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筆記
史書之始,天命應是最當究詰的概念。瀚典檢索
檢索條件: 天命 目錄深度1
得到 33 段
/新校本史記三家注/新校本史記/本紀/卷一 五帝本紀第一/帝嚳 ... 14
/新校本史記三家注/新校本史記/本紀/卷一 五帝本紀第一/帝堯 ... 22
同前 ... 24
/新校本史記三家注/新校本史記/本紀/卷二 夏本紀第二 ... 82
/新校本史記三家注/新校本史記/本紀/卷三 殷本紀第三 ... 95
同前 ... 107
/新校本史記三家注/新校本史記/本紀/卷四 周本紀第四 ... 118
同前 ... 120
同前 ... 120
同前 ... 129
同前 ... 164
/新校本史記三家注/新校本史記/本紀/卷八 高祖本紀第八 ... 391
/新校本史記三家注/新校本史記/表/卷十三 三代世表第一 ... 505
同前 ... 508
/新校本史記三家注/新校本史記/書/卷二十八 封禪書第六 ... 1355
/新校本史記三家注/新校本史記/世家/卷三十一 吳太伯世家第一 ... 1450
同前 ... 1465
同前 ... 1465
/新校本史記三家注/新校本史記/世家/卷三十三 魯周公世家第三 ... 1520
/新校本史記三家注/新校本史記/世家/卷三十六 陳杞世家第六 ... 1581
/新校本史記三家注/新校本史記/世家/卷三十九 晉世家第九 ... 1642
同前 ... 1688
/新校本史記三家注/新校本史記/世家/卷四十 楚世家第十 ... 1700
/新校本史記三家注/新校本史記/世家/卷四十二 鄭世家第十二 ... 1758
/新校本史記三家注/新校本史記/世家/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第十七 ... 1921
同前 ... 1937
同前 ... 1942
/新校本史記三家注/新校本史記/世家/卷四十九 外戚世家第十九 ... 1969
/新校本史記三家注/新校本史記/世家/卷六十 三王世家第三十 ... 2108
同前 ... 2108
/新校本史記三家注/新校本史記/列傳/卷六十七 仲尼弟子列傳第七 ... 2185
/新校本史記三家注/新校本史記/列傳/卷一百二十七 日者列傳第六十七 ... 3215
/新校本史記三家注/新校本史記/列傳/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 3300
所涉正文:
1、帝堯老,命舜攝行天子之政,以 觀天命。”
2、是時,夏桀為虐政淫荒,……湯自把鉞以伐昆吾,遂伐桀.湯曰:……今 夏 多 罪,天命 殛 之 。”
3、西伯既卒,周武王之東伐,至盟津,諸侯叛殷會周者八百.諸侯皆曰: 紂可伐矣.武王曰:爾未知天命。”
4、西伯徴伐各方,“殷之祖伊聞之,懼,以告帝紂.紂曰:不有天命乎?是何能為”
5、“是 時 , 諸 侯 不 期 而 會 盟 津 者 八 百 諸 侯 . 諸 侯 皆 曰 : 「 紂 可 伐 矣 . 」 武 王 曰 : 「 女 未 知 天 命 , 未 可 也 . 」 乃 還 師 歸 .”
6、“三 十 四 年 , 蘇 厲 謂 周 君 曰 : 「 秦…… 有 天 命 .”
7、“高 祖 擊 布 時 , 為 流 矢 所 中 , 行 道 病 . 病 甚 , 呂 后 迎 良 醫 , 醫 入 見 , 高 祖 問 醫 , 醫 曰 : 「 病 可 治 . 」 於 是 高 祖 嫚 罵 之 曰 : 「 吾 以 布 衣 提 三 尺 劍 取 天 下 , 此 非 天 命 乎 ? 命 乃 在 天 , 雖 扁 鵲 何 益 ! 」 遂 不 使 治 病 , 賜 金 五 十 斤 罷 之 .”
