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que 发表于 2010-1-9 20:06:18

看到诸兄的回复,突然想到,应该(至少在北京地区)采取这样的措施:在小学一至六年级教授上海话。这样不仅能够为小孩儿在今后的外语学习带来便利,而且还能给北京小女孩儿去掉点“柴禾妞儿”的糙劲,实为一举多得的好事情。

要么大家都来学做古诗,背背一东二冬之类,大概也能培养出语言敏感性。总比现在读余秋雨强。

chaque 发表于 2010-1-9 20:16:22

引用第19楼reader于2010-01-09 19:44发表的 :
看的偶的脑子都大了~~歌德的那句话倒是记住啦 呵呵

做为一个英语爱好者,偶想无偿地请教楼上几位老师教授哈
关于市面上比较流行的几个发音的方法,请谈谈你们的看法
谢谢啦
.......

财神爷好!

英语发音我觉得原本没多神秘,而且普通学习者也不一定非要学得以假乱真(再厉害也不过是世上又多了一个美国人,并不稀罕的),够用就好。
但这个“够用”,我觉得首先就是要不发生误解,能让外国人觉得不皱眉就能听懂。好比说北京人听沈阳、天津话这样,就行了。学了十几年之后,如果说出来的英语还要让英国美国人半猜半蒙,听得很吃力(好像内地人听香港普通话),那么这个发音就肯定失败了。

至于腹腔头腔共鸣之类,我实在是不太明白。我觉得练发音的一个好方法是多背绕口令,绕着绕着好多语感(包括辅音、连读、音步强弱等)就有了。

财神爷在打分时还问到“声带振动”与“送气“是否一回事。说明我的前帖还是没说清楚。这两个绝对不是一回事,而中国学生错就错在当成一回事了。具体的,看来这儿确实不是能讲明白的地方。您还是找找外教来揣摩吧。

reader 发表于 2010-1-9 20:24:14

“声带振动”与“送气“是否一回事? 得,关键的时候人家不讲啦。

这地方偶还真是没理明白

louselice^_^ 发表于 2010-1-9 20:32:15

引用第22楼chaque于2010-01-09 20:06发表的 :
看到诸兄的回复,突然想到,应该(至少在北京地区)采取这样的措施:在小学一至六年级教授上海话。这样不仅能够为小孩儿在今后的外语学习带来便利,而且还能给北京小女孩儿去掉点“柴禾妞儿”的糙劲,实为一举多得的好事情。

要么大家都来学做古诗,背背一东二冬之类,大概也能培养出语言敏感性。总比现在读余秋雨强。


呵呵,我倒觉得可以跟着王菲学粤语。

parivraj 发表于 2010-1-9 20:58:27

嗯,我就是说的送气与否比之清浊,可能是英语t/d诸组辅音更重要的区别特征啦,词头浊音的清化和词中清音的浊化都可以作证,但是清浊这个区别特征也并不是就完全没用了,这里头可能有n种情况,某些情况下它也可能起决定作用。语音是超级复杂的一个东西啦,不过我觉得相对于词汇和句法,语音可能还是比较好认识和处理的,至少我们现在可以很方便地在家做声谱分析。

一个人的发音受到很多的限制和影响,再加上咱们的英语老师通常不熟悉语音学的常识,最后出来什么样的结果都不太好说,另外对单个词的考察跟语流里的发音又不一样,我们可能也更容易注意单词的发音(甚至只是字典发音),而忽略了语流中的发音(把太多的精力放在一个被抽象化的语调上了)。像您说的这位上海裔女生,一种可能就是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方言里其实就有这样的对应(饭ve-会we)可以利用。很多音即使母语没有,我们也都能不费力地发出来,就看指导的人能不能因势利导,这一点,我想在各地的基础教育阶段,应该是更容易实现的,只需要老师自己对当地的方言进行一些了解就可以了,实际上是跟白字一个原理的土方法。

从这里大概正好跟您所说的语言敏感性可以连起来了,也还可以扯到方言和普通话之争之类的大题目,您批评我太现实,其实我当时还是蛮敏感的,后面也还找补了一句启蒙什么的。您把英氏父子的发音差异归结到敏感性,我则觉得还是归诸教育体制更好理解一些,解放前的英语教学环境毕竟是比较重视运用的,何况英若诚先生是上的教会学校。而敏感性或许本身也是需要进一步厘清的概念,就像上海这样对方言有高度敏感的地区,学生对于自己的方言的认识还是很少的,因为社会经济文教的发展水平高,学生的英文会比外地的好不少,但至少发音方面有问题的还是很多,我想也许可以说是把自己的敏感用在了错误的方面。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讲,既然印度人可以到处说着没有送气的ptk,为什么中国人就要自觉去改呢?英达大概是觉得他交流没有问题,才没有去注意他的发音吧,或者他正是因为对中国特性太过钟情?

