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chen 发表于 2009-9-29 15:50:40

历代汉文大藏经概述

历代汉文大藏经概述 

  李圆净

  佛在世时师佛,佛入灭后师法,只要法宝常存,即与亲教无别。大藏经者,就是将一切佛教经典有组织有系统地汇集起来。由是法行得建立,法典得流传,佛学有所依,佛教有所诠;见得这个文字法宝的一大总汇,实在是如来正法所系,众生慧命所寄,关系重大,非言可喻!在佛法东来一千八百年间,汉译经典即时有增益,历代即常有重修必要,国内可考的,宋及辽金八次、元二次、明四次、清一次(清代另有频伽本与百衲本);国外可考的,高丽三次,日本七次(日本 另有圣语本宫本)。我国刊布大藏,创始于北宋开宝的蜀刻,所以修藏史是要从宋起叙的。宋前佛经刻本仅属单行,虽不易发现,但写在纸上和刻在石上的也早有了。今先将西晋以后的写经和隋唐年间的石经略说之:

  清光绪二十六年(西元1900),甘肃敦煌县鸣沙石室中,发见大量古代写经,当时被英人斯坦因和法人伯希和运去了不少;遗余的残卷,由北平图书馆保存起来,也还有数百种。据日本昭和法宝目录记载,和北平、大连、巴黎三处图书馆,旅顺、伦敦两处博物院,日本的大谷龙谷两大学藏书楼,和正仓院圣语藏中所存,再将各私家所有的一并计入,起自西晋元康(291-299)下及宋代太平兴国(976-984),古代写本幸存的数目也很可观了。至于河北房山县云居石室中的刻经,是隋朝大业年间(605-617)僧智苑发心创立的;他凿岩为室,磨壁刻经,又将方石各面磨刻,每一室满,以石塞门,镕铁封锢,这种艰巨工作,直到唐贞观十三年智公入寂时,已满七室。此后师资相承,凡历五代,亦仅刻及华严涅槃宝积般若四大部之半。辽时在王室倡导下,完成了大乘四大部,再刻其他佛经八十四部,又在云居寺西南造十一层砖塔,下面也埋藏了无数的石经。智公为防法灭,发此大愿,以视敦煌石室的埋藏,此中动机,并可想见,这种事业,较之木刻,更为艰苦;与近代活字排印比,困难何止百倍。我们于惊叹先人伟业之余,且又生逢浩劫,我们现在应当作的什么事,是可深长思了!

             ┌ 蜀版── 开宝藏(西元971-983)
             │    ┌ 契丹藏(丹本)(约1031-1063)
             │ 辽金版│
             │    └ 金 藏(赵城本)(约1148-1173)
             │    ┌ 崇宁万寿藏(福州东禅寺本)(1080-1140)
         ┌ 宋 │ 福州版│
         │   │    └ 毗庐藏(福州开元寺本)(1115-1150)
         │   │    ┌ 思溪圆觉藏(1132-)
         │   │ 湖州版│
         │   │    └ 思溪资福藏(1175前后)
         │   └ 碛砂藏(约1231-1322)
         │
         │   ┌ 普宁藏(1269-1286)
         ├ 元 │
         │   └ 弘法藏(1277-1294)
   ┌ 国内 │
   │   │   ┌ 南藏(1372-)
   │   │   │ 北藏(1410-1441)
   │   ├ 明 │
   │   │   │ 武林藏(约1522-1566)
   │   │   └ 径山藏(嘉兴藏本)(1589-1677)
   │   │
   │   │   ┌ 龙 藏(1735-1738)
汉文大藏经│   └ 清 │ 频伽藏(1909-1914)
   │       └ 百衲藏(1866-)
   │
   │       ┌ 高丽大藏初雕本(约1011-1082)
   │   ┌ 高丽│ 高丽续藏本(1094前后)
   │   │   └ 高丽大藏再雕本(1236-1251)
   │   │
   │   │   ┌ 天海藏(宽永寺本)(1637-1648)
   └ 国外 │   │ 黄蘖藏(铁眼本)(1669-1681)
         │   │ 弘教藏(缩刷藏本)(1880-1866)
         │   │ 卍字藏(1902-1905)
         └ 日本│ 卍字续藏(1905-0912)
             │ 大正新修大藏经(1922-1932)
             │ 昭和再订缩刷藏(1935-)
             │ 圣语藏(古写本与版本集合而成约自759-1093)
             └ 宫本(即福州东禅寺与开元寺本合成之全藏)

