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研究生“土著”“非土著”关系挺微妙
“土著”有时不经意的一句话,就会让“非土著”气短一截“我读的不是研究生,是寂寞。”
南开大学“非土著”(校园流行语,指外校考入的研究生)陈晓辉把MSN签名档改成这句网络流行语的时候,他正在宿舍里百无聊赖地浏览着八卦新闻。
刚到新的学校,性格内向的陈晓辉还没有什么朋友,过着教室、实验室、宿舍三点一线的简单生活。而同宿舍计算机系的“土著”(校园流行语,指本校考上来的研究生)同学们正成天“宅”在宿舍里往学校BBS上灌水。
“今天TRI版真乱!”“后天PF版聚你去不去?”“又被四区区务封了,我要到CP投诉!”“你今天穿梭了没?”
每天从实验室回来,陈晓辉没进门就听见他们这些此起彼伏的“专业用语”。
“我一点都不了解这个学校的BBS。看他们很开心地说着那些我一点也不明白的词,我却一句话都插不进。”有一天,陈晓辉晚上没回宿舍,室友竟然没发现。“我们仿佛是两个世界的人,难道‘土著’和‘非土著’就真的混不到一块儿吗?”
“土著”的优越感,让“非土著”气短一截
入学几周后,从河南某高校考入武汉大学的研究生李冰很庆幸自己并没有遭遇“非土著”的不公正待遇,反而和周围同学都相处得很好。但这种美好的感觉,在一次申请勤工助学岗位时,被击碎了。
看到学校的招募通知,想想自己在本科时就做过不少学生工作,还可以在工作中认识更多的同学,她毫不犹豫地递交了申请。笔试通过后,她和另外两名女生一同闯进了面试。另外两名女生向考官侃侃而谈自己对这份工作的兴趣和热情,而李冰则详细介绍了自己在文字方面的优势,以及本科时从事过相关的工作。
“你本科也是这里的吗?”就在面试老师整理表格的间隙,身边一名女生突然轻声地问了她一句。“不是,是一所一般的学校。”“哦,我本科就是在这里读的,我跟咱们院里的老师可熟了。”
这名“土著”看似无心的问话,让李冰倒吸了一口气。面试的老师并没有做出什么评价,不过她却觉得自己先前的心理优势丧失了一大半。
面试结束后,李冰忐忑地回到宿舍。“虽然宿舍同学安慰我说,英雄不问出处,实力最重要。没想到‘非土著’在遇见‘土著’的时候,还是气短一截。”
不光是面临竞争或利益冲突时,“土著”会表现出优越感,从心理上压倒对方,就是在平常生活中,名校“土著”也会在不经意中散发出“贵族”气息。
张婷是个爱笑的女孩,特别爱交朋友。从重庆工商大学考研考到自己心仪的上海交通大学后,她总爱约上新认识的“土著”同学在课余一同逛街,“她们熟悉这里的环境,知道哪些东西又好又便宜,还会用方言帮我砍价呢,感觉真好。”
可是日子一长,这样的好感不复存在。
有一次张婷和“土著”同学一块在学校附近逛街,“土著”突然遇见一名本科时的同学,两个人寒暄起来。
“听说那个隔壁班的娜娜出国了。”“真幸福啊,就我还留在这儿。”
“不过有些二本、三本学生挤破了头都进不来呢!”
张婷微微涨红了脸,别过脸去,假装没听到。
等和同学告别走出店铺后,“土著”同学拉着张婷的手说:“不好意思哦,好久没见的同学聊得久了点。在这里读这么多年书就是不好,动不动就遇上老同学,还是你这样好,你们学校应该没有其他人能考得上我们这里了吧,你多自由啊!”
这番话让张婷感觉很不舒服,她很想告诉“土著”,其实她的本科学校没那么不好,但是一看到“土著”走在街上满脸的优越感,话到嘴边又咽下了。
“非土著”努力融入,却总感觉这里不属于自己
“我真是没想到,‘土著’们的游戏,我玩儿不起。”前不久,“非土著”刘军很无奈地离开了校研究生会。
刘军从东北财经大学考到北京某著名高校。本科时刘军是东北财大的校学生会主席,论工作能力、待人接物,刘军自认为不算多“老到”,但绝对是“同龄人当中的佼佼者”。考入新的学校,报到时正赶上学校社团大张旗鼓地纳新,人头攒动,刘军很想在新的环境里大显身手一番。凭着担任过学生会主席的资历和自信,他顺利地进入了校研究生会。
刘军的能力在研究生会得到了展示的机会:张罗各类竞赛,组织内部采风交流,他不仅点子多,执行力也强,很快得到了研究生会同学们的肯定。研究生会主席还在私底下鼓励他,年底的主席团就要换届了,让他“好好表现”。
主席团换届竞选的日子很快就到了,刘军精心准备了西服,把提前两个星期写好的竞选词背得烂熟。就在开场前的几分钟,他也不敢懈怠,在走廊里默念着。
碰巧的是,他无意间听见走廊拐角处几个“土著”的对话:
“哥们儿,咱大三那会儿我可是帮你搞定了一篇论文,这回我竞选的是主席,你不会不仗义吧!”
“嗨,见外了不是,你当上了主席,可别忘了拉我一把!”
“没问题,都是兄弟,有事说话!”