Delhi这个写法说实话我也不知道,印地语的写法要转写过来就是dilli,加个h也许是为了表示这个ll比单个的l要发得更重一些?这个写法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根据什么文字转写,是什么样的转写系统,我都不知道,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这里的lh可以仅仅发成l,而跟Lhasa的lh不一样,后者是个边擦音,也就是说带比较明显送气的,因为比较古怪,咱们都念成l了。

normanguo 发表于 2010-1-9 21:09:11

看了各位的文章,吸了一大口气!总之,有深度啊!
好,话入主题,小弟想请问各位大侠一个单词的起源问题! coolie 这个词,Coolie is not etymologically related to cool. It comes from Hindi kulī, which may be the same word as Kulī, the name of an aboriginal tribe of Gujarat in western India. It has been speculated that the word was transported by the Portuguese from there to southern India and thence to China (it is now mainly applied to Far Eastern labourers), its meaning perhaps influenced by Tamil kūli ‘hire’. 以上是英语词源词典给的解释,可是这个词,不仅在意义,还是在音义上怎么就这么巧近似于我们汉语“苦力”这个词的音意义。但词典上告诉我们他来自hindi ,再进一步,说它由葡萄牙语而来。当然我不会hindi 和葡萄牙语,不知这两种语言中是否至今还存在coolie这个词!

chaque 发表于 2010-1-9 21:54:45

引用第26楼parivraj于2010-01-09 20:58发表的 :
嗯,我就是说的送气与否比之清浊,可能是英语t/d诸组辅音更重要的区别特征啦,词头浊音的清化和词中清音的浊化都可以作证,但是清浊这个区别特征也并不是就完全没用了,这里头可能有n种情况,某些情况下它也可能起决定作用。语音是超级复杂的一个东西啦,不过我觉得相对于词汇和句法,语音可能还是比较好认识和处理的,至少我们现在可以很方便地在家做声谱分析。

一个人的发音受到很多的限制和影响,再加上咱们的英语老师通常不熟悉语音学的常识,最后出来什么样的结果都不太好说,另外对单个词的考察跟语流里的发音又不一样,我们可能也更容易注意单词的发音(甚至只是字典发音),而忽略了语流中的发音(把太多的精力放在一个被抽象化的语调上了)。像您说的这位上海裔女生,一种可能就是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方言里其实就有这样的对应(饭ve-会we)可以利用。很多音即使母语没有,我们也都能不费力地发出来,就看指导的人能不能因势利导,这一点,我想在各地的基础教育阶段,应该是更容易实现的,只需要老师自己对当地的方言进行一些了解就可以了,实际上是跟白字一个原理的土方法。

从这里大概正好跟您所说的语言敏感性可以连起来了,也还可以扯到方言和普通话之争之类的大题目,您批评我太现实,其实我当时还是蛮敏感的,后面也还找补了一句启蒙什么的。您把英氏父子的发音差异归结到敏感性,我则觉得还是归诸教育体制更好理解一些,解放前的英语教学环境毕竟是比较重视运用的,何况英若诚先生是上的教会学校。而敏感性或许本身也是需要进一步厘清的概念,就像上海这样对方言有高度敏感的地区,学生对于自己的方言的认识还是很少的,因为社会经济文教的发展水平高,学生的英文会比外地的好不少,但至少发音方面有问题的还是很多,我想也许可以说是把自己的敏感用在了错误的方面。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讲,既然印度人可以到处说着没有送气的ptk,为什么中国人就要自觉去改呢?英达大概是觉得他交流没有问题,才没有去注意他的发音吧,或者他正是因为对中国特性太过钟情?
.......