  刻藏次数,宋时最多,以年顺序,为开宝藏(971-983),契丹藏(约1031-1063),崇宁万寿藏(1080-1104),毗卢藏(1115-1150),思溪圆觉藏(1132—),金藏(1148-1173),思溪资福藏(1175前后),碛砂藏(约1231-1322)——在三百五十年内,宋及辽金刊印过八次大藏经。现为说明便利,分作五项来说:(本篇考据所依,详见黄幼希汉文大藏经略说及叶恭绰历代大藏考略所注,兹不具录。)

  第一蜀版开宝藏,宋太祖开国后,勅高品张从信到成都开雕,故又称蜀本。这刻成了十三万版的中国第一部大藏经,虽已久佚,但是他的影响最宏深。从来汉文大藏经中称为精审的,当推高丽藏再雕本,再雕依初雕本,初雕就是依开宝藏为根据的。金藏中亦杂有开宝藏版。

  第二辽金版,分契丹藏与金藏。契丹藏今虽全佚,但丽藏曾据丹本校勘过。金藏久佚,亦幸以近年影印碛砂藏本的因缘,在山西赵城县发现。

  第三福州版,分崇宁万寿藏与毗卢藏,前者亦称福州东禅寺本,后者亦称福州开元寺本。日本宫内省存有两本混合的全藏。

  第四湖州版,分思溪圆觉藏与思溪资福藏。日本第一部大藏经天海本,就是依据思溪本的。资福藏现在我国尚存四千余卷,亦自日本请回。

  第五碛砂藏,近年在陕西省开元卧龙两寺,发现十分之八。上海影印宋碛砂版藏经会印行,以思溪普宁等本补缺;依原本一函为一册,加总目二册,共五百九十三册。

  如上宋藏已说,更为表解如后:

         ┌ 宋太祖勅刊,开宝四年(971)在成都开雕,至 ┐
       ┌ 年代│                      │480函,5048卷,1076部。
       │   └ 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完成。       │每半叶5行,每行15或14字,
┌ 开宝藏 │                         │每版25行。编号始用千字文。
│(蜀版)│   ┌ 太宗淳化元年(990)高丽国王成宗遣使求藏│卷子本。
│    └ 备考│                      │
│      └ 经,诏给之,为高丽刻藏所本。△存零本残叶。┘

│             ┌ 契丹兴宗时(1031-1045)勅在南 ┐
│         ┌ 年代 │ 京即今之北平雕造,至道宗清宁年 │
│    ┌ 契丹藏 │   └ 间完成(1055-1064)。   │579函。梵夹本。纸薄字密,
│    │(丹本)│   ┌ 清宁九年(1063当高丽文宗17年) │为古来大藏经版式最小者。
│    │    └ 备考 │ 送大藏经于高丽,丽藏再雕本多据 │
├ 辽金版-│      └ 此再校他藏。△全佚。      ┘

│    │      ┌ 约自金太宗皇统八年(1148)山西   ┐
│    │    ┌ 年代 │ 解州天宁寺开雕大藏经版会募刻,   │
│    └ 金 藏 │   └ 至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完成。   │682函,约6900余卷。
│   (赵城 │   ┌ 久佚,近于山西赵城县广胜寺发现4950 │版子不一。卷子本。
│      藏本) └ 备考 │ 卷。上海影印宋碛砂版大藏经付予集金 │
│             └ 藏中宋版所无之本,为宋藏遗珍。   ┘
│             ┌ 宋神宗元丰年(1080),福州东禅寺      ┐564函,增刻31
│    ┌ 崇 宁 ┌ 年代│ 冲真等募刻,至徽宗崇宁三年(1104)   │函,共595函,
│    │ 万寿藏 │   └ 完成。                   │6434卷。每半
│    │(福州东 │   ┌ 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慧明修补,孝宗 │页6行,每行17
宋藏├ 福州版-│ 禅寺本)└ 备考│ 乾道八年(1172)及淳熙三年(1176)均有增刻。│字,每版30
│    │      └ 此后各藏版式及编次多同此。△今存零本    ┘行。梵夹本。

