出打工,自然火车票也不紧张,过年哪个交通工具不挤才怪??? 垄断,资源的绝对垄断,无解。
说说自己的经历,腊月26从某地准备购票去北京过年,告知,无票,某地每天始发北京列车8趟。
腊月27日再排队购票,依旧无票。
腊月28日准备买飞机票,妻说,再试试,再排队,告知,只有软卧,且紧张,急购Z某次直达软卧2张。
腊月29日乘车,整节车厢不足10人。
无语! 每到春运、暑运来临,大家都在为买火车票奔波,普遍有一个共同的说法:“票都到哪去了?为什么‘票贩子’手里就有票呢?”。
一是中国的人多,尤其是务工流动人口,没有办法,一到这个时候都要回家过年。
二是中国的铁路运力还得进一步的提高,目前正在加快高速铁路的建设
三是严厉打击不法的牟利行为 其实我认为就算黄牛党消失了,也不能解决问题,根本的问题是需求大于供给,才会出现资源紧缺的现象。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是减少需求,一方面增加供给。
供给方面,国家的运力每年在不断的增加,铁路空全负荷运转,短期内或者说几年内也不会完全满足需求。
需求方面其实就是老百姓回家过年的要求,老百姓尤其是农民工离家千里去打工,一年到头总要回家的,这个脚步阻止不了,要想解决就靠国家把各地都建一些工业园区,这样不用背井离乡去打工,国家的运输压力也会减轻。当然这要靠国家和各地政府的努力,同样不是几年内能解决的。
让我们一起期待国家富强,东西部差异、农村城市差异减小的那一天。 一票难求主要是在国庆或春运期间出现,出行的人太多,运力不足是根本原因。而铁路系统内部腐败也是造成一票难求现象的重要原因。大量的车票流到票贩子以及关系户那里,而一般乘客通过正常的途径很难买到。要想改变这种情况,铁路系统非要下大力气整顿不可,不要仅仅作表面文章,忽悠老百姓。 铁道部部长刘志军涉嫌严重违纪 正接受组织调查2011年02月12日 17:30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2月12日电 经中央纪委有关负责同志证实,铁道部党组书记、部长刘志军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1_02/12/4640033_0.shtml
突发重大消息,看来国家要下决心对铁道部进行改造了
希望能尽快改变铁路客票问题,希望能尽快解决廉价客票的保障问题 我认为一方面从基础建设入手,加强高铁建设,时速快了,单位时间的运载能力就加大了,明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1万公里以上,北京到全国绝大部分省会城市都在8小时以内。听说明年的高速试验车要冲击时速600KM了,到投入运行时北京到上海也只要不到4小时了,相信那时春运的一票难求将得到很好的解决。
另一方面是加强内部管理:对那些姑息违规的绝不手软,可喜的是铁道部的一把手已经因为违纪被下马了,以后对于所有的车站和各个铁路局都一样的严格要求,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消除民愤,最大程度的满足老百姓的需求。 这个问题真的好想关联到很多方面啊,想想要在短短的那么多天内把几百上千万的人从中国版图的这边运到那边,很多的规则要有多完善才能做到啊 一票难求何时解?此恨遥遥无绝期!
草民有草民的视角,领导有领导的眼光。由此得出的结论与种种推想都是截然不同的。
无数的民怨沸腾,难道真的是因为领导腐败,票贩猖狂导致的么?
真的达成所谓公平,公正,透明,无环节,票就不再难求了么?
完全不是这样!
一票难求的根本原因在于,运力与需求的不平衡。以北京站为例,年前人流也就在10~15万人次/日之间,这还包括了提前回家的人,一进入春运期间,迅速增加到22万人/日的数量,这还不包括那些没有买到票,或者是因为买票困难而放弃的潜在客户。这种平日与高峰相差巨大的需求,使铁路部门也没有办法在战略上制定更高的目标,储备更高的运力,因为在平日需求不足高峰50%的情况下,维护可以满足高峰需求的铁路系统将导致高昂的成本,这部分成本无疑将建立在客户负担增加的基础上,无论对哪一方都不是好事。而系统不能满足高峰需求,不过是造成些混乱,这对铁路部门来说,还是可以承受的。
打破垄断是否能解决这个问题?对于常规的市场来说,打破垄断确实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是对于铁路这种巨无霸,平日/高峰需求差异巨大的市场来说,打破垄断实际上是解决不了这种问题的。打破垄断,可以解决服务上的改进,技术上的进步,和效率上的提升,利润上的让步,但是解决不了高峰期客户猛增的刚性需求,也解决不了平日维护空闲设施的高昂成本。铁路是垄断,但是大家也可以看到国外航空公司战国割据,烽烟四起的局面,在遇到圣诞节的时候,一样会有春运的局面出现,却没有谁贸然增加运力,没有谁有淡季空置设备设施的愿望和勇气。
多家竞争,会将一部分竞争者的利润甚至是本金牺牲给消费者,却不会对这种局面有什么本质性的改善。
我家附近有一个圣诞节看彩灯的地方,每年圣诞节,每车进去走一圈,就要15块,问起为什么要这么贵,答曰因为一年只能有这么十几天开放,场地却总要占着,成本并不低。似乎这个例子也可以说明点问题。
再说说特权和腐败,假设如果没有任何黄牛与特权票,那么是一个什么情景?