感谢parivraj兄再次赐教。Delhi的l读法确实听不出什么特异之处(lhi为非重读音节,念起来似乎并不用力)。为什么要这么转写,连您都不清楚,看来还真是难解决的问题了。

您总结说,英语送气/不送气比诸清/浊是区分t/d等更重要的特征,我还是不太同意。因为英语说快了,句中非重读音节的t、p、k等不送气的情况很多。再加上s后不送气的例子,我以为这说明送气/不送气绝非英语t/d的主要区别特征。这也就是我说,对于英/美国人来说,印度口音英语比中国口音好懂的原因。

语言敏感性当然是与教育体制、教育过程分不开的。这是我在前帖中引入当代北京人(这种由于缺乏“方言”而明显地缺乏母语教育经验的人)作为缺乏语言敏感性例证的原因。呵呵,当然也就更是我建议北京引入沪语教育的原因啊。
我谈的语言敏感性,首先是指一种“自识”,也就是对自身语言的特殊性(我的规律并非普适规律,我的语言并非普适语言)有明确认识和警惕。北京人对外地口音当然也很敏感,甚至很喜欢戏拟嘲讽天津话,就像上海人对江北口音有极为细致的歧视一样。但这种对“他者”的区分与discrimination,往往还没有反射到自身上,没有上升为我所说的“自识”层面上的语言敏感性。没有什么比一个斤斤于“郊县口音”、“外地话”等级区别的势利鬼离“世界公民”更远了。呵呵,至于英达,我觉得他在汉语和英语口音两方面都体现出了当代北京人的显著特点:也就是这种文化上的complacency和parochialism。

chaque 发表于 2010-1-9 21:58:55

引用第27楼normanguo于2010-01-09 21:09发表的 :
看了各位的文章,吸了一大口气!总之,有深度啊!
好,话入主题,小弟想请问各位大侠一个单词的起源问题! coolie 这个词,Coolie is not etymologically related to cool. It comes from Hindi kulī, which may be the same word as Kulī, the name of an aboriginal tribe of Gujarat in western India. It has been speculated that the word was transported by the Portuguese from there to southern India and thence to China (it is now mainly applied to Far Eastern labourers), its meaning perhaps influenced by Tamil kūli ‘hire’. 以上是英语词源词典给的解释,可是这个词,不仅在意义,还是在音义上怎么就这么巧近似于我们汉语“苦力”这个词的音意义。但词典上告诉我们他来自hindi

chaque 发表于 2010-1-9 22:17:15

还要向财神爷道歉:关于送气/不送气、清/浊的区别,我在10楼的解释已经竭尽全力了。从我自己的角度,看不出哪里还有可补充的。

扼要重复说一下的话就是:浊辅音即声带提前振动,清辅音即声带不提前振动;送气即汉语拼音p、t、k的样子,不送气即汉语拼音b、d、g的样子。这两组区别是不同的,国际音标的b、d、g与汉语拼音的完全两回事。所以大多数中国学生的音标都学错了。

搞不清楚“声带提前振动”怎么办?这回事就是老师当面演示也不一定能说明白,因为中国的官话区(包括其他若干方言区)目前根本就不感知这个区别,很多朋友自幼时起在外语学习中又没有补上这一课。这么多年的发音习惯,恐怕不是随便在网上看个帖子就能意识到、扭转过来的。所以我对中式英语整体状况的改善也并不乐观。

reader 发表于 2010-1-9 22:42:42

谢谢chaque兄的解答 这事偶再琢磨琢磨 呵呵


刚才受兄的启示,用google“声带提前振动” 找到一篇文章——


探讨汉语与日语学习中的清音与浊音问题
2009-09-17 19:02

很多人在初学日语的时候,总会犯以下的毛病:か、が不分,た、だ不分,而且甚至有可能听不出来二者的差别在哪里。很多老师是这样讲的:か与た不在词首的时候要“浊化”,要分别读作が与だ,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两者的读音是有根本差别的,只不过中国人很容易弄混淆而已。

要分清两者的关系,首先要弄明白两组词:清音与浊音,送气音与不送气音。

清音,是指发声共鸣器官解除对气流的阻滞之前,声带不振动。浊音,是指解除对气流的阻滞之前,声带已经开始振动,然后再解除阻碍让气流流出发声。清音的感觉,例如汉语拼音t。大家可以发一发t试一试,很明显的感觉就是气流呼出后声带才开始振动发声。

至于送气音和不送气音,是只针对于清音而言。送气音,是指呼出气流较为强烈,例如汉语的t。而不送气音,是指呼出的气流微弱,典型的例子是汉语拼音d——注意,确实是d。d是清音,这个要记住。

好了,现在出现了一个和“常识”不一样的地方——汉语的发音全部是清音。这点请记住。其实换成国际音标(IPA)后就很清楚了。t是/t*/,d是/t/——请大家看清楚,是/t/。这表明这是个不送气的清音。