│    │      ┌ 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开元寺本悟等 ┐
│    │   ┌ 年代│ 募刻,至高宗绍兴二十年(1150)完成,│
│    └ 毗卢藏 │   └ 孝宗乾道八年(1172)追刻禅宗部。│564函,又追刻三函,共
│   (福州开 │   ┌ 东禅寺开元寺二本,往往混合为一藏。 │567函,6117卷。版式同
│      元寺本)└ 备考│ △日本宫内省图书寮存有二本合成之│前。梵夹本。
│             └ 全藏。               ┘

│             ┌ 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湖州归安县┐
│          ┌ 年代│ 松亭乡乡思溪王永从,及大慈院净梵, │548函,5480卷,1421
│    ┌ 思 溪 │   └ 圆觉院怀琛等募刻。         │部。版式同前。
│    │ 圆觉藏 │                      │梵夹本。
├ 湖州版-│   └ 备考 ─日本东京增上寺存有全藏。      ┘
│(浙版)│         
│    │      ┌ 存本无时地姓氏可考,惟日本南禅寺┐
│    │   ┌ 年代│                   │
│    └ 思 溪-│   └ 藏华严合论题有淳熙二年(1175)   │599函,5740卷。版式
│      资福藏 │   ┌ 思溪前后两藏是否一物,待考。    │同前。梵夹本。
│          └ 备考│                   │
│             └ △北平松坡图书馆存有四千余卷。   ┘

│          ┌ 刊刻年月有题记可考者,自南宋更动宗绍定四年 ┐
│    ┌ 年 代 -│ (1231)迄元英宗至治二年止(1322)。一说在 │
│    │   └ 宝庆初年创刊,苏州碛砂延圣院大藏经局主办。 │591函,6362卷,1532
└ 碛砂藏 │                            │部。版式同前。
       │   ┌ 碛砂完成在元藏之后,故其后刊部分有依据元藏 │梵夹本。
       └ 备 考- │ 处。此藏近于陕西开元卧龙两寺发现,存十分之 │
             └ 八,影印五百部。            ┘


  元室虽不长久,却也刊印了两种大藏经,即普宁藏与弘法藏;前者存于日本,后者已佚。

             ┌ 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浙江余杭南山 ┐
     ┌ 年 代-│ 普宁寺释道安如一等募刻,迄至元二十二 │558函,9610卷,1422部。又加
        │    └ 年(1286)完成。         │29函。版式每半叶6行,每版三
   ┌ 普宁藏-│                        │十行,每行17字。梵夹本。
 │    │                        │
   │    └ 备 考 ─ 日本东京增上寺及浅草寺藏有全藏。   ┘
元藏 │                           
   │         ┌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勅在北平(或浙西) ┐
   │    ┌ 年 代-│                      │
   │    │    └ 弘法寺开雕,迄至元三十一年(1294)完成。│7182卷,1654部。
   └ 弘法藏-│                           │每半叶5行,每行
        │    ┌ 一说本藏即据金之弘法藏增修,金之弘法藏   │约17字。梵夹本。
      └ 备 考-│                      │
           └ 即赵城藏。△全佚。             ┘