刘军悄悄一探身,原来是自己的“土著”竞争对手正在拉票。他大吃一惊,赶紧四处寻找其他竞争对手,才发现,几乎都是三三两两地勾肩搭背谈笑风生。而且他刚刚注意到,竞选主席的3人中,只有他是“非土著”!
刘军的担心和疑虑最后还是“不幸应验”:新任研究生会主席不是他,以他的票数,连主席团都没有进。
“我很努力地工作、和别人处好关系,可是怎么还是进入不了这个圈子?”刘军说,虽然现在的学校是他以前梦寐以求的殿堂,很多活动也会参加,但是始终不觉得自己是这里的主人,“总感觉这里不属于我!”
大部分时候,自己的心态决定了别人的态度
“非土著”与“土著”现象在高校由来已久,现如今也越来越被社会所关注。北京大学心理中心就专门为此编写了《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一书,特别提及了“非土著”研究生心理调整问题,还为他们支了7招:比如主动与导师交流,明确培养目标和计划;主动与实验室同学交流学习经验;主动与北大本校的保研生交往,尽快了解并融入北大的校园文化生活等。
“我们就是融不进这个群体,我们就是敏感!”北京大学的“非土著”李方同觉得,自己的本科不是系出名门,在那些“根正苗红”的研究生同学身边,总觉得矮了一截。
李方同说:“这几年各种版本的‘高校排行榜’层出不穷,学校的‘三六九等’都一目了然,同学报考学校都是言必称211、985高校。你说我们能不自卑吗?不管是不是英雄,先论出处就矮了别人一截。我很努力地看文献、写论文,很努力和导师、同学搞好关系,可是总觉得他们对我的态度,和对那些‘土著’同学不一样,导师好像更重用他们,同学也更喜欢和他们在一起。”
“我们本科时候就认识现在的导师了,导师更了解我的做事态度和能力,在面对一群新生的时候,导师当然会把任务先交给我了,这是人之常情嘛!”中山大学“土著”韩晨是导师身边的红人,但是他认为这和自己是不是“土著”并没有必然的关系,“在经过一段时间,导师了解他的几个学生性格特点以后,就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分配任务和课题,我有个师妹也是‘非土著’,做事很细致认真,导师现在也特别器重她。我觉得研究生阶段主要看能力、学术水平。本科出身哪里?我们真不会太在意。外校考来的同学别太敏感了,至少大多数人都是友善平等的。”
“大部分时候是自己的心态决定了别人的态度。有些人自卑的心理很容易让自己陷入‘非土著’的观念里,对大家一些平常的话语也显得过分敏感了。”清华大学研究生孙杰是名“非土著”,入校不久后,他不但很好地融入了新的生活环境,而且在研究生会中担任着重要职务,与研究生院的老师、同学关系处得挺好。
孙杰表示,“非土著”刚入学时可能多少都会有一点心理落差,但是这只是一个很短的过程,而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心态。学校的集体并没有这么复杂,“‘土著’同学大都很热心。与其把自己放入一个小圈子里,不如打开心胸进入新环境做新的自我。” 大学就是一个人从学生走上社会的一个通道。
文中所说,其实也算是“关系”的一个表现形式。
而走向社会,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关系”都在无时无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国外的,卡耐基名言,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归结于他的专业知识,还有85%归于他表达思想、
领导他人及唤起他人热情的能力。
在国内,也是这样。
之所以产生土著,非土著这样的分别,主要还是非土著自己,首先要承认这个现状,调整自己的心态;
也就是说,我自己在某方面强,我才能从一个“差”的本科学校,来到一个“好”的硕士学校,这本身
没有什么好自备的。
另外就是,想方设法融入到土著中去,这也是体现自己能力的一个机会;也是对自己为人处世的一个挑战。
值得庆幸的是,这些问题发生在学校,大家还没有多少粒以上的瓜葛;如果类似问题到了职场才发现,
才有感觉,那么,当事人受到的打击会更大。 最近看职场小说有几部,觉得说得不错:
有个人才追随他的老上司到新的一个公司,结果被这个部门的其他人弄得满头包,向老上级诉苦,他的老上级说的有意思:
生物界你看一头大牛想加入一队正在迁徙中间的大牛队,刚刚开始这个团队每头牛都要狠命顶这个新加入的伙伴,时间久了大家熟悉了就不顶了,就是因为这个新牛的到来给其他的牛以不安全和分割资源的(抢食)的顾虑,所以万事开头难
顶过去了就好了,所以土著不土著的只是一种说法,其实自己有底子还怕这种土话吗??? 一个学生,如果考虑这些算不上事的事,就少了大气。。。。更少了出息。。。 同意楼上的看法。在学校多花时间在学习上,什么土著非土著,难道老师还会有这种歧视?
读研期间关键是要把科研搞上去,多找提升自己的办法。相信这句话:有实力,就会有魅力。 都是研究生,我想大家本质上面都是一样的了,环境一样,导师一样,设备一样,连考核题目都一样了
这时候对大家考核不是什么土著话语了,我想大家都是极其聪明的人才,这点江湖“黑话”能成为核心优势???????
魅力在于自己一言一行的建立起来的软实力,几句土著话能起到缓解双方戒备心态,建立一种同盟关系的作用,不妨自己也参加到构造这种话语的活动中间去,积极主动的把自己融合进去
想想自己考试都考过超过了这个学校的n个同学了,还在乎一点暂时听不懂的土著话吗? 个人心态问题。当然,地域和家庭背景歧视的现象也有,但一般这类人都是“物以类聚”的,所以也不会明显表露出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