我敢说,如果没有任何特权和黄牛票,那么受益者决不是论坛上各位,而是农民工们。没有这些大家痛恨的特权和黄牛票,没有层层盘剥,那么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弄到一张票的额外成本,即排队时间和体力,那是农民工的最为低廉,他们可以用一天一夜或者更多的排队时间来换取他们现在弄不到的资源,而如果在公正的前提下,大家也必须走同样的程序来获得车票,那么大部分人将没有农民工的坚韧和时间精力,火车票,将被民工垄断。
想想看,是不是这样?你们虽然受着层层盘剥,种种困扰,但是你们早就不是和民工们在同一起跑线上了,他们远远被扔在后面,因为他们没有路子,没有关系,没有额外的供票务公司盘剥的手续费,没有电脑和电话可以在线购票,没有灵通的信息,没有钱打车或者驱车去减少路上的时间。。。。。
如果他们和你们在同样的条件下,你还能买到票么?你有那么多的空闲时间和体力么?你无法用你的额外财富和其他资源换取火车票这一资源,这实际上是另一种情况下的不公平。
事实上,发达的西方国家也是有各种特权的,当然,这种特权就是钱。需求多了,价格增加,增加到一定程度,就自然过滤掉能力不足的人,资源,从来都是按照能力来分配的。国外是体现在财产上面,国内是体现在权势上面,仅此而已。
并不是说这些特权/黄牛党不值得痛恨,也不是说铁路运营能力不能满足需求不让人扼腕,但是换一个眼光看问题,人会清醒很多。
并不是要正义化铁路公司,也不是说目前的各种不公平是合理的,但是换一个眼光看问题,也许就更能清楚事物的本质。 我觉得neotsu和longsky分析得很透彻。
从根本上来说,这其实不是制度问题,而是供求对比和经济效率问题。或者说,制度问题只是表面问题或者说是派生问题。
深层问题至少有两个层面,首先是运力规模能否满足需求(供求对比),第二是运力规模是否有效率(供给的经济效率)。
其实第一个问题相对来说可能好解决一点。毕竟,如果有财力支持铁路部门的建设,迟早能满足需求。
第二个问题估计难度更大,因为这是中国经济地理格局决定的:平时有上亿(甚至是几亿?)来自内地的劳动力在沿海地区工作,大部分人春节要回家过年。这种格局意味着铁路客运需求会出现巨幅季节性波动,所以客运能力不容易照顾周全。
要是按平时的铁路客运需求来建设客运能力,春节期间就难免出现严重的运力不足,一票难求以及相关种种问题也就难免了。
要是按春节期间的铁路客运需求来建设客运能力,平时就会出现巨大的资源浪费。如果铁路企业是盈利导向、市场化运营,甚至是私人企业,这就是难以接受的。出路可能就得像茅于轼等人提出的那样,春运火车票涨价;既然运力不足,就让高价来压低需求,也就不会一票难求了,铁路部门还能多挣呢。这就是neotsu说的平日/高峰需求差异,在市场机制之下的结局。
即使是国家运营,也会有成本收益方面的考虑。
说到底,第二个问题就是铁路客运运营效率与国民福利的矛盾问题。
不了解铁路专业知识。不知铁路货运能力和客运能力的互换性有多强?如果互换性强就能缓解这个问题。比如有些线路,平时货运比重较大,春节时客运比重较大,也就是用客货运需求的季节性差异来冲抵客运需求的季节性波动问题。
不过,即使货运和客运线路有互换性,但货车和客车毕竟不能互换、煤车不能装人,人员的互换性也差、女乘务员当不了装卸工。所以还是免不了客运能力的经济效率问题。
归根结底,需求季节性地剧烈波动,而运力又不可能低成本地自如伸缩,自然会出现季节性的严重供求失衡,从而导致种种社会问题或经济问题。
就像longsky说的,只要中国经济地理格局不变,这种大规模的季节性人员流动就不容易改变;而铁路运输又是主要客运方式,那春节一票难求问题就不容易解决。 今年初二那会帮老爸买过福州到厦门的往返动车票,在售票点排队买的,基本顺利;
以前在成都上学时,夜里9点多就去宿舍对面的售票点排队等候,从来没买到过硬卧票,硬座倒都是可以买到,
但是全程43小时的火车坐回来,到家都要休息个两三天才能缓过来 说到这事非常气愤,每次到节日提前排队买票,卖票窗口刚开,想买的票就没了。
年年节日如此 说到底,还是因为人多的原因,呵呵。人多,到了一定时间,就要人口迁移,所以国家的铁道系统就面临着极大极大的的压力,所以导致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况,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我认为国家应该推出更好更完善的机制和惠民政策,来帮助那些在外面的人们,这样的话,春运呀 国庆长假呀,人人都能回家,感受这样的政策,真真正正做到造福于民,有句古话说的那样,利于民 而不是取之于民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