  明藏有四:在南京刻的称南藏,在北京刻的称北藏,在浙江武林刻的称武林藏,在径山等处刻过的称径山或嘉兴藏。径山藏,是会合南北藏本而以北本为主的;日本的黄檗藏就是径山藏的翻刻本,而卍字藏复渊源于黄檗藏,可见径山藏给与日本的影响了。明藏因年代较近,国内外还有完整的存本;惟武林藏本,却已全佚,其特点是始改梵夹为方册。(向所知名,但至今尚未发现原本者,惟契丹弘法武林三种藏。)更为表记如次:
             ┌ 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勅在南京开雕,至灵宗 ┐
      ┌ 年 代 │ 成化(1465-1487)及神宗万历(1573-1619)年 │636函,6331卷,
      │    └ 均有刻本。               │1610部。版式每半叶
   ┌ 南 藏 │                           │6行,每版30行。每行
   │    │                           │17字。梵夹本。
   │    └ 备 考 ─ 今济南图书馆存有全藏。         ┘
   │         
   │         ┌ 明太祖永乐八年(1410)勅在北京开雕,至   ┐
   │    ┌ 年 代 │ 英宗正统五年(1441)完成。神宗万历十二   │636函,6331卷,
   │    │    └ 年(1584)又有续刻。            │1615部。每半叶5行,
   ├ 北 藏 │                           │每行17字。每版25行。
   │    │    ┌ 今南通狼山广教寺,镇江超岸广教定慧等寺,│续刻41函,410卷。
明藏 │    └ 备 考 │                      │梵夹本。
   │         └ 均存有全藏。                ┘
   │
   │    ┌ 约在明世宗嘉靖时(1522-1566)刻于浙江武林,即今
   ├ 武林藏 │
   │    └ 之杭县。续藏华严疏钞会本即据此本,余无可考。
   │
   │         ┌ 明神宗万历七年(1579)密藏幻余发愿,迄十七年 ┐
   │    ┌ 年 代 │ (1589)始刊于五台,继在径山寂照庵及兴圣万寿 │678函,6956卷,
   │    │    │ 寺,并散在嘉兴金坛吴江各地刊板,至清康熙十六 │1654部,210套。
   │    │    └ 年(1677)正藏完成            │续刊90套,又续
   └ 径山藏 │                            │43套。每半叶10行,
    (嘉兴藏│    ┌ 函号虽依北藏,系以北藏为主,参校南藏,时有取 │每行20字。方册本。
    本万历 └ 备 考 │ 舍,又补入南藏有而北藏未收之本,与北藏不同。 │
    方册本)   │ 北平嘉兴寺洞庭西山显庆寺等均有存,但正续往往 │
             └ 不齐。                  ┘

  清代龙藏是世宗勅修,实为北藏的重订本。宣统元年在上海排印的频伽藏,虽依弘教本,而删去校勘记;其凡例中说,校勘汇为专集,而并未续出。百衲藏是各刻经处印行流通本的汇集,版式不一。

            ┌ 清世宗雍正十三年(1735)勅刊于北京,至高宗┐
      ┌ 年 代│                        │718函,7168卷,
      │    └ 乾隆三年(1738)完成。            │1660部。每半叶5行,
   ┌ 龙 藏 │                            │每行17字,每版25
   │    │    ┌ 御制序谓北藏版本讹舛,因重校刊,盖以北藏为│行。梵夹本。
   │    └ 备 考│                        │
   │         └ 底本而重修者。各地所存尚多。         ┘
   │
   │         ┌ 清宣统元年(1909)上海频伽精舍始用活字排印, ┐
   │    ┌ 年 代│                        │40函,414册,
   │    │    └ 至民国二年(1914)完成。         │1926部,8416卷。
清藏 ├ 频加藏 │                            │每半叶20行,每行
   │    │    ┌ 据凡例,依弘教本,参以径山藏龙藏及单行刻本, │45字。方册本。
   │    └ 备 考│                        │
   │         └ 校勘记未出。               ┘
   │
   │    ┌ 清同治五年(1866)杨仁山于金陵发起刻经,会同各寺分刻全藏。因集合北平、天津、
   └ 百衲藏 │ 金陵、扬州、毗陵、苏州、杭州诸刻经处之刻本而成,故称百衲本。据民国二十五年
      │ 北平刻经处发起百衲藏本豫约,并募集补刻方册大藏缘起,较龙藏仅缺经部十八种,
      └ 论部二十九种,版式虽多从径山本,大小不一,至今未齐。

