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688 发表于 2005-1-20 19:59:49

鲁迅小说中的民俗描写

  民俗作为一种民间文化形态,以它的制约和规范功能,从行为到思想都控制着人们,最终形成人们一种稳定的性格。生活是以民俗形式而具体存在,生活习俗中沉淀着人们的心理和意识,民俗的背后依托着深厚的文化,因此鲁迅重视对民俗生活的描写,以此来追溯一个民族的心理积淀,并对民俗背后所体现的文化进行重新的价值判断。鲁迅就是通过对浙东民俗的描写,挖出积淀于民俗深处的麻木、愚昧、野蛮等国民精神的病态和惰性,并对民俗所体现的封建礼教文化予以批判。

  描写婚姻民俗方面,《祝福》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典型包办、买卖婚俗和贞节观念。祥林嫂没有婚姻自主权,两次婚姻都不是出本人意愿。婆婆像卖牲口一样把她卖到贺家坳,使她守节不成,而封建道德又对她未为前夫守节而对他实行了惩罚。作者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固然就是传统封建婚俗对妇女的摧残了。《离婚》则叙述了乡土社会中长老们对一桩离婚纠纷的调解。通过离婚民俗的描写,也就揭示了封建婚俗压迫下妇女的反抗的无助。

  描写民间信仰习俗方面,《故乡》里闰土在旧主人不用的物品中,除了选择一些生活必需品外,还特意挑选了香炉和烛台;《孤独者》中穿白跪拜做法事的大殓仪式,门帖写明死者性别、年岁和避忌的斜角纸的描写;《长明灯》中乡民们出行要查黄历的古风的描写;《药》对人血馒头可以治痨病的迷信的描写;《祝福》中两次嫁人将在阴司被锯成两瓣的民间传说和“捐门槛”的习俗的描写,以及《阿Q正传》、《风波》中迷信描写等等,这里作者无非是要从这些民间信仰民俗中挖掘出沉淀于国民精神中麻木、愚昧、野蛮,从而揭示了饱受封建文化影响的乡村民俗对农民的精神腐蚀。

  描写社会物质民俗方面,《风波》里夏天太阳落山后的临河土场上,人们在自家门口泼些水,放下小桌子和矮凳,“老人男人坐在板凳上,摇着大芭蕉扇闲谈,孩子飞似的跑,或者是蹲在鸟树下赌玩石子。女人端出了屋里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描绘了一幅极具民俗色彩的风俗画。在这一个平和温馨的乡村土场上却上演了一幕闹剧,激起了一场不小的辫子风波,从而揭示了乡民精神的愚昧、麻木、冷漠,批判了封建传统文化对乡民的毒害。

  《孔乙己》描写了咸亨酒店独特的格局:“都是当街一个曲尺的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还有酒客们喝酒的情状:短衣帮的酒客,是一碟盐煮笋和茴香豆,靠柜台外站着喝;穿长衫的酒客则是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着喝。这里作者是无心流连于对鲁镇古风犹存的民俗的欣赏,目的只是为孔乙己构建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背景,通过叙述孔乙己的悲惨命运来展开对吃人的封建礼教文化的批判。

  《故乡》一开始就刻画了脖子上佩戴着“明晃晃的银项圈”的少年闰土形象,并在这幅画面背后,展现了农村民俗生活形态的温馨诱人的魅力。少年闰土与我们那么易于接近,很快就成了朋友,闰土看瓜只是防动物偷吃,“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然而作者偏偏把这幅美好、温馨的风俗画推向了过去,当我重回故乡时,只见“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闰土也变得麻木迟钝了。就这样作者把作品中少有的一些乡村社会民俗的美也消解掉了。留下的只是对民俗阴冷、丑陋的感受了。闰土是重友情和礼俗的,当得知少年好友要回乡时,实在欢喜的不得了。虽然家贫如洗,仍带了点“自家晒的”土仪来会好友。然而闰土的一声“老爷”又把这乡间民俗美好的一面遮盖了,突出的只是民俗文化中的愚昧、陈腐的一面。《社戏》确实描述了优美的浙东民俗风情,然而作者却硬要把它同让人厌恶的都市观剧场景捏合在一起。作品题旨也就国民性批判了。不可否认鲁迅对浙东民俗的描写是相当深刻和出色的。但也不可忽略一个基本的事实,鲁迅对乡村民俗的了解和熟悉程度的相当有限的,鲁迅生在一个世代相传诗书礼仪人家,母亲鲁瑞也是一个乡村大户的女儿。鲁迅的乡村经历只是随他的母亲到乡下归省或消夏,那也不过是“控空去住几天。因祖父科场案发,鲁迅下乡避难,也只是几个月的时间。因此,我们细读他的小说,可以发现许多应该描写的民俗却无故缺席了。描写的习俗也大大都是一个外来者所能了解的。鲁迅要批评和揭示乡村文化的愚昧落后,表现农民的居住习俗、饮食习俗应该说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在鲁迅小说里从没一处写到他们的居住习俗。

