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壮歌竟出幽怨地――岳阳楼
壮歌竟出幽怨地――岳阳楼“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洞庭湖畔的岳阳楼、武昌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合称“江南三大名楼”。
岳阳楼历史悠久。据《岳阳风土记》,岳阳楼原是城西的门楼。三国吴孙权利用洞庭湖得天独厚的条件,命鲁肃率万人屯驻巴丘(今岳阳)操练水军,鲁肃在进出洞庭湖的咽喉之地巴丘山下、临湖的西门城墙上建起了训练和检阅水军的阅军楼。这可能就是岳阳楼的前身。南北朝宋颜延年曾作《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可见当时城楼还保存着。唐开元四年(716),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将西门城楼扩建成楼阁,因其位于天岳山之南,初名“南楼”,后改名为岳阳楼。张说自伤怀才不遇,经常与一些有相同感慨的官吏、文人聚会,吟诗作文,面对浩渺的湖山,抒发忧国济世之情。或许竟因此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孟浩然《经洞庭湖赠张丞相》表现出贫士报国无门的悲愤;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融入诗人与国家共命运的拳拳之心;李商隐《岳阳楼》:“欲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阳楼。可忴万里堪乘兴,枉是蛟龙解覆舟”则流露出幽幽的身世之感。在唐代张九龄、李白,韩愈、白居易、元稹、贾岛,刘禹锡等人也曾先后登临,触景抒怀,感物咏志。
北宋庆历四年(1044),又有一个遭贬谪的滕子京来到巴陵(岳阳),或许是他把张说当作隔代知音,集资重修了岳阳楼。楼成之时,他写下“湖水连天,天连水,秋来分澄清。君山自是小蓬瀛,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帝子有灵能鼓瑟,淒然依旧伤情。微闻兰芷动芳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感怀之作,忧伤之中略带消沉。稍后他致书当时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求作楼记。于是千古名作《岳阳楼记》诞生了。《岳阳楼记》不但写景状物绝妙,更在于它所表现的宽广的胸襟、豁达的情怀和执着的追求。它把“穷则独善其身”上升到“穷也要善天下”的思想高度,一扫常人遭贬时所充溢的幽怨和茫然情绪,给低谷中的生命注入刚健和奋进。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使得岳阳楼名播四海。滕子京得到楼记后,请诗人、书法家苏舜钦书写,又请雕刻家邵竦刻字。于是,滕楼、范记、苏书、邵刻,成了岳阳楼的“四绝”。宋代的欧阳修、陆游等,都有登览的诗文留存。
但战火没有对岳阳楼留情,岁月也不曾对岳阳楼垂青。岳阳楼久经沧桑,屡毁屡修。现在看到的岳阳楼,是清同治六年重修的。四柱、三层、飞檐、纯木。岳阳楼主楼高十五米,中间以四根大楠木撑起,再以十二根柱作内围,周围绕以三十根木柱,结为整体。十二个飞檐,似鸟嘴在高空啄食。三楼的楼顶,貌似古代将军的头盔,别有风趣。
可喜的是那沉甸甸的人文氛围并没有因楼的变迁而消失,反而象存窖的酒,芳香因时光的留逝而更浓郁。三层主楼,仿佛是一部文化史。苏书邵刻的《岳阳楼记》虽已不存,但清代乾隆年间书法家张照的手笔,依然传送出范仲淹的浩然之气。巨幅屏雕中仿佛可见忧天下之心。楹柱上墙壁间,处处是奇文佳句。清代何绍基的长联:“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瀟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阳楼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向谁领会得来?”挥洒自如,谈古说今,写景抒情,引人遐思。此外如明代诗人郭祖翼、陈大纲,近代教育家杨怀中、现代史学家刘大年等,也都留有楹联。
主楼两侧,有两座辅亭:一是以神话人物吕洞宾三醉岳阳楼而得名的三醉亭;一是仙梅亭,相传在明末维修岳阳楼时,在地下掘得一块有梅纹的石板而得名,楼的附近还有鲁肃墓,小乔墓,岳阳文庙及慈氏塔等胜迹。
与岳阳楼一水之隔的便是君山,刘禹锡的《望洞庭》里有“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的句子,把俊秀的君山比作洞庭银盘中的一枚青螺,十分传神。相传在四千多年前,舜帝与娥皇、女英二妃来到君山,后来舜帝继续南巡,病死于苍梧,娥皇与女英闻讯大悲,凭吊无处,扶竹南望,涕泗纵横,点点泪珠洒在竹上,呈现斑斑点点,因此成了现在君山北边生长的“湘妃竹”,也叫“斑竹”。二妃因悲恸过度身亡,葬于此地。唐代高骈有《二妃庙》诗曰:“帝舜南巡竟不还,二妃幽怨水云间。当时珠泪知多少,直到于今竹尚斑”。或许这也是游人在登岳阳楼眺望君山时,顿起幽幽之情的一个原因吧? 虽机缘不巧,本人未能自己到岳阳楼前一见其风采,可见兄此文,亦如亲见此楼一样。佩服兄的文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