  高丽国成宗年间,向宋廷求开宝藏,由韩彦恭奉归,于显宗二年始刻,就是高丽大藏初雕本。文宗第四子出家,法号义天,宣宗三年自宋归国,先后广求佛典于宋辽日本,一总付刊,通称为高丽续藏本。文宗年间得契丹藏,重勘旧本,高宗二十三年刻为再雕本。这一部分再雕丽藏,在古来各藏中推为精本,幸赖有此,和高丽僧守其的校正别录,得以保全古本的真相,窥见异同之一斑。高丽刻藏很早,初雕比宋之开宝藏仅迟三十年;据再雕校记,校本有国藏宋藏丹藏,国本又有国前国后之别,则以前刻藏或不止一次了:

             ┌ 高丽显宗二年(1011当宋真宗时)勅崔士成开雕, ┐
      ┌ 年 代│ 经德宗靖宗至文宗末年(1082)完成,为高丽官以 │
      │    └ 雕大藏经之初雕本。            │570函,5924卷。
   ┌高丽大藏│                            │每行15字。卷子本。
   │ 初雕本 │                            │
   │    └ 备 考─ 在蜀本外,加入贞元录所收各本。△今仅存残本。 ┘
   │         
   │         ┌ 宣宗三年(1086当宋哲宗时),僧义天自宋归,献 ┐
   │    ┌ 年 代│ 佛典一千余卷;又奏求经于辽宋日本,达四千卷, │
   │    │    └ 在兴王寺上梓,称高丽续藏经。         │4000卷。每行20或
高丽藏├ 高丽续 │                            │21字。卷子本。
   │ 藏本 │    ┌ 今松广寺存有大涅槃疏卷十。又日本东大寺存有大 │
   │    └ 备 考│ 安十年(1094)及寿昌元年(1095)刊华严经随疏 │
   │         └ 演义钞残本。               ┘
   │
   │          ┌ 高宗二十三年(1236当宋理宗时)勅相国李奎报 ┐
   │   ┌ 年 代 │                      │
   │   │    └ 等开雕,至三十八年(1251)完成。      │639函,6589卷。
   └ 高丽大藏│                           │1521部。每行15字。
   再雕本 │    ┌ 以北宋蜀本高丽初雕本与契丹本互校,称精本。 │
         └ 备 考 │                      │
            └ △日本东京增上寺存有全藏。△版片尚存。   ┘

  日本印行藏经,始于天海藏。次有黄檗藏与卍字正续藏;黄檗藏系翻刻径山本,卍字藏再依丽本对勘,改从丽藏;卍字续藏多收我国久佚之本。又有弘教藏,依丽宋元明四藏校对,用五号字排印,故称缩刷藏;昭和时重加订正,是为昭和再订缩刷藏。又有大正藏,于丽宋元明外,更参校宫本及圣语藏和其他古本;宫本即崇宁毗卢两藏,亦即福州东禅寺本与开元寺本合成的全藏。圣语藏是古代写本和版本的集合体;其中天平写本很多,天平是日本圣武天皇年号(729-748),约当唐玄宗开元天宝时代,与我国的敦煌写经同为极可珍贵的古本。