  如《风波》中人们在自家门口泼些水放下小桌子和矮凳“七斤也只是坐在龙门槛上吸烟”。《祝福》里“啊毛坐在门槛上剥豆……我就在屋后劈柴、淘米”倒是细致的描写了鲁四老爷书房里的情景 。《风波》的开端:夏日太阳落山后的广场上,人们在家门口泼些水,放下小桌子和矮凳“老人男人坐在矮凳上,摇着大芭蕉扇闲谈;孩子飞也似的跑。或蹲在乌树下赌玩石子。女人端出乌里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热蓬蓬冒烟。”周作人认为“这都露碎而简洁地写出了民间在夏天吃饭的情形来,是值的注意的乡村民俗的资料”。这里的“露碎而简洁”正道出了鲁迅的窘迫,对农民的饮食的习俗的了解只是路过时的匆匆一瞥。民俗心理是一定人类群体中蕴含的一种较稳定的习俗意识定势,个体也潜在着这种的民俗心理并规范和影响。 作为乡村流浪汉的阿Q,他的行为和心理也必须符合末庄民俗心理所许可的范围,然而我们在《阿Q正传》中,频频看到阿Q的超轨行为,比如他双腿跪地向吴妈求爱,“显然是同末庄习俗不相符的。此外,他的心理活动也就更多的是体现鲁迅对国民性的挖掘与发现以教于,当《阿Q正传》一段一段陆续发表的时候,有许多人都栗栗畏惧,恐怕以后要骂到他的头上。

无知小子 发表于 2005-1-20 21:56:03

楼主对鲁迅民俗方面的分析很有道理。

记得小时候读语文,老师经常说到鲁迅的一个特点,就是喜欢借题发挥。

鲁迅对国民的特性可谓了解的非常透彻,当然,对具体的民俗体验那可能是很不足。

不过,小子认为如果看透了一个事情的本质,就可以不见得很必要毫无巨细的去了解其具体的表现。

鲁迅是个不世出的思想家,不是个比较高明的民俗和历史学家。

reader 发表于 2005-1-20 22:07:35

世外高人怎么变成无知小子了

reader斗胆猜疑下

一定是秋妹妹给你改了脾气吧

其实你们才是棋逢对手

reader都是佩服的很


即使兄弟改名换姓 无知小子

也显高人之处

自知者智呀


希望以后多来这里聊聊

无知小子 发表于 2005-1-20 22:14:03

不敢水了楼主的帖子,楼主千万见谅!

很早以前是借了朋友的ID来玩,可顶着这高人的招牌实在太惶恐,所以跳进秋湖转世新生。

刚生自然是无知小子了!

reader 发表于 2005-1-20 22:46:23

楼上的兄弟不知 reader是专门捣乱水人帖子的

reader演的是配角 老是想喧宾夺主搞乱算完


最近家事在身 无心无力还请楼主谅解

reader 发表于 2005-1-20 23:03:22

楼主的文章 reader拜读了


对于鲁迅 谈点自己的看法 好在离题不远


喜欢看鲁迅的杂文

笔锋锐利 一针见血

给人一种淋漓尽致的快感



毛泽东打天下 靠的是两杆子

笔杆子和枪杆子

鲁迅无疑是一个坚定的、拿着“笔杆子”的战士

而一个战士

就注定了他的使命



对于鲁迅评价的文章

以前我也读过一些

这里就不说了


只想说

与鲁迅同时代的一个人

他的对手

胡适

其实也是一代文豪

zhong688 发表于 2005-1-21 10:03:09

提到:胡适其实也是一代文豪.
同感,同感啊!胡适一代文豪,且对中国的影响不比鲁迅若。曾经多少超前的思想是胡适先生引进,曾经多少文人、学者受他指点。而一些思想,在我们今天回过头来细看,真是真理也。而这些文人、学者哪个不是在各自领域成绩斐然!
胡适先生不朽!

zhong688 发表于 2005-1-21 10:10:01

提到:
“鲁迅是个不世出的思想家,不是个比较高明的民俗和历史学家。”
鲁迅是个伟大的思想家,我同意一楼的观点。
鲁迅不是个高明的民俗家,甚至不应该用民俗家这一词来称呼鲁迅,我同意一楼的观点。
但我不同意一楼的“鲁迅……不是个比较高明的……历史学家。”这一观点。这我们只要看一看他的《灯下漫笔》就知道了。
提到:
“小子认为如果看透了一个事情的本质,就可以不见得很必要毫无巨细的去了解其具体的表现。”
完全同意观点。所谓“得意忘形”嘛!

秋之湖 发表于 2005-1-21 11:38:15

最欣赏鲁迅先生的犀利,一针见血地直戳国人的要害。
想一想,如鲁迅先生一样那般文采的人虽然寥寥无几,但也不能说没有。
何以鲁迅先生却如一面旗帜一样虽历经时间,仍能屹立不倒。
想来他的犀利,他的笔锋,他那忧国忧民的精神才是本源。。。。
:)
读书有限,不敢造次,只一见之。。。

无知小子 发表于 2005-1-21 13:08:43

鲁迅.......不是个比较高明的民俗和历史学家。


小子斗胆乱说,必知此语大抵大家都能同意前半句,而后半句很多人都不以为然。小子以为,过去的文人读书而不知史的可能没有,很多大师级的文人都是经史研究的大师。所以对照鲁迅在文学上的成就,对照同代文人的历史学水平,他的历史学水平比之民俗可能要高一个档次,但也实算不到特出。如果就放一般的水平,他对民俗的了解与分析也未必不可以做的了教授。

iceeyes 发表于 2005-1-21 15:51:19

帮着排了下版
楼主勿怪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鲁迅小说中的民俗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