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馨斋读史 之 京观、杀降及传首(原创首发)
京观、杀降及传首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杀俘数量最多的一次战役。
秦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军攻打韩国,占领上党。上党的民众跑到赵国避难,赵国将他们安排在长平。秦军以此为口实,进攻赵国。赵国让廉颇率兵抵御,廉颇知道秦军远道而来,粮草难以供应,急于决战,决定坚壁清野,与秦军打持久战。秦人派人到赵王那儿行反间计,说秦军恐惧的只有赵括,廉颇老啦!根本不敢于秦军决战,恐怕很快就要投降了。赵王中计,让赵括接替廉颇率军攻击秦军。秦听说赵军统帅真的换成赵括,就改派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准备一举消灭长平的赵军。赵括年轻气盛,一到长平就发起对秦军的攻击,秦军假装抵挡不住,且战且走。赵军一直追到秦军的阵地,阵地坚固,一时攻不下来。这时秦军切断赵军的后路,将赵军一分为二。赵军陷入重围,失去了与后方的联系,粮食供应不上,士气低落,屡战屡败,只有就地筑墙,死守待援。秦王听说赵兵被困,害怕这只困兽突出重围,将国内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派往长平,将赵军团团围住。到九月,赵军已经饿了四十六天,已经出现人吃人的现象。多次突围不成后,赵括率领精兵进行最后一搏,结果被秦军射死。群龙无首,赵国四十万人向白起投降。白起担心这些人降而复叛,用计将四十万人全部“阬杀”,只留下二百四十个小孩,让他们回到赵国。长平一战,赵军被杀45万人,从此,赵国不再是秦国的对手。32年之后,赵国被秦国灭亡。又7年后,秦灭齐,统一六国。
“阬杀”,后人经常误会为活埋。其实,这里的阬(“阬”字的原义是高大的门楼,与京观的意思相同。后来常写作“坑”。)杀是指将战俘全部屠杀,然后将尸体堆积在大路两侧,覆土夯实,形成一个个金字塔形的土堆,当时号称“京观”或“武军”,用以夸耀武功,震慑敌人。司马迁在叙述长平之战时,不用“京观”或“武军”,而用“阬杀”,是一种典型的春秋笔法,意在表示对这种残暴行为的否定。事实上,司马迁在写到三年后白起被秦王赐死时,还通过白起之口将此意点出:“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
早在三百多年前,楚庄王就没有按照惯例在胜利之后修筑京观。公元前597年,楚军在邲(春秋时属郑,今河南武陟东南)大胜晋军。楚国大臣潘党提议:“大王为什么不修筑武军,将晋军的尸体堆积在一起做成京观?我听说打败敌军后,要留下纪念物给子孙,使他们不要忘了武功。”楚庄王不同意,下令将晋军阵亡者妥善安葬。他说:“武这个字的意思就是‘止戈’。国家使用武力,是为了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实现了这七个目的才可以使子孙明白使用武力的意义,而我又做到哪一点呢?古代圣明的君王讨伐罪人,为了表示对罪大恶极的人的惩罚,将他们的尸体筑成京观,以示警告。现在这场战役中的阵亡者都是为自己的国家尽忠,怎么能够将他们的尸体筑成京观呢?”
虽然楚庄王发表了“不筑京观论”,后人为了发泄心中的仇恨,仍然继续着野蛮的行径。如秦始皇“坑儒”,“坑杀”以前曾经欺侮自己的邯郸人。又如项羽就曾经“坑杀”襄城守军,“坑杀”新安的20多万秦军战俘。如果我们要问,京观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能够给予我们明确答案的是王莽。这个好古成癖的怪人在杀死起兵反对他篡权的东郡太守翟义、严乡侯刘信等人及其亲属之后,专门下了一道诏书,让我们知道京观是个什么样子。
盖闻古者伐不敬,取其鲸鲵筑武军,封以为大戮,于是乎有京观以惩淫慝。乃者反虏刘信、翟义悖逆作乱于东,而芒竹群盗赵明、霍鸿造逆西土(按:二人起兵呼应翟义),遣武将征讨,咸伏其辜。惟信、义等始发自濮阳,结奸无盐,殄灭于圉。赵明依阻槐里环堤,霍鸿负倚盩厔芒竹,咸用破碎,亡有余类。其取反虏逆贼之鲸鲵,聚之通路之旁,濮阳、无盐、圉、槐里、盩厔凡五所,各方六丈,高六尺,筑为武军,封以为大戮,荐树之棘。建表木,高丈六尺。书曰“反虏逆贼鲸鲵”,在所长吏常以秋循行,勿令坏败,以惩淫慝焉。
