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考试能否容下“多元化妈妈”
2009年11月04日 09:22 来源:中国青年报11 月2日,国家总督学顾问、教育家陶西平抨击中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弊端。他说,现在的中小学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教学生“母亲都是善良的”,所以每个孩子都写了一个虚拟的母亲。他认为学校应该在各种活动包括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培养正确的价值观。(11月3日长江日报)
当陶西平痛心疾首于“为什么作文中的母亲都是一个模式?别让孩子从作文开始‘第一次撒谎’”的时候,笔者却忍不住想问,除此之外,孩子们还有其他可以得到高分和老师夸奖的模式吗?
妈妈是善良的、爸爸是严厉的、爷爷是勤劳的、奶奶是慈祥的……在我们小时候,就已经学会并习惯了这样的表达,这当然不是因为我们的家长都一样,而是因为这就是问题的标准答案——不仅可以赢得高分,而且可以因此获得老师和家长的表扬。从这样的标准化教育模式中一路走来,相信每个成年人都对这样的“标准化妈妈”并不陌生——茫茫题海中,这其实就是解题的“公式”。
正因为如此,当陶西平举例说外籍教师惊诧于“所有学生都非常轻松地完成了作业”的时候,早已将此类“公式”烂熟于胸的孩子答题焉能不快?至于其所质疑的“你们的母亲难道都是一样的吗”,矛头所指已然不是问题的答案而是解题公式本身,这显然是孩子所无从回答的。妈妈当然是不一样的,但答案却是一样的,标准化的答案是否能容得下多元化的妈妈呢?
中国式教育模式下,孩子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恐怕就是“你要听话”。所谓的 “话”,显然出自老师和家长之口,“话”里固然蕴藏了成年人的生活经验和智慧结晶,但于孩子来说,更多的只是意味着一种“解题公式”——只消烂熟于胸,自能游刃有余。至于孩子自己的话,多半是没有人愿意仔细倾听的,久而久之,孩子不仅没有了说话的欲望,甚至就连判断的能力也大打折扣。韩寒说,“人生的第一次撒谎常常是从写作文开始”,其实,当孩子打定主意要做一个“听话孩子”的时候,放弃了主动思考能力的他们,就已经尝试着去学会撒谎。
标准化教育盛行,被标准化的岂止是妈妈?从孩子的发型着装到言行举止,无一例外散发着标准化的气息。当我们为孩子偶然说出的“小大人话”而欣喜若狂的时候,何曾想过,这是否是他们内心真实的表达?当他们真的面对纷纭事务的时候,是否还能像现在这样游刃有余?人常说应试教育中的孩子是辛苦的,因为要面对无尽的题海,我却想说,应试教育实际上培养了孩子的懒惰,因为他们因此学会了背诵 “公式”,而放弃了独立思考。当孩子自以为万能的“公式”在现实中碰壁的时候,他们的忧虑于彷徨可想而知。
看着一代又一代孩子背诵着同样的妈妈踯躅前行,是一种悲哀。尊重孩子的个人差异,就应当尊重多元化妈妈的存在,而这首先就应当改革应试教育的评分机制,使形形色色的妈妈都有立足之地。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孩子的判断能力,教育和引导他们真实描述自己身边的事物,而不是拿着冰冷机械的“公式”生搬硬套。(赵志疆)
http://www.chinanews.com.cn/edu/edu-jysp/news/2009/11-04/1945918.shtml
点评:
【韩寒说,“人生的第一次撒谎常常是从写作文开始”,其实,当孩子打定主意要做一个“听话孩子”的时候,放弃了主动思考能力的他们,就已经尝试着去学会撒谎。】
我是不愿引用韩寒语录,但是这个问题不得不用,教育目的不是为了取悦和顺从,但是不得不这样,很多的因素都是限制孩子的发挥和创造激情,但是也要考虑老师的限制条件,老师为了应对上面的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的考核和绩效规定,不得不放弃自由度比较大的授课形式,按照规定保险稳妥的进行教育工作,另外相当地方因为资金所限,还不能在物质上面支持正常的教学,所以说这样的千篇一律是保险之后的妥协,多元妈妈只能等待一个合适的时间了! 楼主举出写作文的例子,似乎认为“听话孩子”会撒谎;但是,既然是听话的孩子,我相信家长和老师都会反复告诫过“不要撒谎”吧,那听话的孩子怎么会撒谎的?
所以,撒谎的问题绝不源于孩子“听话”还是“不听话”。
时下,“听话的孩子”遭到人们的白眼,“听话”简直成了“无能”的代名词。如果整一个民族取得了这样奇怪的共识,这个民族的发展,我真看不出什么希望。 孩子的教育,大家都关注的问题。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
我国的教育方式改革,到目前为止,是比较失败,就像那个作文,范围太小,限制太死,逼得孩子们去撒谎!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