8、“褚 先 生 曰 : 「 不 然 . 詩 言 契 生 於 卵 , 后 稷 人 者 , 欲 見 其 有 天 命 精 誠\ 之 意 耳 . 鬼 神 不 能 自 成 , 須 人 而 生 , 柰 何 無 父 而 生 乎 ! ……天 命 玄 鳥 , 降 而 生 商 ……天 命 難 言 , 非 聖 人 莫 能 見 . 舜 、 禹 、 契 、 后 稷 皆 黃 帝 子 孫 也 . 黃 帝 策 天 命 而 治 天 下 , 德 澤 深 後 世 , 故 其 子 孫 皆 復 立 為 天 子 , 是 天 之 報 有 德 也 . 人 不 知 , 以 為 氾 從 布 衣 匹 夫 起 耳 . 夫 布 衣 匹 夫 安 能 無 故 而 起 王 天 下 乎 ? 其 有 天 命 然 . 」
9、季子 至 , 曰 : 「 苟 先 君 無 廢 祀 , 民 人 無 廢 主 , 社 稷 有 奉 , 乃 吾 君 也 . 吾 敢 誰 怨 乎 ? 哀 死 事 生 , 以 待 天 命 .
10、故 昔 在 殷 王 中 宗 , 嚴 恭 敬 畏 天 命
11、昔 成 王 定 鼎 于 郟 鄏 ,[一 二]卜 世 三 十 , 卜 年 七 百 , 天 所 命 也 . 周 德 雖 衰 , 天 命 未 改 . 鼎 之 輕 重 , 未 可 問 也 . 」 楚 王 乃 歸
12、迎 立 代 王 , 是 為 孝 文 帝 , 奉 漢 宗 廟 . 此 豈 非 天 邪 ? 非 天 命 孰 能 當 之 ?
13、周 公 祭 天 命 郊 , 故 魯 有 白 牡 、 騂 剛 之 牲
14、自 古 受 命 而 王 , 王 者 之 興 何 嘗 不 以 卜 筮 決 於 天 命 哉 ! 其 於 周 尤 甚 , 及 秦 可 見 .
“天 命 難 言 , 非 聖 人 莫 能 見 .”但,即便是孔聖,最終依然選擇了不言。
殷本紀載帝武乙“為革囊盛血,卬而射之,命曰射天”,這個倒霉孩子即便不在猟于河渭時被暴雷震死,相信史官也一樣不會有質疑天命的興趣。
或者在更多載于典籍之士的心中,想的只是古公“有民立君將以利之”的實在。
帝辛,也即商紂,這衆\惡所歸的人物更象被天嬌寵,“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也只有這縱恣孩子能反問“我生不有命在天乎?”他信天命,他相信不管自己做了什么,天也會護祐。
他用這相信告訴后世,錯了,這樣。
“湯出,見野張網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湯曰:嘻,盡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網。”
不用的是天命,那么,反觀的話,天命是用來用的了,也就。
一切的一切可以用李斯的半句話評說:“飾虛言以亂實”。不知怎么就想起自己現在QQ的說明:課虛無以責有。
本紀讀至項羽,亂彈不講宮商。
五行災異不是空穴來風,周本紀伯陽甫“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國之徴也.。”只是后世流為悖謬,至大慟結果之一在于始皇時因誦法孔子者的無能狂悖,四百六十餘人阬之咸阳。
按秦始皇本紀所載,阬之實在是有不為過的理由了。
“……侯 生、盧 生 相 與 謀\ 曰 : 「 始 皇 為 人 , 天 性 剛 戾 自 用 , 起 諸 侯 , 并 天 下 , 意 得 欲 從 , 以 為 自 古 莫 及 己 .
專 任 獄 吏 , 獄 吏 得 親 幸 . 博 士 雖 七 十 人 , 特 備 員 弗 用 . 丞 相 諸 大 臣 皆 受 成 事 , 倚 辨 於 上 .
上 樂 以 刑 殺 為 威 ,天 下 畏 罪 持 祿 , 莫 敢 盡 忠 . 上 不 聞 過 而 日 驕 , 下 懾 伏 謾 欺 以 取 容 .