             ┌ 日本明正天皇宽永十四年(1637当明崇祯十年), ┐
      ┌ 年 代│ 在东睿山宽永寺以活字版开印,至光明天皇庆安│665函,6323卷。
      │    └ 元年(1648)完成。            │每半叶6行,每行
   ┌ 天海藏 │                            │17字。梵夹本。
   │(宽永 │                            │
   │ 寺本) └ 备 考─ 大体仿湖州版。亦称倭藏。         ┘
   │                              
   │         ┌ 日本灵元天皇宽文九年(1669当清康熙八年),┐
   │    ┌ 年 代│ 铁眼道光禅师在宇治黄蘖山万福寺创刊,至天和│
   │    │    └ 元年(1681)完成。            │276函,2105册。
   ├ 黄蘖藏 │                            │方册本。
   │(铁眼 │    ┌ 即径山藏之翻刻本,版式亦同。加入日本铁眼及│
   │本) └ 备 考│                     │
   │         └ 宝洲语录。                  ┘
   │
   │         ┌ 日本明治十三年(1880当清光绪六年),岛田根┐
   │    ┌ 年 代│ 蕃等在东京弘教书院,用五号字排印,至明治十│
   │    │    └ 九年(1886)完成。            │40函,8534卷,
   ├ 弘教藏 │                            │419册,1916部。
   │(缩刷 │    ┌ 以丽藏为本文,与宋元明三藏对校,互补遗缺,│每半叶20行,每行
   │ 藏本) └ 备 考│ 标其异同,並加句读。又增日本撰述各宗典藉。│45字。方册本。
   │         │ 以精审称。然亦间有手民之误,遂有后之昭和再│
   │         └ 订本。                  ┘
   │         ┌ 日本明治三十五年(1902),京都藏经书院,以┐
   │    ┌ 年 代│ 僧忍澂校订之黄蘖本,用四号活字印行,至明治│
   │    │    └ 三十八年完成。                │每半叶分上下栏,
日本藏├ 卍字藏 │                            │每栏20行,每行
   │    │    ┌ 忍澂以黄蘖本全依径山本,文义逊于丽本,乃集│22字。方册本。
   │    └ 备 考│ 名德,以黄蘖本与建仁寺所藏瓦本对校,改从丽│
   │         │ 本,互异处以圈为记。丽本题记音释皆保存。惜│
   │         └ 编次仍依黄蘖本,致丽本特有典藉多移入续藏。┘
   │
   │         ┌ 日本明治三十八年(1905),由日本藏经院印行, ┐150套,750册,
   │    ┌ 年 代│                     │1756部,7144卷。
   │    │    └ 至大正元年(1912)完成。         │版式每半叶分上
   ├卍字续藏│                            │下栏,每栏18行,
   │    │    ┌ 搜罗卍字藏中未收者,多我国久佚本,嘉兴续藏│各栏上方留校记地
   │    └ 备 考│ 及又续藏亦有编入。△民国十二年,上海涵芬楼│位,每行约17字。
   │         └ 有影印续藏经本,略为缩小。          ┘方册本。
   │
   │         ┌ 日本大正十一年(1922),高楠顺次郎博士等发┐
   │    ┌ 年 代│                     │85函,3053部,
   │    │    └ 起,十三年创刊,至昭和七年(1932)完成。   │11970卷,80634页。
   ├大正修新│                            │每页分上中下栏,
   │ 大藏经 │    ┌ 所收异本异本最富,丽宋元明四藏之外,並对校│每栏29行,每行约
   │    └ 备 考│ 圣语藏本宫本敦煌写本古佚本以及各种流通本。│17字。方册本。
   │         └ △后三十函为续编,多收日本著述。       ┘
   │
   │         ┌ 日本照和十年(1935)缩刷大藏经刊行会铃木灵┐
   │    ┌ 年 代│                     │
   │    │    └ 真等创刊,题曰昭和再订大日本大藏经。   │版式与弘教藏同。
   ├昭和再订│                            │方册本。
   │ 缩刷藏 │    ┌ 影印弘教本,加以订正;故凡依弘教藏校勘者,│
   │    └ 备 考│                     │
   │         └ 宜参校此本改正之。            ┘
   │
   │    ┌ 日本正仓院藏有天平写本,隋写本,宋版,日本宽治版等,
   ├ 圣语藏 │ (宽治为崛治天皇年号,1087至1093)。合称为圣语藏。
   │    └ 有一经存多种写本,故大正藏校记以圣乙圣丙列举之。   
   │
   │    ┌ 日本宫内省图书寮藏本,见大正藏校记。据昭和法宝目录,
   └ 宫 本 │                           
      └ 系以北宋时东禅寺本与开元寺本合成全藏。