而日语没有送气和不送气之分,相反,却有清音浊音之分。要练习が的发音,可以做如下训练:作出g的口型之后,让声带振动起来,保持一秒钟后放开气流做出a的口型,这时发出来的就是が的音。因为声带是在解除对气流阻滞之前振动的,这才叫名副其实的“浊音”。如果按照汉语发音ga来发が的音的话,其实是分不清楚到底是か还是が的,因为那样发出来是如假包换的か。

由于汉语中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浊音,所以汉语中实际上不送气音与浊音是没有区别的,而日语中送气音和不送气音没有区别。因此“不在词首的时候要‘浊化’”这句话应该要改成“不在词首的时候要‘不送气’”,这样就对了。如果用汉语的不送气音的方法来发日语的浊音,这样是错误的。因此,即使按照老师的“浊化”发音法,即使发清音时是正确的,发浊音如果用同样方法发就是错误的,就是混淆的。

其实这也是一个练耳的过程,听得多了,说得多了之后,自然就分得清了,而且说出来也是自然而然的。不要去考虑中国人总结的发音规律,多模仿,多注意浊音在发音之前的声音(那是声带提前振动发出的声音),这样就能很好的发音了。

what 发表于 2010-1-10 01:49:22

中式英语:
是指:在使用英语时,因受汉语思维方式或文化的影响而生搬硬套、拼造出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具有中国特征的不规范的或畸形的英语。这是中国人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普遍出现的,尽管暂时、却是必然的一种语言现象。
  随着英语在中国已经成了一个流行的话题,许多新鲜事也跟着出来了。据说,2006年全球最流行的10个词中,就有一个词叫chinglish,也就是中式英语。
中国人学外语犯些错误,且莫大惊小怪。君不见美国大诗人庞德对中国诗歌曲解、误解颇多,其英语译文竟然成了美国学校的教材。外国人学汉语,把“我属狗”说成“我属于狗”岂非罪大恶极?

还有很多事例值得借鉴。当代印度或印度裔作家、学者中很多都提倡印度化的英语,在英语文化中彰显印度特色。作家如拉什迪,学者如斯皮瓦克。拉什迪作品中印度文化元素比比皆是,目的就是让英语读者读来不顺畅。斯皮瓦克倡导生硬(rough)译文,也是极力往英语译本中塞入印度元素,如印度句式、印度文体等。近来,爱尔兰、苏格兰、威尔士等地作家把英语本土化的呼声渐高,实践上已经颇多建树。从理论上说,中式英语并不可耻。

当然,肯定中式英语并非号召大家不好好学英语,照搬词典即可。我的观点是,不需要学英语的人不必学,需要学的一定要学好。学不好英语、不懂语法的人,和那些有意通过英语彰显中国文化的人应该区分开(有时候可能会混淆)。中国人使用的英语,其中国特色在所难免,只要有合理性,不须按照地道英语标准强烈抨击。中国学者还要研究英语写作和中译英时如何凸显中国特色。极力做外黄里白的香蕉人,我以为没必要。

parivraj 发表于 2010-1-10 04:05:04

财神爷后来找到这篇明白了没啊?您既然也给我来短信了,我得再补充那么点儿,其实chaque兄和您找的文章说得也差不多了,我要换种方法说也许会更绕的,但还是希望您慢慢看完以后,能更好地理解。

首先要明确的是清浊和送气与否绝对是两回事,或者说是两对没有关系的语音特征。用国际音标写英语的t和d,就是和('号是表示送气,现在更建议用上标的h,但这里就还是用中学就教过的‘吧),这个东西应该还比较直观些,t跟d是不同的字母,有没有‘也看着就不一样。

