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之惑 发表于 2009-8-16 13:03:51

反思——“神医”滋生的土壤[转贴]

摘要: 近年来中国大陆土生土长的“神医”还没有哪位有从宝岛舶来的林光常那么风光。这位被称为“排毒教主”、“地瓜王子”的另类养生“博士”,在2006年8 月到2007年8月短短一年间,成为大陆媒体的宠儿,吸引了无数追随者,在电视上讲一通“抗癌食品第一名是红薯”,就能让当地红薯价格顿时飞涨三倍;说一句 “可乐是刷马桶的”、“牛奶是牛喝的,不是人喝的”,就能让当地的可口可乐大减价,牛奶销量下降了20~30%。他的著作《无毒一身轻》也盘踞畅销书的榜首。

近年来中国大陆土生土长的“神医”还没有哪位有从宝岛舶来的林光常那么风光。这位被称为“排毒教主”、“地瓜王子”的另类养生“博士”,在2006年8月到2007年8月短短一年间,成为大陆媒体的宠儿,吸引了无数追随者,在电视上讲一通“抗癌食品第一名是红薯”,就能让当地红薯价格顿时飞涨三倍;说一句“可乐是刷马桶的”、“牛奶是牛喝的,不是人喝的”,就能让当地的可口可乐大减价,牛奶销量下降了20~30%。他的著作《无毒一身轻》也盘踞畅销书的榜首。

正当“林博士”在大陆春风得意之时,却后院起火。2007年9月初,台湾检察机关起诉林光常犯有常业诈欺等罪,限制其“出境”,让他无法如期到大陆举行新书推介会。林光常的著作也在台湾被禁售。2008年8月,台湾法院判决林光常诈欺的罪名成立,判刑两年六个月。

当时与林光常在大陆争夺养生市场的还有杜撰自己为明朝太医之后的刘弘章。或许是限于形象和口才,“刘太医”并没有上电视推销自己,但“刘太医谈养生”丛书也名列畅销书排行榜的前茅,以至有人产生“‘刘太医’和‘林博士’,信谁?”的疑惑。“林博士”在台湾哄然倒下后不久,“刘太医”也在天津被逮捕,并以非法经营罪遭起诉。

比较这两个案件,有值得注意的不同之处。两人都采用了捏造专家身份、吹嘘自己的医学水平等欺诈手法误导患者购买产品,但“林博士”在台湾因此获罪,而“刘太医”在大陆却没有被追究其诈骗行为,否则属数额特别巨大的诈骗罪,应被判刑十年以上。冒充“博士”、“教授”、“院士”、“专家”、“太医后代”,让患者相信所推销的另类养生或医疗理论,骗取患者购买图书、保健品、药品,几乎是每个“神医”都采取的招数,那么这种诈骗行为是否应该被追究?显然应该,而且这种诈骗危害健康,更应该追究。但是尽管在大陆有众多“神医”在电视、电台和报刊上公然推销医疗保健骗局,日进斗金,却从未有人因此被追究涉嫌诈骗之罪。即使极个别的倒霉蛋惹上了官司,也是以其他罪名被起诉的,大多数人则安然无恙。在一个诚信丧失的社会,欺诈也许已被视为必要的营销手段,连司法机关也见怪不怪了。

林光常在台湾的沉沦,始于一名误信林光常、拒绝化疗的癌症患者在病逝前一天咯血致书报章,控诉林光常赚黑心钱。林光常一被抓,其在台湾的追随者即做鸟兽散。但“刘太医”在大陆被抓,却有一批仍然迷信他的追随者四处为其喊冤,向司法机关施加压力。上海交通大学一名教授的妻子得胃癌后听信“刘太医”的指导,不入院治疗,很快病故,该教授却执迷不悟,继续支持“刘太医”。

这些追随者未必与“刘太医”有利益关系,他们可能是真心地相信“刘太医”的医术。我们这个民族本来就缺乏科学、理性传统,具有科学素质的公民低到只占几个百分点,却有一帮文科教授还嫌科学过于强盛,以唱衰科学、反对科学为己任,有意混淆科学与伪科学、科学与迷信的界限。在这种环境下,再荒诞的医疗保健理论也不难占有庞大的市场,为企盼出现养生奇迹的民众提供着心理安慰。其追随者绝非仅限于文盲、半文盲,其中不乏高学历、高职称人士。

“刘太医”、“林博士”这样的“神医”既非空前,更不绝后。此前,有严新、张宏堡等“气功大师”也曾风靡一时,在大陆骗不动了就转战到海外华人商场。像“一代神医”胡万林那样因非法行医罪被判刑15年的,只是罕见的特例,而且至今也有人在为其鸣冤叫屈。今天,畅销的医学类畅销书、热播的医学讲座节目几乎毫无例外全是与现代医学唱反调的另类养生乃至迷信,其宣扬者都没有受过生物医学方面的训练,本来不具有提供健康指导的资质,却不妨碍他们拥有众多的支持者、追随者,说得越玄乎越荒唐就越有人相信,从《人体使用手册》、《求医不如求己》、《从头到脚说健康》、《不生病的智慧》,到几家电视台同时推出的王晨霞掌纹医学讲座,央视与“神医”李培刚的“面对面”,以及央视“感动中国”导演建博客、出书吹捧并有多位名人支持的道教“活神仙”,无不如此。

