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ngke 发表于 2010-10-31 20:23:33

北宋有两个石待问

原创非首发:http://bbs.shixing.org/dispbbs.asp?boardID=43&ID=2325

北宋有两个石待问



  《成化新昌县志》卷十四《民牧》有石待问小传曰:

  石待问,仕宋,由进士敕授殿中丞,赐名莹,转〔明〕州通判。

  显然,《成化新昌县志》认为石待问是浙江新昌人,故入志。查新昌《南明石氏宗谱》确有石待问,其传较成化志为详:

  待问字名莹,行六四;又字则善,号绍庵先生,文隽公次子。登宋咸平二年进士第五名。真宗朝,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以〈赴〉广德判官勅授殿中丞,终明州通判。赠朝请大夫。配王氏,子三:贯之、资之,居之。墓在会稽兴塘。

  这里所说的石待问肯定是新昌人,因为他的三个儿子都居新昌,而且都有后裔在新昌繁衍。根据宗谱,石待问的主要履历如下:

  (1)真宗咸平二年(999)中进士;

  (2)真宗朝,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由广德判官授殿中丞;

  (3)官终明州通判。



  同时期的北宋还有一个眉山人石待问。据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十四载:

  (真宗景祐三年九月)丙辰,御崇政殿亲试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光禄寺丞钱易、广德军判官石待问并入第四等。以易为秘书丞,待问为殿中丞。待问,眉山人也。

  “待问,眉山人也”,清楚点明了石待问的籍贯。眉山今属四川,宋时属眉州,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号东坡)也是眉山人。

  同上书卷七十三又载:

  (大中祥符三年正月)太常博士石待问上时务策十数条,大率言北鄙凶变,非与中国渝盟,即遭其弟簒夺,乞选将练兵为之备豫。又言先朝多任中人陵轹将帅,故罕成功。上曰:“人臣指陈时政,有关朕躬过失,虽不近理,亦当优容之。待问乃以祖宗制度所无之事,恣为矫诬,是不可恕也。待问制科策名,必将升用,但谨其操履,胡施不可?何乃自贻躁妄之咎乎?”即命翰林学士李宗谔诘之,待问辞穷。已而责授滁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州事。

  从“待问制科策名”句看,这位因上书遭谪的必是眉山人石待问无疑。

  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十八也提及这位谪滁州的蜀人:

  石待问,字则善,蜀之眉人,举进士及制科,进《谏史》百卷,真宗大悦,后谏营昭应宫,坐谪滁州。仁宗即位,召见,知阶州,引年致仕,卜居芜湖县卒,因葬焉。黄庭坚书其墓曰:“有宋贤良方正九谪不悔自下劘上眉山石公之墓”。子禹勤。

  南宋祝穆《方舆胜览》卷十五也有类似的记载:

  名贤石待问,蜀人,以谏营昭应宫,坐谪滁州。又卜居芜湖县卒,因葬焉。黄鲁直(即黄庭坚)书其墓曰:“有宋贤良方正九谪不悔自下劘上眉山石公之墓”。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舆地纪胜》等宋代资料的记载,这位眉山人石待问有以下经历:

  (1)任广德军判官;

  (2)真宗景德三年(1006),应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迁殿中丞;

  (3)大中祥符三年(1010)为太常博士,因上书得罪真宗,责授滁州团练副使;

  (4)移居芜湖县(今属安徽)而卒,黄庭坚铭其墓。

  以上一、二两条同样出现在新昌人石待问的传记中。《续资治通鉴长编》是南宋李焘根据宋代实录、政书等而编的官方正史,其可靠性远高于宗谱和地方志。分析石氏宗谱是将同名同姓又同时代的两人混为一人了,把眉山人石待问的事迹写成了新昌人石待问的事迹,于是产生了这种张冠李戴的错误,《成化新昌县志》也因之而误。

  黄庭坚书写的20字碑生动地刻画了眉山人石待问敢于向皇帝直言诤谏和屡谏屡谪、九谪不悔的形象。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五十一《臣职》“畏直”条载:

  宋石待问,眉山人,少以诗赋名,累官至太常丞。时丁谓畏其直,钱易奇其文,杨亿、李谔服其议论。

  看来,眉山人石待问在当时颇以直谏闻。查乾隆《江南通志》卷一百七十三有石待问传:

  宋石待问,字则善,眉山人。七岁通四声,尝赋《石上松》曰:“何当为柱石,同立太平基。”时以公辅期之。举进士及制科。进《谏史》百卷,真宗大悦。仁宗时,判太平州,上书言边事,召对称旨,授太常丞、知阶州。寻引年致仕,卜居芜湖。戒子孙当以儒学忠义自立。尝曰:“吾生平仕宦十步九蹶,命也。顾身无玷缺耳。”皇佑三年卒,知州黄庭坚表其墓。子禹勤。

