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馨斋读史 之 小民与大战(原创首发)
小民与大战尽管很早就有全民战争,民众的数量与军队的数量成正比,而军队的数量往往决定战争的胜败。但在历史记载中,很少强调一般民众对战争的结果有什么影响,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似乎只是一句空话。比如说,蒙古人西征,所向披靡,难道蒙古人得人心吗?八旗军入关,势如破竹,难得八旗军得人心吗?
不过,历史上也有这样几个例子,手无寸铁的民众甚至奴隶在战争中取到意象不到的作用。
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八月,刘裕率军伐秦,兵分四路,水陆并进。一路冀州太守王仲德率军从彭城(今江苏徐州)率水军前锋经泗水北进,开巨野泽入黄河。二路建武将军沈林子、彭城内史刘遵考率水军出石门,自汴水入黄河。三路龙骧将军王镇恶、冠军将军檀道济率步骑自淮、淝向许、洛(今许昌、洛阳)进军。四路新野太守朱超石、宁朔将军胡藩率步骑由襄阳直取阳城。四路之外,又派振武将军沈田子、建威将军傅弘之率一支偏师,由襄阳直趋武关,牵制关中的后秦军。刘裕自己则率领水军主力驻扎彭城,等水路打通后,溯河而上,会同诸军攻取关中。
各路大军进展顺利,很快就会师洛阳,洛阳守将姚洸走投无路,只有投降。晋军将俘虏的4000余后秦军全部释放,秦民感激,归服者很多。
次年二月,占领洛阳的晋军挥师西进,三月占领潼关。后秦守将姚绍退据定城(潼关西30里)。此后,晋军与秦军在潼关、定城之间展开拉锯战,相持达5个月之久。其间,姚绍派兵迂回到晋军后方,截断远道而来的晋军的粮道。而跟进的刘裕因受北魏牵制,无力援助。按照军事史的常识,此时晋军的处境非常危险,但让晋军转危为安的不是统帅的智谋,也不是秦军的失误,而是老百姓。因为当地的老百姓拥护北伐,厌恶后秦的暴政,纷纷给晋军送来“义租”,使潼关的晋军躲过一劫。此后晋军两次以少胜多,很顺利地占领长安,八月二十四日,姚泓被迫投降,后秦灭亡。
如果没有潼关老百姓的帮助,晋军一定凶多吉少。可是,晋军给了潼关老百姓什么呢?除了短暂的快乐,便是无尽的痛苦。晋军灭秦后不久,刘裕就急着率军回朝夺权。刘裕一走,他留下来辅佐儿子的将军们便互相残杀。结果北方的赫连勃勃乘机夺取了长安等地,关中的老百姓不得不再次忍受野蛮民族的残酷统治。
一百多年后,梁太清二年(548)八月,侯景在寿阳起兵反梁。尽管侯景手中兵马不多,仍很快攻克谯州(今安徽全椒)、历阳(今安徽和县),饮马长江。
侯景为什么要起兵反梁呢?侯景本是东魏权臣高欢的亲密战友,他擅长骑射,善于用兵,屡立战功。高欢对侯景很器重,封他做司徒、南道行台,领兵十万,总揽河南十三州军政。但高欢病重时对他的儿子高澄说:“侯景狡猾多计,反覆难知,我死后,必不为汝用。”侯景经营河南十四年,大权在握,不愿轻弃。当高欢临终前命他进京时,他知道不是好事,拒绝应命,还打定主意等高欢一死,就发动叛乱。武定五年(547)正月高欢病死,侯景马上发动叛乱。他首先联系高欢的劲敌——西魏权臣宇文泰,没想到宇文泰对侯景压根儿就不相信,采取“受降如临敌”的态度,分派大军接管侯景管辖之地,还打算没收他的兵权。侯景哪受得了这个,转头以河南十三州之地请降于梁武帝。当时,大臣们多半反对纳降,梁武帝则力排众议,说:“得景则塞北可清,机会难得!”决定接受侯景投降,要求是让他发动北伐。为了配合侯景北伐,梁武帝还派司州刺史羊鸦仁等率兵运粮接应,并命令贞阳侯萧渊明率兵五万进攻彭城(今江苏徐州),与侯景成犄角之势。东魏一方面让慕容绍宗对付侯景,侯景北伐失利后,退入涡阳,两军相持于涡北;一方面率军援救彭城,很轻松就打败梁军,抓住萧渊明。侯景的军队缺少粮食,士兵又都是北方人,不愿意南下,军心涣散,不断有人投降东魏军队。侯景无奈,只有率领亲军渡过淮河,逃到寿春,身边只有八百人。此时梁武帝见侯景丧师失地,没有利用价值,便在太清二年二月与东魏讲和,打算用侯景换回萧渊明。侯景一再反对议和,但无人理睬,便孤注一掷,举兵反梁。
