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教师绩效工资学生说了算 4成不满意就不合格
2009年10月29日 11:47 来源:工人日报本报讯 (记者杨明清)近日,青岛市教育局出台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考评工作的指导意见,小学、初中教师出现学生满意率低、有偿家教等七种情况之一的,考评结果为不合格。学生评议中,若超过四成的学生对教师不满意,则教师的考评结果为不合格,不能发放绩效工资。
根据意见,考评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工作表现和工作成效等四个方面,考评等次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据悉,教师考评结果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岗位聘任 、职务晋升、培养培训、表彰奖励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并作为教师实施绩效工资分配的主要依据。
教师出现下列七种情况之一的,考评将确定为不合格:违反职业道德,造成恶劣影响的;学生评议不满意率超过40%的;以非法方式表达诉求、干扰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损害学生利益的;品行不良、侮辱学生的;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造成严重影响的;不能履行本岗位职责,未完成工作目标的;从事有偿家教以及其他有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等违规违纪行为的。
http://www.chinanews.com.cn/edu/edu-jygg/news/2009/10-29/1937196.shtml
点评:
绩效考核终于在各地开始启动,青岛学生可是开始享受了评议教师的学习生活。
但是我提醒中小学学生们,老师现在也是绩效考核最基层的承受者,但是教师也是你们最近的辅导和关怀者,如果你们因为教师一次伤害而在评议绩效时候给老师一个痛击,我想很多老师的热情会被压抑,有时间看看日本目前的一些教育反思资料,日本孩子们从小听到都是好话,老师都说好话,从来都是鼓励,从来不比较成绩,就是大学毕业一工作后被老板称作【草莓族】,温室里面的成长不是真正的成长,教师的严苛教育或许比工作之后老板的严苛管理要仁慈和善良的多得多! 教师本来就是臭老九嘛,连工资都由学生定了。 那么学生由谁来评定?是不是调皮捣蛋学业不及格的统统开除? 这种作法有合理的一面,但更多的是不合理的一面。从法律上说,学生大多未成年,是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让他们对老师作出评价,未必能反映真实情况,例如有些调皮的学生老师为他好对他严厉些,他说不定就把老师评成不合格,老师不就太冤枉了?还有,各个班级的学生基础不一样,分到差班的老师,本身业务水平不低,教学也认真负责,学生的成绩就是上不去,直接导致老师的绩效工资,这样一来,又有哪个老师愿意教这些孩子呢?
合理的作法例如评定老师不合格的、涉及职业道德的七种情况,倒是说的过去,对老师也是一种约束。
这年头当老师不容易啊 我敢说这种改革的措施是基于企业经济的角度
把学生当作客户的角度来做的,但又没有想过,
学生和老师这种关系是否是这种关系,若不是
那结果可想而知。
现在的核心问题是:若学生来学校不是学习,不喜欢学习
等状况,老师应该如何处理,如何应对这种问题。
我建议最好不要什么都改到与传统不同就是好。
毕竟我们都是中国人,孔夫子教育这么多年了,师生关系
已经形成,若非要弄的象交易一样,不一定适合中国人。 老师与学生,从某种角度来看,双方是处于对立的立场的。
以前有一句话,提倡“师生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这种提法过于理想化,与目前的现状是不相符合的。
以学生的角度来评价老师,客观上无法做到公正、准确。
建议取消这类蛮干。 以学生的角度来评价老师 又是想当然的事情。教师难做。 有其合理的一面,可以试行而后完善。
合理的一面在于能让浑水摸鱼者退后,让功臣有所获。密切师生关系。
不合理的在于,严格的老师一般得不到学生好评,而得过且过的老师,管教不严的老师会更受欢迎,现在的学生学业压力大,那个不想轻松点? 学生世界观还没有定型,随大流者多,更不用说责任心了,会对你教师的教学效果认真评价?
长此以往,教师不是教师,学生不是学生了,中国几千年的孔孟之道将丧失殆尽。
此种做法,无外乎是某些领导者为了适用“改革的发展形势”而有意“创新”罢了,要不然,其政绩怎能体现?
中国现在类似的事情还会少吗?建议某些领导者本着对社会认真负责的态度,不要搞那些所谓的“改革创新”了!!! 1、学生评价可以做为参考。
2、可以考虑取中间3/4学生的评定做参考。
3、如果全面施行,对中国的教育是福是祸还有待时间来检验。 绩效工资的问题终于来了,还会有许多的花样翻新的举措。中小学有学生及其家长来评价老师本无可厚非,总比学校领导一两个人意志要好得多。但凡事不能走过头,得有个尺度。今天的学生和家长评价,无非总离不开学生的成绩和分数。对于教师教育学生的一块很大的领域,比如学生的做人、思维、能力、社会责任等等方面,关乎学生个人和民族社会未来的发展等更大的、更长远的绩效,恐怕学生和家长的评价,就会无能为力,甚至得出相反的评价也不算奇怪。而这一领域,却是教师教育学生主要领域。谁来评价,如何评价?绩效如何计算? 把不合理教育制度转嫁到老师身上不应该呀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