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玉树文(原创)
共工不道,天倾西北。水潦来归,地陷东南。而玉树何辜,遭此涂炭?童稚无邪,枝折蕊殒。老弱不虞,命归黄泉。蚁雀营巢,建此家园。一旦地坼,百物荡然。地脊民贫,原无告依。大难来诸,谁不见怜?四海同义,八方来援。惟生者可悯,死者难安。天象既示警于冥顽,横祸何滥施于良善?千余魂魄,难聚易散。招具永啸,魂兮归完。奠尔牢醴,呜乎尚飨!译文及注释:
(据《水经》说):共工与黄帝战,不胜,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天就向西北倾斜了;又说,水之所以向东南流,是因地在东南塌陷了。(万物之灾都是有原因的),那么玉树无辜,为什么会遭受这么大灾难呢?孩子们还天真无邪,一瞬间就象嫩枝折断、花蕊香殒;而老弱病残,则万想不到会一命归于黄泉。(玉树的人啊),就象小小蚂蚁和弱弱的麻雀建巢一样,建立了自己的家园,可地震一来,所以的一切都化为乌有了。本来这里土地瘦脊、人民贫困,不知道依靠谁。当外界的人们知道大灾来临的时候,(才了解了这个地方),谁能不可怜这灾中的人们?于是四海同抒道义,八方前来支援。只是啊,生者值得怜悯,而死了的人却是灵魂难安。(古人讲地上的旱啊、涝啊、地震啊、瘟疫啊,天上的星位不正啊等等,是“天象示警”,上天给地上的人们发出的警告),天象示警应当震动那些冥顽不灵的不道之徒,为什么要把这么大的灾祸加在那些善良的人们头上呢?这也就是那些上千的死者灵魂不安的原因,(中国古人讲,如果死者有不安),他的灵魂就会四处飘散,难以聚拢在一起,(所以要为他招魂)。(屈原《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该备,该:全部。战国时代,为不安的死者招魂,要备酒、肉、旗、幡等,这就是招具,然后登上高处,不停地高声呼喊死者的名字,这就是永啸),我们已经备好了招魂所需的一切,大声地呼喊你们这些不安的死者啊,灵魂归来吧、完聚吧!我们用这些牛、羊头和美酒祭奠你们,请你们前来享用吧,呜乎哀哉!(牢,祭祀的供品,有太牢、少牢之分,猪、牛、羊头各一为太牢,二种为少牢,念玉树死者中,多有少数民族人民,所以具以牛、羊。醴:甜酒。尚飨:恭敬地请死者享用。)
案:据原文逐句直译,需要解释的,和需用连接词的,放在括号里。古文简约,中间多留空白;现代文如果没有连接语,就会不通。
祭文亦是招魂文。按中国人的传统观念,灵魂不灭,人初死之时,灵魂是飘散着的,不能成形,而只有生者为死者招魂,做完祭祀,灵魂才能聚在一起,成为人形。对于不安的灵魂,祭祀的仪式还要更隆重些。
引用第0楼虚和子于2010-04-25 12:12发表的 祭玉树文(原创) :
天象既示警于冥顽,横祸何滥施于良善?
.......
这句漂亮!
不过个人想法,示警、滥施能否各用一个字来概括?句子长了,就有些疲沓,读起来力度不够。
天象示警,冥顽犹存。横祸滥施,良善何辜?千百魂魄,忍为尘土。天道安在,天意难诉。呜呼哀哉,伏维尚飨! 楼主如果先在这里首发,再去新浪发就好了。 文体应该属赋吧! 回版主,以后按您意思办理。 引用第1楼hzyuan于2010-04-25 13:08发表的 :
这句漂亮!
不过个人想法,示警、滥施能否各用一个字来概括?句子长了,就有些疲沓,读起来力度不够。
天象示警,冥顽犹存。横祸滥施,良善何辜?千百魂魄,忍为尘土。天道安在,天意难诉。呜呼哀哉,伏维尚飨!