  从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位眉山人石待问的生平和为人。石待问子石禹勤(?-1086),字力臣。仁宗皇佑间进士,授靖安令,唐介荐其能,神宗熙宁间通判辰州,抚谕北江诸蛮,夷酋听命。元丰五年(1082)擢知抚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为江西路提举常平曾孝廉所陷,卒于狱。旋昭雪,夺曾孝廉官。



  在此,还有几件与石待问有关的事需要一提。

  一、上述所引史料除石氏宗谱外,均未提及石待问中进士的具体时间,据《太平治迹统类》卷二十七载:

  (咸平)三年三月甲午,上御崇政殿亲试,命翰林学士承旨宋白等于殿后西阁考覆,国子监博士雷悦、著作佐郎梅询封印卷首,亲览入等。赐陈尧复、周企、李社二甲、吕夷简三甲,任布四甲,羌遵五甲,石待问、何宗朝等四百九人及第。

  可见石待问是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进士,现在的问题是:此石待问是新昌人还是眉山人?我认为应当是眉山人石待问。理由是:(1)新昌石氏宗谱所载石待问的官历多从眉山人石待问移植而来,分析他可能并未出仕,也非进士出身;(2)真宗景德三年(1006),眉山人石待问任广德军判官,从登进士至此才逾两任,时间不长,任军州判官符合当时的官员迁转制度。如北宋尹洙天圣二年(1024)登进士,经历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二任后,迁邵武军判官。又欧阳修父欧阳观也是咸平三年进士,登第后历道州判官、泗、绵二州推官三任后,又为泰州判官。

  二、石待问有《谏问》一百卷,《宋史•艺文志》着录,其完成时间大约在大中祥符中。据南宋王应麟《玉海》卷六十一载:

  (大中祥符)二年十月己亥,赐太常博士石待问绯鱼。待问集历朝谏疏曰《谏史》以进,上嘉其勤,故有是奖。

  这位根据历朝谏疏写成《谏问》一书的石待问的籍贯,史料没有明说,但可以考知是眉山人石待问。大中祥符二年,这位石待问的官职是太常博士,而由上引《续资治通鉴长编》已知道眉山人石待问大中祥符三年(1010)为太常博士,则大中祥符二年为太常博士的应当也是他,不会再有第二人,着《谏问》的石待问是眉山人而非新昌人明矣。

  《民国新昌县志》卷九《选举表》宋咸平二年进士条注云:

  按评本,又有石待问,亦是年进士。敕授殿中丞,赐名莹。《宋史》待问为太常丞,未知即此否。且《四明报恩院碑记》亦云:“道守此邦,异于他土。”其非浙产明甚。

  看来《民国新昌县志》的编纂者对石待问的籍贯问题已有所注意,认为这位石待问并非浙人,可谓有识。但另一方面,在卷十五《艺文志》中,又着录石待问《谏史》一百卷,自相矛盾。

  三、大中祥符中,石待问出任明州(今宁波)通判,这有《四明报恩院碑记》一文为证,文见《四明尊者教行录》,《浙江通志》卷二百三十有节录,但文字有出入。此文题下署名 “将仕郎守太常博士通判军州兼同监市舶管内劝农事骑都尉借绯石待问撰”, 碑立于“大中祥符二年岁在己酉四月六日”。根据此文的署名和时间,作者必是眉山人石待问无疑。另外,从碑文中有“道守此邦,异乎他郡”之句,也可以看出作者并非浙人,这一点《民国新昌县地》业已指出。

  四、石待问以太常博士(从七品)致仕,《文恭集》卷二十有《石待问可太常博士致仕制》可证,制曰:

  敕:某早以敏文,阶于俊选,中婴废免,再用叙收,遂班文石之朝,已迫虞渊之景。进趋良苦,疲薾可矜。以其早会先朝,尝承大对,特升司蕝之局,用光挂冕之归。往服优恩,以究余齿。

  从制敕中“以其早会先朝”句看,制敕当发表于宋仁宗时。虞渊指神话传说中日落的地方,喻时石待问已年老。《康熙太平府志》卷三十一和上引《乾隆江南通志》均载宋仁宗即位后,石待问改判太平州,授太常丞知阶州,未几引年致仕,卜居芜湖,皇佑三年(1051)卒。如是,则石待问致仕时为太常丞(从五品)矣。不少数据也持此说,如昌彼得等编《宋人传记数据索引》石待问条谓其“仁宗即位,累官通判太平州,遂家焉。官终太常丞知阶州”,恐非。按上引制敕,“太常丞”当为“太常博士”之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宋有两个石待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