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123 发表于 2009-8-1 23:51:07

影视人类学随笔之一

[原创首发]


《爱恋排湾笛》观后
               
   “我个人极想将排湾笛与排湾族文化情感的表现透过几位代表性的吹奏者,以纪录片形式呈现。”
“「爱恋排湾笛」这部纪录片由四个段落构成,每个段落呈现一种排湾族鼻笛、口笛吹奏系统,并以一位最具代表性的吹奏者为该段落的描述中心。这四种系统为:双管鼻笛系统、双管口笛系统、单管五孔口笛系统、单管七孔口笛系统。我所选取的最具代表性的吹奏者虽住在不同的村落,但对于鼻笛、口笛都有极为深刻的情感,他们的身世、个性、生命情调和情感表达都和笛子的吹奏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影片的每个段落将各个代表人物置于排湾文化所呈现的美感与情感经验中,企图将排湾族特别强调的哀思情感与美感透过笛子吹奏者的诠释、生活中的对谈、部落中的仪式、古老传说的吟唱、美丽衣饰的展示等表现出来。百步蛇、陶壶、太阳、鹰羽分别为各段落情感与美感的象征。”
这部影片让我感动,所以我非常想了解拍摄背后的故事。在网上搜索到一篇导演胡台丽写的《排湾影像的美学》,找到了上述感动的原因,这不是一部干巴巴的人类学影片,生动地融入了情感、美感的审美因素。在此之前,纪录片给我的印象都是些不具有美感的呈现,倾向于揭示现实的平淡,学术的所谓真实。通过此影片导演为人类学影片给出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即学术性和“艺术性”(这是一个有争议的词,暂且用一下)的融合。
随即这篇文章涉及的问题解答了我心中的疑惑。影片中的被拍者看上去就像在演电影似的,并不像生活中的样子(盛装的人,某些事件的演出)。那么这部影片作为纪录片,如何定位?
作者在该文中,面对观众可能产生的疑虑一一加以分析,写道“排湾族人认定的真实,是与传说接近的真实;凡是能够呈现排湾传说所强调的哀思与惊叹情感与美感的影片,就是排湾族认同、喜爱的「真实影片」。摄制「爱恋排湾笛」让我较深刻地体会排湾族的影像美学,并重新反思纪录片对「真实」的认知。……对排湾族的影像美学有所了解后,在排湾族我不执着于摄制让拍摄者与摄影机尽量隐形、在日常生活中最「自然」状况下拍摄的「观察性」(observational)纪录片。在理论上「观察性」纪录片的摄制者很讲究伦理,希望拍摄行为不造成被摄者的干扰,但在排湾族如用此方法拍摄,很可能无法捕捉被摄者和被摄文化的神采。因为排湾族的「自然」不是不加修饰裸露的自然,而是如百步蛇、如太阳般有纹饰与色彩光晕的自然。”
实际上我通过这段陈述,感受到的是作者在拍摄中对“真实”的反思和挣扎,在有意无意对当地人的妥协之后,拍摄中体现了许多“排湾族人的眼光”,以类似局内人的眼光呈现了所谓的“真实”。

r123 发表于 2009-8-11 00:58:17

流水账音声影像与人类学电影——影视人类学随笔之二

流水账音声影像与人类学电影
[原创首发]
微软公司的研发部门实施了一个新计划“mylifebits”,目的是为成年人设计出一套方法,收集与他有关的所有信息,包括他遇到的所有人,说过的所有话,浏览的所有页面,甚至包括他没有意识到的信息。 ,暂且把这种信息叫做流水账音声影像,将之与我们正在讨论的人类学电影联系起来,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假设我们运用这个这个计划的成果,对实地考察中的一个人类学家及身边发生的一切进行记录,事无巨细记的全方位记录,看起来这是最为客观也最为真实的影像资料,这样全方位的音声影像是人类学影片吗?如果不是,这与我们所定义的人类学影片有什么关系?
这种方法如果在实地考察中运用,假定能够保证学者不会漏掉身边发生的一切,但是对于人类学研究来说,一定有不需要的材料。
显然这个计划不是为了人类学研究设计的,这个计划围绕一个人,记录他和他身边发生的一切。这些资料呈现的内容不是单一指向人类学研究对象的。作为人类学研究,一个课题只有一个结论,为了这个结论,需要的是提炼后的音声影像资料。对于这些音声影像资料,还需要一些技术手段,运用影视镜头语言,交织时间和空间影像,才能够表达人类学家或具象或抽象的研究目的。人类学家会运用这些资料剪辑成自己心中认为的真实的影片,而且,不同的人类学家一定会有不同的剪辑方式,最后形成不同的人类学影片。
就像我们所了解的那样,虽然有录音设备的广泛运用,民族音乐学家依然对记谱分析情有独钟,实际上记谱分析是对录音资料的带有主观色彩的客观分析和提炼。原始材料在时间和空间上最符合现实生活现实世界的真实、客观,但对于我们的研究目的来说,将资料进行分析、处理、提炼才能表达人类学家心中的真实。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影视人类学随笔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