谢兄的好意。以文气而言,诚如兄言。愚弟做此文,意在将文旨定在此两句,故不敢以文害意,特撰两长联,以为突出。无奈笔力有限,未足以显示也。尤其后一句拗口,颇不顺畅,请兄为吾润色之。 引用第5楼虚和子于2010-04-25 19:51发表的 :
谢兄的好意。以文气而言,诚如兄言。愚弟做此文,意在将文旨定在此两句,故不敢以文害意,特撰两长联,以为突出。无奈笔力有限,未足以显示也。尤其后一句拗口,颇不顺畅,请兄为吾润色之。
我读了兄的帖后,也感觉到这两句是全篇关键所在,同时更是感情高潮所在。就句式而言,确乎是突出了,但诵读起来,总觉得力量不足。开始是想改为,天象既警于冥顽,横祸何施于良善?读起来精练些,但力量同样出不来。而且“滥”字又为兄此联力量所聚积之处,无此字,则“良善”一词的悲愤感亦归无有。所以就考虑干脆换韵,改为四字句,再用虚词的承转呼应来加强力量。刚又草草改了一下:
蚁雀营巢,建此家园。一旦地坼,百物荡然。童稚无邪,枝折蕊殒。老弱不虞,命归黄泉。地脊民贫,原无告依。大难来诸,谁不见怜?四海同义,八方来援。惟生者可悯,死者难安。呜呼!天象示警,冥顽犹存。横祸滥施,良善何辜?天道安在,天意难诉。千百魂魄,忍为尘土。招具纵备,魂兮何处?奠尔牢醴,伏维尚飨!
前面加上“呜呼”一词来加强,突出中心。然后以“犹”、“何”、“安”、“忍”、“纵”等虚词斡旋,试图造成一气直下的感受,同时这些虚词本身就有加强力量的作用,集中使用,来造成情感高潮。
等下就要上课去了,行文仓促,未必合适,只是提些个人的想法,和兄切磋。 兄这一改,比弟之原作好多了。 兄客气了,兄这篇比我前几天那篇好多了。结构清晰,文字精简,尤其是以“而”字“惟”字承转,层次井然而又通畅,诵读起来,意味自足。所以我只是在兄的基础取了个巧而已,而且改了以后有明显不如兄的地方。如兄的“招具永啸,魂兮归来”两句,是招魂文的正格,且于哀痛之中,又显温厚之意。而弟为凑韵,改为“招具纵备,魂兮何处”,虽然有加强情感的作用,但显然是过于哀而厉,终非正音。
很高兴和兄交流,所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受益不少。 引用第6楼hzyuan于2010-04-26 09:09发表的 :
我读了兄的帖后,也感觉到这两句是全篇关键所在,同时更是感情高潮所在。就句式而言,确乎是突出了,但诵读起来,总觉得力量不足。开始是想改为,天象既警于冥顽,横祸何施于良善?读起来精练些,但力量同样出不来。而且“滥”字又为兄此联力量所聚积之处,无此字,则“良善”一词的悲愤感亦归无有。所以就考虑干脆换韵,改为四字句,再用虚词的承转呼应来加强力量。刚又草草改了一下:
蚁雀营巢,建此家园。一旦地坼,百物荡然。童稚无邪,枝折蕊殒。老弱不虞,命归黄泉。地脊民贫,原无告依。大难来诸,谁不见怜?四海同义,八方来援。惟生者可悯,死者难安。呜呼!天象示警,冥顽犹存。横祸滥施,良善何辜?天道安在,天意难诉。千百魂魄,忍为尘土。招具纵备,魂兮何处?奠尔牢醴,伏维尚飨!
.......
看!这才显出论坛的优越。 引用第8楼hzyuan于2010-04-26 12:53发表的 :
兄客气了,兄这篇比我前几天那篇好多了。结构清晰,文字精简,尤其是以“而”字“惟”字承转,层次井然而又通畅,诵读起来,意味自足。所以我只是在兄的基础取了个巧而已,而且改了以后有明显不如兄的地方。如兄的“招具永啸,魂兮归来”两句,是招魂文的正格,且于哀痛之中,又显温厚之意。而弟为凑韵,改为“招具纵备,魂兮何处”,虽然有加强情感的作用,但显然是过于哀而厉,终非正音。
很高兴和兄交流,所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受益不少。
胜意心感。于兄处得益多多。前关于诗经中猫的讨论,兄已指教不少,一并感谢。此文经兄斧正,不但行文顺畅,且更教我以为文之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