秦 法 , 不 得 兼 方 不 驗 , 輒 死 . 然 候 星 氣 者 至 三 百 人 , 皆 良 士 , 畏 忌 諱 諛 , 不 敢 端 言 其 過 .
天 下 之 事 無 小 大 皆 決 於 上 , 上 至 以 衡 石 量 書 ,日 夜 有 呈 , 不 中 呈 不 得 休 息 . 貪 於 權 勢 至 如 此 , 未 可 為 求 仙 藥 . 」 於 是 乃 亡 去 .
始 皇 聞 亡 , 乃 大 怒 曰 :
「 吾 前 收 天 下 書 不 中 用 者 盡 去 之 . 悉 召 文 學 方 術 士 甚 衆\ , 欲 以 興 太 平 , 方 士 欲 練 以 求 奇 藥 .
今 聞 韓 衆\ 去 不 報 , 徐 市 等 費 以 巨 萬 計 , 終 不 得 藥 , 徒 姦 利 相 告 日 聞 .
盧 生 等 吾 尊 賜 之 甚 厚 , 今 乃 誹 謗 我 , 以 重 吾 不 德 也 .
諸 生 在 咸 陽 者 , 吾 使 人 廉 問 , 或 為 訞 言 以 亂 黔 首 . 」
於 是 使 御 史 悉 案 問 諸 生 , 諸 生 傳 相 告 引 , 乃 自 除 犯 禁 者 四 百 六 十 餘 人 , 皆 阬 之 咸 陽 , 使 天 下 知 之 , 以 懲 後 .益 發 謫 徙 邊 .
始 皇 長 子 扶 蘇 諫 曰 : 「 天 下 初 定 , 遠 方 黔 首 未 集 , 諸 生 皆 誦 法 孔 子 , 今 上 皆 重 法 繩 之 , 臣 恐 天 下 不 安 . 唯 上 察 之 . 」 始 皇 怒 , 使 扶 蘇 北 監 蒙 恬 於 上 郡 ……”
文學方術之士怨艾“特 備 員 弗 用”命運\,試圖分權勢尊榮的一盃羹。其指斥“上 樂 以 刑 殺 為 威”時或者真的是健忘了一件事,這“事決于灋,急灋刻削”,原本正為了合五德之數的水主隂,隂刑殺。
那不敢端言,掌候星氣之職的所謂“良士”,真正端言的話,所言又究竟是何物更值得懷疑。
不知其所者,如何長久?儒術五行,緣何就成此胎?
始皇之怒,慾以諸生興太平,其無所作為;煉奇藥,又徒費無果。于是若自知無能,媿而自脩即是,可事實是:姦利日聞 謗君自免,直至去祅言惑衆\。
御史案問時,傳相告引該算最早最大一次斯文掃地了吧。
纍得扶蘇不歸,秦業墮頽。亂離重生。
誦法孔子的書生們,九泉下,如何使祖師心安吶?! 三代世表第一:
“張 夫 子 問 褚 先 生 曰 :「 詩 言 契 、 后 稷 皆 無 父 而 生 . 今 案 諸 傳 記 咸 言 有 父 , 父 皆 黃 帝 子 也 ,得 無 與 詩 謬乎 ? 」
褚 先 生 曰 :
「 不 然 .詩 言 契 生 於 卵 , 后 稷 人迹 者 , 欲 見 其 有 天 命 精 誠 之 意 耳 . 鬼 神 不 能 自 成 , 須 人 而 生 , 柰 何 無 父 而 生 乎 !
一 言 有 父 , 一 言 無 父 , 信 以 傳 信 , 疑 以 傳 疑 , 故 兩 言 之 .