  我国历代所刻的大藏,只有龙藏版片尚存,余都毁失;至于大藏的印本,除明之南北藏嘉兴藏与清之龙藏外,也都不全,即此仅存的印本也很少见了;而民国三十多年来,还没有一部新修的大藏经,冷落至此,何以对先人?自龙藏刊布后,百衲藏不过是各处流通本的大杂会,频伽藏只是依弘教藏而删去校勘记的,此外仅做了点影印现成的工作,如影印卍字续藏和碛砂藏。但各处佛教逸典与经疏遗著时有发现,敦煌写本和赵城金藏也先后出现,我们还能够等待下去么?对于近年在上海已经成立而颇有成绩的民国增修大藏经会,还能够袖手旁观么?一般错觉,以为世变日亟,无暇及此,如能对历代国势和佛教的关系稍一留意,应可释然。我国国运,唐为最强,而有唐一代,译业昌隆,前后无比,是中华佛教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华民族的鼎盛时代。自唐以来,历代国势的盛衰竟与佛教的盛衰成了正比例:如唐武宗破佛,不久唐朝即灭;周世宗再毁法,五代之局遂终;宋太祖极尊法宝,国家元气渐复;明代诸帝多知维护佛法,国势亦尚可观;元代清初,推崇佛教,国威颇盛,至于国外情形,也相仿佛:印度在阿育王时代,国势最隆盛,佛法也最发达;降至近世,佛教衰微到极,印度也完了。日本素重佛教,当国运鼎盛之时,正大法兴隆之日;自是蒙受法化之益。高丽先后受契丹与蒙古两次侵略,藉显宗高宗先后发愿刻大藏经初雕本与再雕本而得保全,这是历史上刻经保国最显明的事例。总之,佛教盛,则天下治;佛教衰,则天下乱;我国自唐宋以来,无不皆然;推之国外,亦莫不然。旷观古今中外,应知合力推行修藏,为今日急不容缓之举;惟此法宝,足以启良善之心,成利济之业,种多福之因,获大有之果,因缘会遇,岂可交臂失之?

(全文完)

xinghuit 发表于 2009-9-29 16:01:56

【作 者】李富华,何梅著
【形态项】 750 ; 20cm
【出版项】 宗教文化出版社 , 2003
【ISBN号】 7-80123-541-X / B941
【原书定价】 48.80
【主题词】大藏经(学科: 研究)大藏经
【参考文献格式】李富华,何梅著. 汉文佛教大藏经研究.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3.
试读: 版权页前言页目录页
试读页 我需要全文 借阅: 本馆电子全文
图书馆文献传递

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本书对汉文佛教大藏经的概念及研究范围进行了诠释,论述了汉文佛教大藏经形成的历史及其历史文化价值,对自北宋版《开宝藏》至今天的《中华藏》等近30种汉文佛教大藏经版本进行考察,论述了它们的雕刊始末、收录内容及特点与优劣

quesaisje 发表于 2009-9-29 19:32:49

呵呵,楼主哪儿找的这么一篇古老的文章?用列表的形式梳理,还是比较清楚,但从现在知道的而言,很多说法都有问题,比如一开头把修藏和刻本大藏经划等号,忽略了之前写本大藏经的存在,就不合适;又如武林藏的“方册”到底是怎么回事还很难说(如确是经折装,则原来的想象都有落空之虞),而更早有一种辽藏已经采用过方册(蝴蝶装)形式。

xinghuit兄介绍的这本书是近年来的重要成果,台大周伯戡有篇书评“李富華、何梅,《漢文佛教大藏經研究》”,附在下面供参考。另外前一阵在北京见过十几块号称永乐北藏的经板,损坏严重,也没有能细看。刚才查李、何二氏的这本书,似乎也没有谈到经板的去向,类似这样的小东西想必还有很多可以作为该书补充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历代汉文大藏经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