然后我们分别来看,先看清浊。

清、浊,从现在语音学上来讲的话呢,也可以叫不带声、带声,英文呢就是voiceless(unvoiced)和voiced。因为清浊是传统音韵学里带过来的名词,而古代的音韵学者们给它们的定义又有好多种,带声与否虽然是后来比较通行的理解,但别的理解也时常会出来捣乱,比如像听昆曲的话,曲韵里常见的清浊就有两种,一种就是送气与否(比如《韵学骊珠》就这么用),另一种指的其实是发音部位(比如吴梅先生的《顾曲麈谈》),就这点分歧打的笔仗就很不老少,所以说还是用带声不带声更好一些,但是习惯不是那么快就能改变的,这里我也还是用清浊来说。对于清浊的讨论,chaque兄本次的关注点在塞音,所以讲起来就得看VOT,但实际上这一对概念不仅适用于塞音,它还可以用来把所有的语音分成两类。比如英语的s和z,就是一对清浊对立的擦音,这里没有塞音那些麻烦的成阻持阻除阻,而且可以任意延长,您应该可以更好的来感受浊音z声带的振动。对于声带振动的有无有了感觉,您就可以再看看像n, m这样的鼻音,以及元音和l,r,y,w,这些通常都是浊音(也有清音的,比如耳语的时候,就不管元音辅音都是清音)。再下来,如果您觉得直接去体会牵扯了送气因素的英语t/d之类还不太有把握,又没法利用比如法语日语的资源,或许也可以先拿汉语的“大”和英语的dark之类的来对比,类似的,“坝”-bark,“给”-gate这样(虽然精确的说,同样是,汉语跟英语的发音部位其实都有差异,音值也不会一样,但是仅仅体会清浊对比的话,应该还可以用)。另外如果浊辅音发得比较重的话,前头常会带上一个类似鼻音的东西,nd、mb这样(不是骂人哦,呵呵),这可能也能帮您体会浊音的感觉。

至于送气与否(aspirated/unaspirated),就只涉及辅音里的塞音(汉语拼音的d/t(IPA),b/p(IPA),g/k(IPA))和塞擦音(这部分汉语跟英语没有对应(像汉语的c和英语的ch等),就不提了),因为普通话缺少浊塞音,所以这里列的这些都是清音一类里的送气不送气的对立,这个我想您很容易体会的,送气的(比如“他”)很容易能吹动纸片,不送气的(“大”)再怎么使劲也没有太大效果。再转过来看英语的话,虽然我跟chaque兄讨论的时候有好多种送气与否的情况,从音位系统上而言(您可以理解为一个标准发音的系统,或者干脆就是老师教的英语发音),英语是没有不送气的清音的,也就是说它在清音系统里只有, , 之类的送气清音,而没有等不送气的清音,而浊音, , 则也没有送气的浊音与之对立。

晕了吧,呵呵。您慢慢看,也一边练练体会一下,要是还有没搞明白的,就继续问,最好能告诉我们哪个地方还不明白,或者您怎么个不明白。不过我能不能回答这就得看情况了,我的那点语音学知识可不像您的钱一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呢。

reader 发表于 2010-1-10 07:55:22

谢谢chaque和parivraj 两位老师的耐心指点 呵呵 都怪偶这语音方面的知识太差、听力还没有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

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chaque老师说的浊辅音“声带提前振动”其实可以近似的模拟成“发浊辅音之前先发一个短鼻音”,也就是parivraj老师提到“ 浊辅音发得比较重的话,前头常会带上一个类似鼻音的东西,nd、mb这样”。尤其是在美语里。这样发 pai 和 mbai 的音就比较地道也不易混淆。

chaque 发表于 2010-1-10 08:18:02

财神爷悟性果然高,非凡人可比。佩服!

开始练习浊辅音的时候,试着"带一个类似鼻音的东西"是不错的,容易帮助学习者找到感觉。比较熟练之后,其实不用老想着这个“带鼻音”。您主要还是得体会一下,"带鼻音"时发出来的比如gate,和不带时发的这个音,在感觉上、用力上、喉部紧张度上有何不同。也可以试试tell me more之类的软件,利用其波形分析功能来对比纠偏。
http://v1.freep.cn/3tb_090517142654291e166976.jpg

总之,在这方面勤练多张口,再加上有了正确理解,还是能够改掉“中式英语”的弊病的。千万别因为“发音难听”就有了顾虑,说话前先想着瞄着“怎么把浊辅音念好“才开口。语言学习首先讲究的就是反应速度,一旦前瞻后顾,踌躇不定,那就肯定说不好话了。

