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uitar 发表于 2009-10-1 21:36:09

祝勇的结论:余秋雨不具有文学史意义


在《一个人的排行榜 1977-2002中国优秀散文》里,我完整阅读了自己数字化阅读以来的最长的一篇序言。我一般不阅读别人的喋喋不休的前言,而直奔主题:阅读正文。今天闲来无事,便破天荒地把读秀里的这本书籍的序言看完了,这其中也有祝勇结论的督促之故,他说,余秋雨“不具有文学史意义”(见序第15页)。

这个结论下得真有点匆忙而鄙俗。

祝勇的结论理由是什么呢?一、因为余的散文是体制散文。“不论其话语体系,还是叙述策略,都与体制散文无异,是体制散文的延伸。”什么是体制散文?从他的行文中看是把散文当成是一种政治答卷的文体。二、重复一个主题,就是权力系统对知识分子的压迫。他说:余秋雨“判断历史人物的价值体系并没有更新,没有把历史人物放到一个新的尺度上衡量。”三、没有散文的革命性进展。他说余的散文“是杨朔、秦牧、刘白羽散文的变体和延续”。

那么,“文学史意义”是由祝勇的这三个理由决定的,还是由另外的尺度决定的。很明显的,祝勇只能进行即时(或者短暂)的个人化(或非普适)的文化判断,而不能代替文学史的判断。再进一步,文学史又由谁来决定的呢?

在序言的第一部分,祝勇提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论问或者命题:“散文的价值由谁决定”。按照祝勇在其中表露的行文理据和文学史判断逻辑,他的思路似乎走得很荒谬,因为他否定了阅读者的大多数,他在回答自己“散文的价值由谁决定”这个命题的时候,他的理由是“如果说杰出的文学作品体现着语言才华的最高值,那么,由大多数人的智慧平均值对它们作出裁决,显然是可笑的。”

他的理由嘴脸是缘着否定“大多数的智慧”而决定文学史判断尺度的。他在序言的第一面就毫无保留地奉献了自己的学术理据,有点赤裸上阵的味道。不由大多数人决定,而由极小数的所谓精英来决定,这是他序言第一面反复表述的话语。

他的表述大胆而无耻。把大多数的阅读归结为愚昧、平庸,不知道祝勇的文学智商有多少。近年来阅读中,脸皮厚到这种程度的表述,还是第一次接触到。把大多数人的阅读智慧否定了,由剩下的精英个私化的体验来代替广泛的民众阅读,实在不知天高地厚。

余秋雨在某些历史文人的过度拔高式的描述,相信大家有正常的思维能够判断、可以校正,但是由此而上升到由祝勇来下结论说余秋雨“不具有文学史意义”,有点自不量力。我想祝勇过分自信,而把自己虚拟成了文学上帝或文学的佛祖了。

redfllys 发表于 2009-10-1 21:47:19

怎么说呢,余的散文开始读起来觉得不错,在读就有点腻了。读了两遍文化苦旅之后,我被迫找了一本鲁迅的杂文来读。

hsq2516941 发表于 2009-10-1 21:47:46

赞同楼主的观点!!
狂批余秋雨者,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发现有人能够超过余秋雨,或者有迹象能够超过余秋雨者!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的事,或者更有益于这个社会。

eguitar 发表于 2009-10-1 22:02:00

这是祝勇7年前的结论,不知道他现在如何看待当初的观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祝勇的结论:余秋雨不具有文学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