梁武帝得到侯景造反的消息,让宁远将军王质率兵3000,巡江防备。都官尚书羊侃建议派2000人在采石矶驻防,同时让邵陵王萧纶袭击寿阳,使侯景进退不得,乌合之众自然瓦解。但梁武帝不听,他认为侯景只有数百人,成不了什么大事。
侯景则与不满梁武帝的临贺王萧正德秘密约定,如果萧正德帮助侯景攻下建康,侯景就立萧正德为帝。十月二十二日,王质的水军与云骑将军陈昕的水军换防,萧正德将这一消息告诉侯景,并调遣大船数十艘,送侯景在两军换防的空隙里偷渡过江。此时侯景的军队仍只有一千余人,马数百匹。渡江之后,侯景率军攻下姑孰(今安徽当涂),建康震动。
梁武帝急忙调兵遣将,守卫京城,但他不知道萧正德与侯景勾结,派萧正德守宣阳门(建康南门之一),庾信守朱崔门(建康正南门)。庾信本来奉命拆掉朱雀航(朱崔门外的浮桥),萧正德劝庾信不要拆桥,免得惊扰百姓。结果侯景的骑兵冲了过来,骑士个个带着狰狞的铁面,梁军哪里见过这阵仗,连桥都来不及拆就逃走了,其他各处的守军也都望风而逃。侯景渡江不到三天就占领了建康外城,包围了台城(宫城)。
台城初围之时,城内有百姓10余万,士兵2万余,全城军民齐心协力,固守台城。侯景与萧正德合兵一处,四面围攻。负责防务的羊侃很有经验,多次击败敌军的进攻。如侯景赶造数百个木驴攻城,羊侃用抛石机还击,将木驴都打碎了。侯景见仰攻无效,伤亡过大,就停止进攻,在台城外面筑起长围,隔绝台城与外面的联系。十一月初一,侯景如约立萧正德为帝,改年号为正平,侯景自封为相国、天柱将军。傀儡皇帝萧正德为了笼络侯景,把女儿嫁给他。
侯景继续攻城,攻下东府城后,强迫城中文武百官两千多人裸身出城,然后集体屠杀。开始,侯景以为攻下京城就改朝换代,所以号令严明,不犯百姓。没想到直到现在台城久攻不下,人心动摇,城外的援军又逐渐集结。他担心军心涣散,干脆纵兵烧杀抢掠,建康城内哭声一片。
为了瓦解城内军心,增强自己兵力,侯景设计引诱城内的奴隶出城,许诺凡投降者免为平民。梁朝大将朱异的家奴投降,侯景封他做仪同三司,并将朱异的家财都给他,还让他穿上锦袍,骑着高头大马在台城下召唤。这一招果然有效,台城内的奴隶纷纷出城投降,达数千人之多。侯景让他们加入自己的军队,好吃好喝。于是,侯景的军队不仅没有因攻城受挫而减少,反而增加到10万余人。尽管城外援军多达30余万,但侯景总能够抓住援军“军合力不齐”的特点,各个击破。
十二月,羊侃病逝。侯景继续猛攻台城,一面纵火焚城,一面引水淹城。因援军屡败,无法给台城实际的支援,到次年三月十二日,坚守130多天的台城终于被侯景攻破,这时,城中活着的只有两、三千人。死于战火的其实并不多,大多数死于瘟疫和饥饿。因为侯景在围困台城时,自己也被援军包围,军队虽多,粮食不足,一斛米的价格涨到了数十万钱,据说被吃掉的人占到了五、六成。台城陷落,援军撤退,历史进入短暂的侯景时代。
攻下台城后不久,侯景将萧正德从皇帝的宝座上赶下来,名义上仍尊萧衍为帝。饿死萧衍之后,侯景派人迎接皇太子萧纲即皇帝位,封自己为“宇宙大将军”,除了宇宙大皇帝,可能没有一个名号能盖过侯景的这个头衔了。为了感谢曾助他一臂之力的奴隶们,侯景矫诏赦免北人为奴婢者,希望能得到他们的拥护。
可以想象,这些在侯景时代曾获得自由的奴隶们,在侯景败死后会受到怎样疯狂的报复。但历史不会关注这些,只会连篇累牍地书写战胜者的光荣。
刘裕和侯景的军队都曾面临险境,如果没有潼关百姓、台城奴隶的帮助,他们不可能赢得暂时的胜利。小人物改变历史,最好的例子也许是项羽战败逃跑时在阴陵(春秋楚邑,今安徽定远西北)遇到的那个田父,当时项羽迷路,问田父该往哪儿走?田父骗项羽说:“向左!”结果项羽被困于沼泽地中,被汉军追上。这个田父为什么要骗项羽呢?历史上没有记载。但从潼关的百姓、台城的奴隶看去,田父绝不是没有理由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