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方言疑问范畴比较研究
基本信息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页码:329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3月
·ISBN:7811354306/9787811354300
·条形码:978781135430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语言研究新视角丛书
内容简介
《汉语方言疑问范畴比较研究》分为上中下三编,主要内容包括汉语方言疑问范畴研究、汉语方言特色疑问句研究、汉语方言疑问范畴比较研究。21世纪的汉语语法研究将出现三个热点,或者说已经开始形成了三个新的增长点,那就是语义语法研究、方言语法研究以及历史语法研究。这三者分别从内部变换研究角度、共时横向延伸、历时纵向发展进行独立的或交叉的研究,从而构成一个立体的互补的汉语语法研究网络。
作者简介
邵敬敏,男,1944年]2月生于浙江宁波,暨南大学特聘一级教授,博导,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总召集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兼任《汉语学习》等七家杂志编委、华中师范大学等九家大学兼职教授。曾任香港城市大学等校访问教授、香港商务印书馆编审。出版著作(含主编)40余种,发表语言学论文300余篇,主攻现代汉语语法,包括语法学史和语言学评论等。
周娟,女,1971年]2月生,湖南新化人。暨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博士。主攻现代汉语语法学,在《语言教学与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独自完成暨南大学人文社科青年项目]项.参与国家及省级科研项目2项。
彭小川,女,1949年]2月出生于广州。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应用语言学系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方言语法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主持、参与各级科研项目10项,在<中国语文》等刊物发表论文60多篇.出版《粤语论稿》等论著(含合著)9部。
邵宜,男,1963 年3月生于江西,祖籍山西,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博导,中文系副系主任。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香港中文大学普通话教育研究及发展中心客座教授、香港普通话研习社专业顾问,主攻汉语方言研究、社会语言学。在《方言》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近三十篇,合著专著五部。
甘于恩,男,1959年出生,福州人,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博导,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主任.主攻汉语方言学、词汇学、地理语言学。在(中国语文》等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著作有《七彩方言——方言与文化趣谈》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广东粤方言地图集”等。
曾毅平,男,生于江西石城,博士,现任暨南大学教授、博导,台湾暨南国际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修辞学会副会长、中南修辞学会副会长。主攻修辞学、语体学、方言学。发表论文60多篇,专著有《修辞与社会语用论稿》等。
目录
总序
前言
导论 汉语方言语法及其疑问范畴研究
上编 汉语方言疑问范畴研究
第一章 北方方言(北京话)疑问范畴研究
第二章 吴方言(上海话)疑问范畴研究
第三章 湘方言(新化话)疑问范畴研究
第四章 赣方言(宜丰话)疑问范畴研究
第五章 客家方言(石城话)疑问范畴研究
第六章 闽方言(福州话)疑问范畴研究
第七章 粤方言(广州话)疑问范畴研究
中编 汉语方言特色疑问句研究
第八章 “是不是VP”问句的肯定性倾向及其类型学意义
第九章 近百年来北京话正反问动态研究
第十章 陕北方言的正反是非问句
第十一章 上海方言“阿V”及其相关疑问句式比较研究
第十二章 上海方言话题疑问句与命题疑问句比较
第十三章 湘语新化话的测度问探析
第十四章 广州话的是非问句研究
第十五章 粤语阳江话是非问句末的“麽”、“呢”连用
下编 汉语方言疑问范畴比较研究
第十六章 是非问句的比较与思考