“神医”的盛行离不开媒体(包括出版社)的推波助澜。国内媒体往往模糊了广告与新闻报道的界限,把医学讲座、报道做成了“神医”的广告。它们未必都是付费广告,只不过“神医”善于吸引眼球,媒体为了追求收视率、销售量,甘愿免费为“神医”做广告,甚至反过来向他们支付报酬。2007年4月,我曾应邀在北京卫视《搜城记》节目与“林博士”进行辩论,但节目的主角是“林博士”,我只是到节目接近尾声时才上场和他切磋,大部分时间坐在台下看他的表演,经过剪辑播出后,更是成了重点介绍“林博士”的养生观,我的质疑则成了陪衬。我相信电视台并没有收取“林博士”的费用,只不过他们认为其观点和表演更有市场,为了迎合观众才有这番安排。更有一些编导、编辑和记者真诚地相信、崇拜“神医”,积极主动地为他们做宣传。

媒体本应该成为质疑、揭露保健骗局的主力,却有意无意地成为“神医”的帮凶、帮闲,反映出的是媒体社会责任的丧失,新闻道德和科学素养的缺乏。有公众的热衷,有媒体的热捧,有司法机关的纵容和保护——有这样的土壤,神州大地必然“神医”辈出,今天倒下一个,明天站起十个。

2009.7.21.

(《中国新闻周刊》2009027期)

转载地址: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09-7/2009723103911235.ht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篇文章是在手机杂志上看到的,随后去google一些相关资料~
感慨之余,我想到最近看的一本书中的内容:

身为医师,不能要求病人太多,因为病痛只会突显人胜的脆弱,使人变得不可理喻。总之,生命的不确定、现实充满变量的本质以及时间的急迫性,加上治疗的考验,都使医师保持宁静的心灵状态成为高度的挑战。
说起来还真是奇怪,你们将来所要面对的,正是这样一群难缠的同胞,奇想怪癖,妄念幻想,不一而足。但是,他们内心世界的这些小毛病,我们越是深人研究也就越会发现,原来他们的弱点我们自己也有,只是五十步与百步的差别而已。

——威廉·奥斯勒《生活之道》
现行脆弱的医疗卫生体制,民众医疗保健知识的淡薄,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是现在“神医”横行的主要原因~

SFDA发布的《化妆品名称标签标识禁用语》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去中药化”的内容
http://www.sda.gov.cn/WS01/CL0055/38996.html

《化妆品名称标签标识禁用语》征求意见稿第三条规定,禁止使用的医疗术语包括处方、药方、药物配方、药物制剂、药物、中药、中草药、中医世家、祖传秘方等。

我想,针对一些非专业书籍,去专业术语,去中药化同样必要~只是在中国,先松后紧往往阻力重重~且看这个 《化妆品名称标签标识禁用语》如何开展实施~

最后调侃一把:感叹人民群众的钱这么好赚,啥时混不下去,纠集一帮“名老中医”也捞上一笔~



lwzlyyy 发表于 2009-8-16 13:47:02

是方舟子的“大作”吧?《人体使用手册》、《求医不如求己》、《从头到脚说健康》是“与现代医学唱反调的另类养生乃至迷信”吗?“其宣扬者都没有受过生物医学方面的训练,本来不具有提供健康指导的资质”吗?据我所知,中里巴人是北京中医协会理事,曲黎敏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而方舟子又有什么“资质”?他不也写了本《科学成就健康》?

为什么要把中西医对立起来?

云之惑 发表于 2009-8-16 14:16:54

引用第1楼lwzlyyy于2009-08-16 13:47发表的 :
是方舟子的“大作”吧?《人体使用手册》、《求医不如求己》、《从头到脚说健康》是“与现代医学唱反调的另类养生乃至迷信”吗?“其宣扬者都没有受过生物医学方面的训练,本来不具有提供健康指导的资质”吗?据我所知,中里巴人是北京中医协会理事,曲黎敏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而方舟子又有什么“资质”?他不也写了本《科学成就健康》?

为什么要把中西医对立起来?

楼上不要激动,作者的人品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其实我也很BS他~),不过就本文而言,确实说到了一些值得我们反思的东西~

我不关心理事,教授这种头衔,大学里能揪出一大把来~

书籍的作者们有没有充足的临床经验(协会理事这种东西我不了解,不评价;医学院校的老师,在其附属医院任职的很多,但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这样的学校而言,副教授、硕导实在算不上是一个高级职称~),在现实中是不是一个优秀的医生,看过多少病人,一天的门诊量有多少,是什么科室的?写的书又有多少的科学观点,多少是用来惹人眼球的夸张比喻~

大家似乎信奉铅字远超过了潦草的遗嘱~

lwzlyyy 发表于 2009-8-16 15:13:16

《人体使用手册》有其自身实践的经验,《求医不如求己》中有不少病例,如果他们是实事求是地将自己的心得和体会介绍出来给大家参考,没有什么不对,不是也有许多人把自己跑步健身、跳舞强身、维生素养生等体会写成书与大家分享吗?《从头到脚说健康》更多是在宣传一种中医文化,另一本畅销书《人体X型平衡法》作者则经手过数万病例.................

当然,粗制滥造、不负责任的也有,如肖言生的东抄西拼,方舟子的《科学成就健康》也很有嫌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反思——“神医”滋生的土壤[转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