堯 知 契 、 稷 皆 賢 人 , 天 之 所 生 , 故 封 之 契 七 十 里 , 後 十 餘 世 至 湯 , 王 天 下 . 堯 知 后 稷 子 孫 之 後 王 也 , 故 益 封 之 百 里 , 其 後 世 且 千 歲 , 至 文 王 而 有 天 下 . 詩 傳 曰 : 『 湯 之 先 為 契 , 無 父 而 生 . 契 母 與 姊 妹 浴 於 玄 丘 水 , 有 燕 銜 卵 墮 之 , 契 母 得 , 故 含 之 , 誤 吞 之 , 即 生 契 .契 生 而 賢 , 堯 立 為 司 徒 , 姓 之 曰 子 氏 . 子 者 茲 ; 茲 , 益 大 也 . 詩 人 美 而 頌 之 曰 「 殷 社 芒 芒 , 天 命 玄 鳥 , 降 而 生 商 」 . 商 者 質 , 殷 號 也 . 文 王 之 先 為 后 稷 , 后 稷 亦 無 父 而 生 . 后 稷 母 為 姜 嫄 ,出 見 大 人 蹟 而 履 踐 之 , 知 於 身 , 則 生 后 稷 . 姜 嫄 以 為 無 父 , 賤 而弃 之 道 中 , 牛 羊 避 不 踐 也 . 抱 之 山 中 ,山 者 養 之 . 又 捐 之 大 澤 , 鳥 覆 席 食 之 . 姜 嫄 怪 之 , 於 是 知 其 天 子 , 乃 取 長 之 . 堯 知 其 賢 才 , 立 以 為 大 農 , 姓 之 曰 姬 氏 . 姬 者 , 本 也 . 詩 人 美 而 頌 之 曰 「 厥 初 生 民 」 , 深 修 益 成 , 而 道 后 稷 之 始 也 . 』 孔 子 曰 : 『 昔 者 堯 命 契 為 子 氏 , 為 有 湯 也 . 命 后 稷 為 姬 氏 , 為 有 文 王 也 . 大 王 命 季 歷 , 明 天 瑞 也 . 太 伯 之 吳 , 遂 生 源 也 . 』
天 命 難 言 , 非 聖 人 莫 能 見 . 舜 、 禹 、 契 、 后 稷 皆 黃 帝 子 孫 也 . 黃 帝 策 天 命 而 治 天 下 , 德 澤 深 後 世 , 故 其 子 孫 皆 復 立 為 天 子 , 是 天 之 報 有 德 也 . 人 不 知 , 以 為 氾 從 布 衣 匹 夫 起 耳 .
夫 布 衣 匹 夫 安 能 無 故 而 起 王 天 下 乎 ? 其 有 天 命 然 . 」”
司馬貞索隱雖視褚生腐儒,卻也以此段為是,千年後觀之,不免惘然若有失。
“信 以 傳 信 , 疑 以 傳 疑 , 故 兩 言 之 。”
寬厚至於此種地步,何嘗還是寬厚!疑之可傳,無外慾以之昭敬畏,徴天命,
參 “夫 布 衣 匹 夫 安 能 無 故 而 起 王 天 下 乎 ? 其 有 天 命 然 .”可知,
事一旦關乎已成大業的將相王侯,事實如何確鑿即不再是必加究詰的問題。可以任絕不可並立者並立之,可以聽虛妄者化真實。
所以如此該一樣源于為生民立命吧,往聖的絕學既本非定規,這生民命順理成章成為萬變中的準繩規矩。生民需要神迹,文人于是創造之,或者是創造者因之成為文人也未嘗可知。
信信疑疑,隨他吧。 《宋微子世家第八》宋襄公與楚成王戰于泓,不聽子魚言,待對手已濟並陣方與爭,落得個敗軍傷股,尤可愛者,其曰:君子不困人於阸,不鼓不成列。太史公說君子們以此為多,‘傷中國闕禮義’,故此褒之,‘宋襄公之有禮讓也’。
這禮讓,不要也罷。而溺於所知者之多,也可見了。度太史公心意,當視之為奇故無譏誚吧。應該說,夠好,當然,好的不是地方。
還是宋,君偃十一年自立為王,有了點戰功就“盛血以韋囊,縣而射之,命曰射天,淫於酒婦人,群臣諫者輒射之”,為自己贏得“桀宋”之名。
實話說,除了連大臣一塊射之外,夠壞,但實在是壞得已經沒什么新意。 《魯周公世家第三》太史公曰:至其揖讓之禮則從矣,而行事何其戾也!由此可以知道,這表面文章,由來遠矣!
