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香港:香港制造
http://img32.dangdang.com/61/22/20677102-1_o.jpg作 者: 林奕华 著
出 版 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9-1
字 数: 242000
版 次: 1
页 数: 305
印刷时间: 2009-9-1
开 本: 32开
印 次: 1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308068451
包 装: 平装
编辑推荐
在谭家明没法成为王家卫的时代过去之后,王家卫却成为了谭家明——当然,王家卫承袭的只是谭在形式上的紧张,精神上他比谁都松弛,所以他是把港产片从神经质带到另一种状态里让观众看见自己的第一人:虚无。
周星驰的成功,是把大众对命运的不满转(软)化成了阿Q精神。
在兄弟情义的包装下,往往是男性对理想自我的放大,同时又是对想犯规的自己进行抑压。港产片为中国电影留下的大部分记录都是,也将是这类戏种的变奏。
复制是—种制度,不断生产类型电影来迎合市场需要的片厂也是一种制度。如果我们用前者来比喻后者.那么,片厂旗下的明星都是复制品。有一些复制别人,另一些复制自己。
对理想和自由的追求,是具有智慧的人才能承担的挑战。香港文化的悲哀之处是,识时务的聪明人比比皆是,一往情深的智者却少之又少。
看着他在生活中风驰电掣,有时不免动了恻隐之心。不是说细水长流吗?他想也不想就反驳:“我要大河奔流。”恨不得蜡烛两头烧。一位编辑曾经苦口婆心写明信片劝他,希望他改改“好像全世界都欠了你”的脾气他带着迷惑的忠情诉苦:“我再想想,我没有错呀,世界的确欠了我。”因为说得诚恳,简直教人不得不为他掬一把同情之泪。
内容简介
“等待香港”撷取了林奕华近二十年来在香港、伦敦以及其他各地写下的关于香港的长短文字,书名取材自贝克特的经典荒诞剧《等待戈多》,仿佛心中有个等的对象,而我们可以做的就只是被动地等待。香港是个同样荒谬的地方,香港以什么方式存在?还可以什么方式存在?
《香港制造》是“等待香港”系列的第二部,被称作“东方荷里活”的这座娱乐大都会,在林奕华眼中已是明日黄花般的末路穷途。仿佛永远热闹的港产片,其实不过“看上去很美”;信手拈来的一串串偶像、巨星,却发觉是“以前的月亮”:香港还能等到下一个张国荣?谁能接张曼玉、刘嘉玲的班?倪亦舒,黄碧云,香港的故事到底怎么写?香港,真的失掉“创意”力了吗?
等待香港:永远的香港人
等待香港:香港制造
等待香港:我与无线的恩恩怨怨
作者简介
林奕华,横跨剧场、舞蹈、电影、教育等不同领域的香港多栖创作人、批评家。 中学时在香港丽的电视与无线电视任编剧。 毕业后与友人共同组建前卫剧团“进念•二十面体”。 一九八九至一九九五年旅居伦敦期间,白组“非常林奕华”舞蹈剧场。 一九九五年回港后致力推动舞台剧创作,编导作品超过四十部, 并与不同媒体、不同城市的艺术家及团体合作。 一九九九年获香港艺术家年奖。 近期舞台代表作有《张爱玲,请留言》、《十八相送 十八个与爱人分手的故事》、《半生缘》、《包法利夫人们》、《水浒传》及《华丽上班族之生活与生存》等,除香港外,表演足迹踏遍伦敦、布鲁塞尔、巴黎、新加坡、澳门、台北、北京、上海、南京、杭州、西安、重庆等各大城市。一九九四年凭电影《红玫瑰与白玫瑰》获台湾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出任香港影展、柏林影展等多个海内外电影节评审委员。 在数个香港电视与电台节目中担当主持或评论人。自一九九七年起至今担任香港大学通识教育、香港浸会大学人文素质教育、香港演艺学院人文学科讲师。 其批评文章散见《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外滩画报》、《上海一周》、《明日风尚》、《号外》等各地报章杂志。
读书体会:
曾经的港片也算自己的一个梦想,那纵横四海的潇洒,那英雄本色的江湖兄弟情,这些到了今天已经成为一种回忆了,也好拿出这部书来看看曾经的风雨曾经的痴迷。
香港电影由兴盛到今天的没落,更多的还是自身原因,无休止的复制,无限制的无厘头,最终是中国大陆电影观众最终抛弃了港片,因为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已经站立起来长大了。
曾经的大话西游背诵比赛,曾经的倩女幽魂的凄迷,曾经的水中花,到了今天已经化作本书做了一个纪念碑式的了结
推荐本书,怀古的怀旧的电影爱好者的一个收藏品一部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