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nterwww 发表于 2010-2-4 20:31:13

[原创非首发]祭奠30岁

首发于http://user.qzone.qq.com/342004207/blog/1256408005

                        祭奠30岁

    对于年龄,一向都不怎么在乎。也许,以前,根本就不需要在乎,那时候,年龄资本雄厚,天马行空,自由自在。可是,今天,30岁了!突然眷恋起它,多了一种拿不起、放不下的心态,我,在乎了。才发现,不是不在乎,而是在乎不起了。 30年的生命就像日历,在不经意间就被轻轻的翻过了。树叶飘落了,却留下曾依依不舍它的树梢,等待来年的翠绿和阴凉;花儿凋谢了,却把含苞待放的娇羞和鲜艳欲滴的芬芳,刻成了人们心中的影像。30年的人生溜走了,而我,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尝,日子就这么不知不觉间过去,平静、从容、自然而然……


   一、生日
每年的生日,朋友们给我留言、打电话送祝福时,我总会笑着告诉他们,我不过生日的,不是倔强和孤傲,和那毫无关系,而是,不想因此让爱我、关心我的人们心里多出这份记挂,多了记挂,就成了他们的负担。请一帮朋友吃吃饭、唱唱歌、或者做点其他娱乐,那不是我的本意,我懂得那种吵闹过后的寂寥和虚无,不如一两个朋友呆一起喝喝茶、聊聊天来的惬意。我永远喜欢徐志摩的那句:“我轻轻的来,不带走一片云彩”,过而不留痕,轻松、舒适和惬意,这就是我所追求的境界。不过,至今也无法企及!

    今年,好像是因为30岁的缘故,更多朋友注意到了,每次收到他们的礼物和问候,心里总是泛起一丝涟漪,满满的感激,却只用了简单的表情或平淡的话语,我总是没有学会如何回报这样的好意,只希望他们能够明白我心。这样的情谊,对于我,贵得无价!

LG问了几次,30岁的这两天有何打算?想要怎样庆祝?我想了想回答:“能在这天让我抽支烟吗?”人生的第一滴酒和第一支烟都是爸爸给的,我不知道爸爸为何教会我喝酒和抽烟,每次问他,他都笑而不答。酒,那已不是喝不喝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喝的问题。而烟,那不是能不能抽的问题,而是要不要抽的问题,所以30年的岁月里,不到20只的分量,都不是无缘无故抽的。我回答的时候,LG看了我半天,摸摸我的头,算是默许了。他总是这样,能够在特定的场合和时间里,包容我的一切,哪怕像个疯子一样怪异。

二、第一支烟
30岁,在我年龄的分水岭这一天,我睡了一个下午,听了一晚上的歌曲,不想入睡,抬头看看,已凌晨2点多。就这样坐着,什么也不干,无法入睡。忙忙碌碌的上学、恋爱、工作、结婚,然后房子,今后将是孩子、车子、衰老和病魔……似乎一切都能看得到边。生命值得留恋,可谁说生命值钱?我曾说过,对于芸芸众生依存的世界,多我不多,少我不少。一个朋友故意将“芸芸众生”的宏观和狭义概念进行混淆后,严厉的反驳了我。从他的话中,我至少懂得了生活不是给别人看的,而是给自己过的。

坐在电脑前,抽第一支烟,有些沮丧,自己的神经就像寒冬的植物,支支楞楞突兀在风雪里,没有叶,没有花,没有颜色,灰白得没有表情。台灯似乎太亮、歌曲似乎太忧伤、心情似乎太惆怅。不知何时开始,身心已不再漂泊,有人说过,漂泊不是一种不幸,而是一种资格,如今,我已失去了这种资格。稳定的生活和慢慢变世俗的心态,让我开始在人生的围城中打转,圈画着那可有可无的狭义历史,只愿那些过往能够在我未来日暮晨昏的时刻,贴满回忆,即使琐碎,即使单薄。现在,不在喜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喧嚣和吵闹,恋上了“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宁静和神秘。


三、第二支烟
点燃第二支烟的时候,夜已经很深了。关窗的时候,闻到了风里的一段香气,那是离家不到20米的晾晒场,近20棵的桂花树正在吐露芳香。我打开房门,一片寂静,手里拿只烟,向着那妖娆走去,桂花点点挂在树梢,有一点点寂寞,含一点点傲气,甜丝丝的味道袭人欲醉,一个痴迷的定格。不知道过了多久,猛然惊醒,不想被人看见。笑自己很傻,凌晨一点多,除了我这样的傻瓜和疯子,没有人,尤其是没有女人会拿只烟像个幽灵一样,为了闻一闻那桂花的香而出门。什么样的女人最幸福?能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的女人!而我,应该算是幸福的女人吧,至少今晚,我能够随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方式,抽着烟,怡然自得,闻着桂花香。

回到房间,端坐灯下,有了一种满足感,面对不断增长的生命厚度,感情的潮渐渐漫过理智的岸,凝结在笔下。过往的种种,升腾然后坠落,像湖水,一滴一滴敲打心灵,偶尔采撷的生活的碎片,如掠过树梢的风惊起了心中的涟漪,理还乱的情思是理智未归时对自己的叩问,我要如何,才能在这种对生活深深的思索中找到方向?

四、第三支烟
30年来,谈不上漂亮,谈不上美丽。有过芬芳的青春,有过遗憾的泪痕,有过涤荡的心情,还有一颗会感恩的心。我相信,这就够了。在这略显清冷的秋夜,我的神经浸泡在思索里,柔软招摇得如同池水里的睡莲,带着水汪汪的疼痛和感动,不得不以抽第三支烟的方式来适当麻醉自己。以前,最怕失去的不是已经拥有的东西,而是梦想。如今,我想做的事情很多,稍纵即逝,深刻明白,过久地沉溺在已经干枯的梦想中,与我年龄的生命节奏不合。我已经不需要成长中的磨练,需要的是在磨练中的成熟。带刺怒放的玫瑰能散发诱人的魅力,风霜浸染过的叶子会更妩媚与成熟,时常清扫整理心灵的女人才能让记忆在岁月中长存。

我想, 30岁,是一种结束也是一种开始。我真的需要静下来了,应该学会从容面对自己的容颜及皱纹。结束那些蓬蓬勃勃的稚气与梦想,开始那些清清楚楚的现实和追求。面对一朵小花、一片落叶、一抹夕阳、一个季节回味;面对一杯茶、一碗饭、一群朋友、一些亲人生活。

我想, 30岁,应该懂得,一切随缘。把一些时间和空间留给自己,多读读书,听听歌,做做运动,出去走走。读书能够让我不盲从,听歌让我心里很美,做运动让我有朝气,旅游能够让我身心愉悦。有了这些爱好,我就不会迷失方向,可以无限地放开扩大,就可以呼吸到更多新鲜的空气。

杂乱的心情促成了杂乱的文字,聊以此哀悼我逝去的好时光。。。。

bulunuo 发表于 2010-2-8 09:56:45

实在说不出什么,只好查查徐志摩的这首诗。查不到,也许没有编入全集里。有一句是比较类似的: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十一月六日   --------  
 ①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胡适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   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他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internal rhythm)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澈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诗刊放假》)。反观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非首发]祭奠3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