記得莊公寤生的訓詁一度有大儒誤註流傳,而若參史記“生太子寤生,生之難,及生弗愛。後生少子叔段,段生易,夫人愛之”校驗,當極易彰明,百密難無疏,後生豈敢不慎。
施政當如趙武靈王!其岀胡服令之議論,乃可謂振聾發聵,千載畱聲!
然唯有德者不可以如是!否則,徒似其形,只增語詞流靡之積弊。
言語道斷,虛實,在其中矣。
灋內,以灋處,灋外,以非灋處;
服與禮,可見襟度。 《田敬仲完世家》載齊威王言:“若夫治國家而弭人民,又何為乎絲桐之間?”如此清醒者少之又少。騶忌子再申說而奏傚,可見的則是舉世渾濁中清醒多只在一刻。
《絳侯周勃世家》廷尉責條侯買縣官器是欲反,吏曰:“君侯縱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堪為經典!上之所欲,深到這種文灋,復何言?
《梁孝王世家》載孝王子濟東王彭離事,此驕悍禽獸,專好于昏暮之間,私與其奴亡命少年數十人行剽殺人,取其財物,至百餘人事覺,廢為庶人。以王子身份劫掠殺人,癖有如此,天如不怒,我必將為第三射天者! 《樂書》:“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於是有悖逆詐偽之心,有淫佚作亂之事。是故強者脋弱,衆者暴寡,知者詐愚,勇者苦怯,疾病不養,老幼孤寡不得其所,此大亂之道也。是故先王制禮樂,人為之節……”
物化,這似因近代社會産生的概念,卻也在千年前先賢的憂心中。只是,放至此時,更洽切了。
不想長歌哭,亦不想作接輿嘆,世事自紛紜,終究未減天心月圓不是。 列傳七十,李斯一生的風雲變幻是最重彩華章,聰明如他,忠與否,議論如何,真的已是末事。
倉中鼠做得,東門兔逐不得,良將美人不許白頭,這奪天地才氣者,更不許了。
“貪夫徇財兮烈士徇名,夸者死權兮品庶馮生。”賈生所知,李斯如何不知?但縱是寫下“澹乎若深淵之靜,氾乎若不繫之舟”的賈太傅,做到了嗎?
將相難,皇帝也難。
二世不是個明主,但他的問題几千年並未有合理解釋。
“彼賢人之有天下也,專用天下適己而已矣,此所以貴於有天下也。夫所謂賢人者,必能安天下而治萬民,今身且不能利,將惡能治天下哉!故吾願賜志廣欲,長享天下而無害,為之奈何?”
李斯阿其意上書,言賢主能全道而行督責,自可制天下,窮樂之極。
“故申子曰:‘有天下而不恣睢,命之曰以天下為桎梏’者,無他焉,不能督責而顧以其身勞天下之民,若堯舜然,故謂之桎梏也。……夫以人徇己,則己貴而人賤;以己徇人,則己賤而人貴。故徇人者賤,而人所徇者貴,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
君之與民,究竟當如何處,是大問題。
《荀子王制》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這比喻,實在不鮮明。
君主的自養以禮節之,可這禮也實在沒成過定規。而欲望的難窮,又如何?其合情理處,又如何?盡管,情理本即已談不清。
有君主的時代不再,幸事。而推延下來的問題依舊,官員還在啊。
人欲無窮,外物浸染,禮崩樂壞。飛翔,在不知名的方嚮,必恥貧賤外,荷戟,彷徨,抑或不繫?
