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书香满园读书交流赛分月赛之二】扬之水论《诗经》中的情感与表达
**** Hidden Message ***** 作者简介
扬之水,1954年生,原名赵丽雅,浙江诸暨人。“扬之水”系其笔名,出自《诗经·国风·郑风》:“扬之水,不流束楚。终鲜兄弟,维予与女。”1970年初中毕业,于北京房山县山区插队。回城后在北京市王府井果品店上班,开过卡车,卖过西瓜。1979年,调往民间文艺研究会负责图书馆工作,博览群书,自学成才。1986年至1996年间担任《读书》编辑,与金克木、张中行、徐梵澄、唐振常、邓云乡、金性尧、王世襄等著名学者相往还,被称为“《读书》四大金钗”之一。1996年起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开始深入研究文物考古,用考古学的成果来研究文学作品,对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名物或物象有精彩的阐释,著有《脂麻通鉴》、《终朝采绿》、《诗经名物新证》、《诗经别裁》、《先秦诗文史》、《古诗文名物新证》等书,并发表多篇论文,考据精确,言辞优美,造诣深厚,被称为“京城三大才女”之一。
主要著作
《脂麻通鉴》(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
《终朝采绿》(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
《诗经名物新证》(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
《诗经别裁》(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中华书局,2007年)
《先秦诗文史》(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
《古诗文名物新证》(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12月)
《诗经别裁》中华书局版书影
三年前,在当当网上购买了这本书,当时翻了几页,忙于别的事情了,就没有再碰它。论文写罢,对文学研究有了全新的理解和体验,暑期再次从书架下取下它,一读便读上了瘾。每天一篇,此外,就是读周作人的文字。周氏的文风与扬之水的文字,有一种无法言说的从容与亲切,情感内核似乎一模一样,让人留恋。于是,我尽量地放慢阅读的速度,但每天又总是迫不及待地读上一点。在这种矛盾的心态中,读完了它,只留下怅然的回味。
当时,无意间踱步茶社,发现了“第一届书香满园读书交流赛分月赛之二”海报,便报了名。本打算结合暑期关注度最高的“父母皆祸害”写一些读后感,但是现在却没有了安宁的心绪和充裕的时间,只好做罢。所幸,书友张兄曾经提供一个机会,嘱作一介绍经典的小文,前些时候已经草成一小章。当然,那次草稿并未从读后感的角度入手。现在交上的这篇参赛文章,相应地加进些相关字句,有文意转折起承的需要,不过,也无可否认,扬之水的魅力确实深深地吸引了我、感动了我。
在我有限的阅读体验里,除了周作人、扬之水,再就是马尔克思和阿来了,只有他们的文字,常常让我体会到爱不释手的快乐。贾平凹的小说虽然色情味很浓,但像《废都》这样的作品,稚嫩有余大气不足,倒是他的散文卓然成家,很让我喜欢。
主楼将自己的看法写出来,抓住一点而不及其余,偏颇处、未及处,还望诸师友不吝赐教! 陶陶,大文学家呀。 我是友军,专业来顶帖的。 如果我们能认真阅读一些像《诗经别裁》这样的书,如果我们能像“诗人的时代”那样,理性地节制、恰当地表达我们的情感,懂得敬畏,时时自省;那么,我们的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而富有诗意!至少,灾难发生的频率会小很多,而我们面对突发灾难时也会更加从容!
大哥,自从蒸汽机发明之后,诗人就绝迹了,自从绩效发明之后,诗歌开始有指标了。 陶梦,文笔不错。啥时候也去竞选个“书园学士”当当,我看好你哦!! 俺大老粗,这调调咱不行,顶一个~~ 这个要支持下哈! 记得好象我也买过一本《诗经别裁》,不知道现在丢哪去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