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节日*为父亲的书写序
感悟父亲(代序)
自己曾经在一本学术书的扉页上写过一句提醒:“此一时,彼一时”,意思是说:对于意深味远的作品,这次的阅读与那次的阅读,伴随着不同的眼光和转变了的心境,书虽然还是那本,但自己读到的,其实并不是相同的东西,甚至可以说,我们是在阅读别人的过程中,看到并进而认识自己。
这是一个读图的时代,城市可读,人可读;对于儿子来说,“读人”之说更非虚言:爸爸的作品和爸爸这两个概念,几乎就是一种合二为一的东西,因为外人看来平面的文字,在我眼中却是散发着生命热度的生动立体形象。
七十年代初期的中国普通家庭,都称不上富裕,至少在我周围的大部分家庭是如此。然而,我却真心地感受到温馨的快乐,一方面,正如普天之下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子女,父母尽其所能提供给子女的优厚待遇,让我不太有机会体会到贫困这种现在看来当时几乎是肯定困扰过他们的东西,但更重要的是,我享受过别的孩子不太容易得到的幸福,而这种幸福是爸爸带来的:当妈妈在能干地操作厨房之时,我和妹妹会搬着小凳子坐在爸爸的藤椅旁,听爸爸讲故乡的掌故、自己的求学生涯、安徒生或格林的童话,爸爸甚至有本事把中国成语以至自己语文教材上的课文改写成生动的故事……昏黄灯泡下,两个竭力忍住瞌睡的诱惑、眼睛透亮的小家伙,爸爸的高额头与激动时比画着的手,配合妈妈隔壁整理房间时发出的响动,构成童年时期有声有色的定格画面。
小时记忆中的爸爸,就是这么的几乎永远翻阅不完的儿童故事书,而自己也开始做起老师来的时候,觉得爸爸似乎可以比喻成教材——教师的素质已经内化到他的心灵与血脉中。爸爸五十年代西南师范大学中文本科毕业后一直担任语文教师到退休,在这个行当做成同道中的佼佼者,真正桃李遍桑梓;恰如培根所说“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一辈子的坚持与执着,其中的思路婉转与精神求索,很难为外人道也:有时他如散文,挥洒自己的妙思于文字驰骋间;有时他如诗词,玩味文字的魅力把握语文之为语文的精髓;有时他如小说,在细节与篇章的启承转合中发现人生的变幻与美丽……他推开一扇窗户,让学子领略到其后的风景,同时,他也拒绝“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种庸俗的比喻,在学子的青春眸子中,自豪地体会和享受着思想传递带来的至大快乐,也许正是因为这个道理,爸爸总是快乐的,这种快乐发源于真正的自信和淳朴的工作成就感。老是唱着歌回家的爸爸永远看着事情光明一面,并把这种自信带到生活中——一个传播真理的人怎么会是虚伪的?怎么会是奴颜婢膝的?——如果爸爸懂得更多的变通,在人们的眼光中可能会有更大的社会意义上的成功,但他不肯放弃关于世界的这种“幼稚认识”,尽力保持着从课堂到社会的某种精神上具有一致性的东西,愿意去雕刻自己音乐创作、写诗填词之类个性化的爱好并把这些也做到专业级。
等自己变成丈夫、爸爸的时候,似乎对爸爸了解更多了一些。妻子生产时,爸爸在产房外的走廊上焦急地过来又过去,我似乎是分明看到了二十多年前的爸爸,夜色已晚,月明星稀,黑得有些怕人的乡村道路上只有他一个孤单的行人,他飞快地迈动双脚,尽管几十里的路程已经让他非常疲乏,但他顾不了这些,他要在最少的时间里抵达那个偏僻的小乡镇,爱妻在那里,他的儿子即将出世,他在激动中前行。
爸爸做寿时,有好多人都来了,有学生说起爸爸对他们人生的影响甚至眼中有些晶莹。退休后的日子,小孙子大起来后,爸爸与妈妈结伴旅游,去过好多些地方了,他的游记也日渐丰厚,还学着打字,要将它们保存在电脑里。因此,祝寿的人一面欣悦爸爸的腰腿硬朗,一面说起渴望他能把握夕阳红的好时光,写出新篇章。只是我一扭头的时候,看见一阵山风把爸爸头顶的白发吹起几缕,爸爸真地老了。心头想:下次爸爸妈妈来,一定留他们在身边多住些日子才好。
儿子:xx
2007-11-24 妈妈在能干地操作厨房之时 ,不太妥当吧。
另外,排版也不好看。
排版可参考:http://readfree.net/bbs/read.php?tid=278546
不明白的可以问我。
不过,总体来看是篇情真意切的好文。 谢谢h兄
当时写完稿后,同父亲的书稿一同送出去,现在无意中看到这个活动,所以想作为某种纪念,于是从电脑中翻出word原件直接粘贴上来——只删掉了名字,把标题用了居中命令——以后有机会再参加什么活动,一定学习使用兄推荐的工具。
祝福天底下所有人的爸爸,以及妈妈!共勉。 对,好帖子应该也有美丽外观。 结尾很好,学习。
挑一点骨头:“我似乎是分明看到了”感觉过于口语化了,有些重复,改为“我似乎看到了”或“我分明看到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