第十七章 汉语方言正反问的类型学比较
第十八章 汉语方言选择问比较研究
第十九章 汉语方言特指问比较研究
第二十章 汉语方言附加问比较研究
第二十一章 由“是”构成的三种附加问比较研究
第二十二章 汉语方言反诘问比较研究
第二十三章 汉语方言回声问比较研究
第二十四章 上海方言疑问句近百年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
第二十五章 汉语方言疑问句横向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序言
2007年6月,暨南大学出版社策划编辑杜小陆先生邀请我为他们出版社主编一套语言学丛书。始初我有些犹豫,但为他的眼界和气魄所感动,而且觉得这是响应社会发展、对语言科学召唤的善举,便欣然应诺了。
丛书筹备工作进展很顺利,很快便得到了20多位学者朋友的赞许与支持。2007年7月和2008 年4月,暨南大学出版社徐义雄社长先后两次诚邀部分编委举行了丛书策划论证会,深入讨论了丛书选题运作的相关事宜,确定丛书名为“语言研究新视角丛书”,丛书的核心思想为“创新”,即课题新、理论新、语料新、方法新,力求凸显研究对象的新规律和新特点,洋溢时代气息,体现学科走向,给读者以新的启示。学术研究贵在创新,创新是学科前进的关键,只有创新才能给语言学增加新鲜血液,使其健康发展。而创新的基础是继承和吸收。继承、吸收与创新融合是语言科学发展繁荣的重要因素,也是语言科学发展繁荣的基本规律及其研究的方法论原则。我们撰写这套丛书既注意继承优秀传统,吸收已有成果的精华,更努力于开拓创新。
这套丛书由30本组成,于2008年10月、2009年8月和2010年8月分三批出版。
丛书数量大,内容广泛而丰富多彩。它涵盖语言理论、语言本体、语言运用和语言教学的范围,涉及词汇学、语义学、语法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话语语言学、方言学、修辞学、语体学、语言风格学、辞章学,以及港台语言、网络语言、广告语言、导游语言、交际语言艺术、语用与文化、语用与教学的方方面面。其中有国家、省部级社科基金规划项目成果,有较大影响的学术专著的拓新或再构,有作者多年潜心研究的新著。我们期望丛书的问世能对现代语言科学以及与其有关学科的繁荣发展有所贡献,对语言学、文艺学、文章学的教学有所帮助,对语言科学的研究者有所启示,对社会公众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有所裨益。
文摘
通常认为,现代吴方言的代表是上海方言,有关上海方言的记录和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艾约瑟《上海口语语法》(1853),但是那主要还是口语语法的调查和记录,几乎没有什么分析。真正具有现代语言学意义的方言语法研究的论著当推赵元任的《现代吴语的研究》(1928)。这中间虽然出版了不少关于上海方言的书籍,其中不乏语法的章节,但是多为材料的记录,或者是教科书。如A:nonymous《土话指南》(1889)、J.w.Rofoot&F.Rawlinson《沪语开路》(1915)、王廷珏《实用上海话》(1919)、《上海指南卷九》的《沪苏方言纪要》(1926)等。1949年以来的上海方言的调查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语音系统和词汇系统,对语法的重视是逐步得到体现的。
吴方言可以分为五大片:太湖片、台州片、东瓯片、婺州片、处衢片。内部分歧比较大,所以还可以再分为若干小片(颜逸明,1994)。吴方言早期以苏州话为代表,近期则以上海话为代表。所以,对吴方言的疑问范畴研究,可以以上海话为主。
吴方言的疑问范畴之所以开始引起大家的兴趣,源于朱德熙的《关于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1985)以及《“V-Neg-VO”与 “VO-Neg-V”两种反复问句在汉语方言里的分布》(1991),他指出这两种不同的词序代表了方言的不同句法类型,前者主要见于南方方言,后者主要见于北方方言。这一研究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争论,多数不赞同朱的结论,一是否认“阿V”疑问句属于正反问,认为应该属于是非问;二是也不认为它同是非问完全对立互补,认为在不少方言里,两种句式共存。先后有王世华、施其生、贺巍、余蔼芹等的文章发表,其中,刘丹青《苏州方言的发问句与“可vP”句式》(1991)以及徐烈炯、邵敬敏《“阿V”及其相关疑问句句式比较研究》(1999)的论文涉及吴方言的疑问句式。这一研究不仅显示了汉语方言里反复问句的复杂性和多样化,而且揭示了这类句型的动态变化,因此具有语言类型学的意义。
【推荐理由】中国的地域方言各有特色。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科研项目“现代汉语方言疑问范畴比较研究“成果。例证丰富,论证科学,从多个层次切入,研究方言的疑问范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