leehviread 发表于 2010-1-10 10:38:17

很多人都在讨论中国人英语发音的问题,好像这个发音问题与楼主所提的“中式英语”关联不大吧?而且,如果你英语掌握的很好,并能很流利的表达自己,即使有略微严重的发音问题,跟别人交流起来也不会存在太大的问题。就如同方言口音很重的人说普通话,虽然开始理解起来有点费劲,但进一步交流后就能归纳出他的发音规律来。各种母语的人说英语都会或多或少的受母语影响,而且由于发音习惯的原因,发音者自己并意识不到自己发音错误。比如一些方言区“l”和“n”不分,不是他不知道区分,而是他知道区别但发出的音在外人耳朵里却是一样的。
中式英语则是中国人依据自身文化背景,从汉语字面创造出的英语,这类英语对相同文化背景的人而言,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对英语母语者而言却不知所云。这种现象在任何跨文化语言交流都会存在,正如汉族人不易理解藏族人说“吃你父亲的肉”是多么的恶毒,西方人也不明白中国人什么要fuck对方祖宗八辈来解恨。而恰恰是这类英语,才是英语交流中最大的障碍。只有加深对英语文化的了解,才能尽可能的减少这种英语的出现。最常见的一句就是“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仅中国人这么说,韩国人也这么说。但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改变现状可能依旧是奢谈。
语言本来就是交流的工具,除了语言学家,对绝大多数人而言,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才是最重要的。略带些口音的英语相对于望文生义创造的中式英语,本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

bibliomaniac 发表于 2010-1-10 13:18:51

哈,有趣,再三揣摩总算有点明白parivraj,chaque两位专家兄的分析了。这就像粤语说”搞基“,”基“和gay辅音的区别吧。book的词首的辅音也与普通话”不“明显不同,看来俺家乡话不存在这个问题。
像take, pass这样的词首辅音似乎母语人士送气不送气的情况都存在,送气比不送气常见?
/ r /我感觉英美发音有些差异,不知道对不对,尤其是歌曲中的颤音,真不知道这么唱出来的。
sixths这个词发音有挑战性。
一直搞不清/ dʒ /和/ ʒ /的发音差异,请网友指教。

chaque 发表于 2010-1-10 15:43:58

引用第37楼bibliomaniac于2010-01-10 13:18发表的 :
哈,有趣,再三揣摩总算有点明白parivraj,chaque两位专家兄的分析了。这就像粤语说”搞基“,”基“和gay辅音的区别吧。book的词首的辅音也与普通话”不“明显不同,看来俺家乡话不存在这个问题。
像take, pass这样的词首辅音似乎母语人士送气不送气的情况都存在,送气比不送气常见?
/ r /我感觉英美发音有些差异,不知道对不对,尤其是歌曲中的颤音,真不知道这么唱出来的。
sixths这个词发音有挑战性。
一直搞不清/ dʒ /和/ ʒ /的发音差异,请网友指教。

汗,不会讲粤语。而且好像白话下面又有很多分支,水一定很深。

take、pass等词在句首及重读单词中大致是肯定送气的,在其他情形下大概就看说话人语速急徐而定了。
英美的/r/如果在词首,好像区别不大。比如说rich,标准发音应该听起来都差不多。在读诗或唱歌的时候,有些人会把r发成很夸张的小舌颤音,不过并不太常见。

现在有个网站,提供了各种语言/方言版本的读音样本,您不妨试试看:
http://www.forvo.com
比如您关心的/ ʒ /音,就有两个美国人(一男一女)的读法:
http://www.forvo.com/word/measures

bibliomaniac 发表于 2010-1-10 20:20:27

引用第38楼chaque于2010-01-10 15:43发表的 :


汗,不会讲粤语。而且好像白话下面又有很多分支,水一定很深。

take、pass等词在句首及重读单词中大致是肯定送气的,在其他情形下大概就看说话人语速急徐而定了。
.......

这个网站连sixths都有,强,收藏了,多谢Chaque兄!

/ dʒ /和/ ʒ /听别人读还真听不出区别,可不可以把/ dʒ /读成“转”的声母,/ ʒ /读成“软”的声母呢?我好像通通读成/ ʒ /了。

我说的take, pass和/ r /的发音都来自一首歌曲,这里有audio sample:
http://www.naxosaudiobooks.com/226412.htm

chaque 发表于 2010-1-10 21:17:33

拜谢书痴兄!收听了您链接的叶芝谣曲,真是好听极了。这首down by the salley gardens小时候念过,呵呵,当时还真很迷叶芝的。

歌手把tree、river等处的r发成舌尖颤音(而不是我前面说的小舌音),似乎更多见于这种艺术歌曲。
诗人能破格(poetic license),唱歌当然也可以抛开通常的语音规则,寻求点例外。歌里take、pass的不送气念法,大概不足以构成英语清音读法的范本。

您说的dʒ、 ʒ 两音的读法,如果非要比照汉语,我觉得也大致差不多。但是与您举的汉语版本相比,英语的这两个音都要声带振动,且不卷舌。

brianleeeee 发表于 2010-1-10 22:33:33

learn / teach English 当然不是中式英语!
learn / teach knowledge 是地道英语中没有的!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谬种流传与中式英语的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