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天 发表于 2010-6-1 16:50:13

[原创首发]再闻秦腔

   再闻秦腔百科是如此介绍秦腔的:秦腔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

作为地地道道的陕西人,知道秦腔,听过秦腔,常听秦腔应该不足为怪。事实上,我已经将近10年没有好好的听过秦腔了(这听秦腔实在用的别扭,还是用回我们老陕的“看戏”吧)。

昨天晚上,吃完晚饭,觉得有点昏昏沉沉的感觉,便躺在床上休息。迷迷糊糊中,听见外面有敲锣打鼓声,夹杂着二胡声,昏沉的脑袋一下了清醒了,第一反应就是外面要唱戏了。窜起身来,急忙穿了鞋子就往外跑,媳妇问我怎么啦,我说看戏。看着她满脸的诧异,好像在问,没听说过你喜欢看戏呀。

站在门口便看见对面围了一大堆人,看来还没有开唱,急忙过了马路,这才知道:一服装店今日开业,特邀请当地戏曲协会的一干人马前来贺喜。听主持人介绍,原来这些人并非专业人士,都是业余爱好,也大多是退休人员,通俗点讲,就是民间自发组成的“自乐班”。

找了个合适的观看位置,静静的等待开戏,心里有一些激动,毕竟很多年没有听到这么熟悉的声音了。

爷爷是很喜欢看戏的。小时候,只要一听说隔壁村要唱戏,爷爷便背着我,带了小板凳去看戏,一看便是一个上午。那个时候,我自己爱看的并不是戏(其实是看不懂),而是每逢这个时候,爷爷便要给我买一些好吃的,麻花、油糕、糖果等,可以让我美美的饱餐一顿。但是,我喜欢那音乐,那敲敲打打,吹吹弹弹的音乐,时而欢快流畅,时而忧郁低沉。现在令我兴奋的依然是这音乐的美妙。

“啪啪。。。。”

我被一阵掌声拉回了现实,原来是主持人的精彩致辞博得了观众的掌声。同时我自己感叹,我回忆的竟然这么入神。接下来,主持人请出了第一位演唱者:一位老妇人,年龄约70岁,精神抖擞,目光炯炯,真不像个老人家,那优美的站姿更是足以说明她是一个久经舞台的老手。老妇人演唱的是《杨门女将》选段,饰演佘太君。这出戏我以前是看过的,“戏情”也是大致知道的。跟随着鼓点,我的脚跟也跟着点了起来,心情十分愉悦。

听着听着,我却又感伤了起来。这段《杨门女将》是佘太君讲述杨家的功业和不幸,老妇人唱的很入戏,无论是表情、眼神,还是肢体语言,表现的都惟妙惟肖。那真切的哭腔,一字一句的倾诉,显然她已经入戏。我就是被这入戏的那份感觉给感动了。

年龄稍大的时候,虽然爷爷看戏依然会想叫上我,但我再也没跟着爷爷去看过戏。90年代初,家里搬了新房子后,才买了电视。电视放在爷爷的房子,于是每周星期五,一家人总是要围在电视跟前看《秦之声》,后来改在星期三,再后来节目改成《戏迷大叫板》,内容更加丰富了。父母也喜欢看戏,但从来只在电视上看。

参加演出的除了打鼓和拉二胡的,都是女人,参加唱戏也都是女人,也只有女人。所以唱的戏都是女声的戏,那些老妇人个个唱功了得,有《三滴血》、《鬼怨》、《三对面》、《红灯记》等段子,唱了几折子戏后,便又看见第一次上台的那个老妇人上台了,看来演员也就几个。有点失落,有点意犹未尽,有点不过瘾,喜欢的那几个男声的戏,比如《血泪仇》、《打镇台》、《周仁回府》、《斩秦英》等一个也没看到。

其实真要有人问我懂不懂秦腔,我真的不敢回答说我懂。我仅仅是喜欢,喜欢看,喜欢听,甚至有时候连词都听不懂,更不会唱一句,但依旧的喜欢。

铁道 发表于 2010-6-2 06:52:00

写得真好。让我想起鲁迅的《社戏》,还有余含泪的《贵池傩》,还有最近的一部电影《鸡犬不宁》。

一千零一夜_1 发表于 2010-6-2 13:04:51

  真没有听过秦腔,但一个偶然,让我知道除了二胡,还有一种叫“板胡”的,比二胡声音高,听说拉好了更不容易,就是陕西特色,请问水天,唱秦腔没有“板胡”加盟吗?

水天 发表于 2010-6-2 14:20:14

引用第2楼一千零一夜_1于2010-06-02 13:04发表的 :
  真没有听过秦腔,但一个偶然,让我知道除了二胡,还有一种叫“板胡”的,比二胡声音高,听说拉好了更不容易,就是陕西特色,请问水天,唱秦腔没有“板胡”加盟吗?
    为秦腔伴奏的是板胡,板胡是二胡在秦腔中的发展

其实我不懂,刚查了查,原来是这样的。

emppp 发表于 2010-6-3 11:25:02

剧种不少,这些都可以称之为国之瑰宝,但愿这些美好的东西能够源远流长,让我们的后代们可以继续发扬广大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首发]再闻秦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