靜觀,先。 《黥布列傳》漢王踞牀洗,召布入見,布大怒,悔來,欲自殺。岀就舍,帳御飲食從官如漢王居,布又大喜過望。
lamses按:可以利動者,即可省心用之。漢王之成基業,一言以蔽之:與天下同其利。 《張丞相列傳》載丞相匡衡,家貧,曾經傭作以給飲食,才下,數射策不中,至九,乃中丙科,其后因緣際會,官至丞相。時勢造人了。實則世間事多如此,高位者之所以得位,多遇時而已。
《劉敬叔孫通列傳》叔孫通說了一句大實話:“夫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與魯諸生三十餘人采古禮與秦儀起朝儀,深知禮之本不外乎“因時世人情為之節文者”的叔孫通笑不肯行的兩生“真鄙儒也不知時變”,良有以也!也真實印證難與進取的論斷。
而還可一笑事在于,弟子初悵恨竊駡,終喜曰:“叔孫生誠聖人也,知當世之要務。”真實的諂諛呢。
能改易儒服的叔孫。才正是歷史真正延傳者。 《季布欒布列傳》欒布曰:“窮困不能辱身下志,非人也;富貴不能快意,非賢也。”由此而有德必報,有怨者以法滅之。頗似范睢“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至于以法滅之,則也見製度缺失非汚言了。
蘇軾《留侯论》:“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 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此段直岀自太史公論季布“為人奴而不死,何其下也!彼必自負其材,故受辱而不羞,欲有所用其未足也,故終為漢名將。賢者誠重其死。夫婢妾賤人感慨而自殺者,非能勇也,其計畫無復(一作冀)之耳。”
《袁盎鼂錯列傳》袁盎可謂遊刃利害者,遷淮南王前見其不可,殺弟名成即導之為利,智者當如是。 《韓長孺列傳》載安國坐法抵罪,獄吏田甲辱之,安國曰:“死灰獨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無何,安國為梁內史,田甲亡走。安國曰:“甲不就官,我滅而宗。”甲因肉袒謝。安國笑曰:可溺矣!公等足與治乎?卒善遇之。
太史公慨嘆梁多長者非虛言,如是如是。睚眥必報者,然而善遇者,一並賞識,看似難兼容的現象實則相通,太史公激賞着生命本身的力量,這力量可以有不一的揚厲,但自根本上,必有不可拘束的質地。
也在這篇,安國勸諫孝王時徴引如寒冰一語:“雖有親父,安知其不為虎;雖有親兄,安知其不為狼。”治天下不以私亂公,父兄這私人情,一旦置之于治天下的背景,竟也就成了虎狼,陽儒隂法,儒道互補,或者其他,都囊括不盡吧! 《匈奴列傳》太史公曰:“且欲興聖統,唯在擇任將相哉!唯在擇任將相哉!”再詠嘆之情,盈胸臆岀。此時之華夏,外尚無如匈奴之擾,內則實有將相之憂,使太史公在,當三嘆吧。
《平津侯主父列傳》人說主父偃居功而“太橫矣”,主父曰:“臣結髮遊學四十餘年,身不得遂,親不以為子,昆弟不收,賓客棄我,我阸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遠,故倒行暴施之。”
太史公曰:……主父偃當路,諸公皆譽之,及身敗名誅,士爭言其惡。悲夫!
生死可以由命,但終不可由凡庸,不可。
“故馳騖乎兼容並包,而勤思乎參天貳地”,賢君能如是,國之幸甚!司馬相如之文確是並包,且籠挫天地,然誇飾外,終難以之動情性,飄飄淩雲內有幾分為文辭呢?可懷疑。 立名酷吏列传中人多是不自惜者,有不自惜,也就不惜于人了。
一样的道理被人们用在生活中,不自爱者也就成为不爱人者。
文祸之深,可见了!
一向认为文字出世时,鬼之所以哭,实是对世人踏上不归路的狂恸使然。
不自惜不惜人,不自爱不爱人,这精警的文字内难道是世人的幸福?抑或只是给了我们责难他人的口实?
汤武是弑君还是受命?儒生的义理穷窘到借皇帝的刀斧自圆时,这文字已悲凉到极点!
事实不在文字里,不自惜和惜人在生中不抵触!谎言生于文字,完成于文字,只是,从未终结于本该终结于内的文字本身。
生活在没有文字的地方,祈望,我,用我的文字。
《貨殖列傳》:“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岀于貨殖,也是處事真諦。
《史記》十冊,且終于此言。 本帖收官……呵呵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