我们无法分辨,哪些是传统,哪些是王莽的创造。但我们知道,好古的王莽似乎忘记了楚庄王的“不筑京观论”。当然,这也是历史学家的落井下石。因为新朝太短暂,没有人为王莽说好话。譬如官渡之战中,曹操就曾坑杀投降的袁军,前后共八万人(见《后汉书•袁绍传》),但《三国志》只字不提。又如魏明帝景初二年(238),司马懿打败公孙渊后,进入襄平,诛其公卿以下及兵民七千馀人,筑为京观。史书记载的多是统治者的恩德,如甘露三年(258年)魏军攻下东吴诸葛诞镇守的寿春后,司马昭没有听信部下的建议,坑杀东吴的俘虏,而是将俘虏迁离边境地区。
五胡乱华,民族矛盾激化,京观又流行起来。如:
310年汉将石勒攻打武德的晋军,“坑”降卒万余;
317年汉刘聪镇压平阳贵族,“坑士众万五千余人,平阳街巷为之空”;
320年后赵石虎击败前赵刘曜,“坑士卒一万六千”;
321年,后赵石勒“坑”晋军曹嶷部的降卒3万人;
349年石虎死后,几个儿子争夺帝位,小儿子石冲战败,“坑其士卒三万余人”;
401年后秦长期围攻后凉吕隆占领的姑臧(今甘肃武威),城中缺粮,吕隆不准百姓出城,将企图逃出城的百姓“尽坑之,于是积尸盈于衢路”。
418年夏国进攻关中地区,将东晋军队阵亡士兵的首级堆积为京观,号“骷髅台”。
459年,宋大将沈庆之攻克广陵,“城中士民,无大小悉命杀之”。“沈庆之请自五尺以下全之,其馀男子皆死,女子以为军赏;犹杀三千馀口”。“长水校尉宗越临决,皆先刳肠抉眼,或笞面鞭腹,苦酒灌创,然后斩之,越对之,欣欣若有所得。上聚其首于石头南岸为京观,侍中沈怀文谏,不听”。
566年,北周大将陆腾率兵打败三峡一带的蛮人后,“积骸于水逻城侧为京观,是后群蛮望之,辄大哭,不敢复叛”。
无法想象,当时的民众天天在“壮观”的“骷髅台”间行走、呼吸,心里是什么感受?商纣王的“酒池肉林”,比起这金字塔般的“骷髅台”,那可真是小巫见大巫。偶尔也有个别将军将俘虏全部释放,如416年,刘裕北伐,檀道济攻下洛阳后,后秦守将姚洸投降。面对四千馀后秦俘虏,有人说应该尽坑之以为京观。檀道济说:“伐罪吊民,正在今日!”全部释放,结果“夷、夏感悦,归之者甚众”。
隋唐再次统一,京观仍未消失。贞观五年(631)二月,唐太宗下诏:“诸州有京观处,无问新旧,宜悉刬削,加土为坟,掩蔽枯朽,勿令暴露。”由此可见,唐统一中国之间的激烈内战中,京观到处都有。统一之后,京观仍旧存在,但大多出现在外战而非内战中。
如隋炀帝攻打高丽失败,高丽国将隋军阵亡者尸体筑为京观。
631年唐太宗派使者交涉,拆毁京观,收拾隋军骸骨重新安葬。后来唐太宗征高丽,“收靺鞨三千三百,尽坑之”。
722年,安南梅叔焉叛乱,唐玄宗派骠骑将军兼内侍杨思勖征讨,“思勖募群蛮子弟,得兵十馀万”,镇压了叛乱之后,“积尸为京观而还”。
751年,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八万攻打南诏,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鲜于仲通仅以身免,南诏王阁罗凤将唐军的尸体筑为京观。
773年,哥舒晃杀岭南节度使吕崇贲造反,路嗣恭率军镇压,斩哥舒晃及其部众万余人,“筑为京观,俚洞之宿恶者皆族诛之,五岭削平”。
780年,振武留后张光晟杀回纥使者突董等九百馀人,“聚为京观,独留二胡,使归国为证”。
936年,契丹帮助军阀石敬瑭消灭后晋,将后晋的皇室成员以及晋军将士尸体埋在汾河岸边,“以为京观”。
986年辽军在莫州打败宋军,辽将耶律休哥“收宋尸以为京观”。几年之后(989),辽人又让易州知州赵质“收战亡士卒骸骨,筑京观”。
1053年,北宋名将狄青打败西南地区自立为大南国皇帝的侬智高后,得尸五千三百四十一,筑京观于邕州城北隅。
1141年,南宋胡世将俘虏了三千金人,“就俘获中以声音容貌验得女真四百五十人,同日斩于嘉陵江上,敛其尸以为京观;馀皆涅其面,于界上放还。敌气大沮”。
1162年金兵进攻蔡州,被宋军击败。金兵撤退后,有一千多人没有来得及撤退,被宋军包围在球场中。宋军将其全部杀死,“积金人之尸为二京观”。
直到1410年,明朝大将张辅进攻安南,还杀死两千多名战俘“筑京观”。
一般来说,在外战中似乎没有道德尺度,而在内战中杀俘虏、筑京观,一般被认为不道德。如北宋田况镇压保州反叛士兵,先是招降,然后“坑其构逆者四百二十九人”。虽然得到朝廷赞赏,但历史学家却认为田况“无后”与此有关。明初常遇春坑杀敌军俘虏,徐达阻止不及,朱元璋知道后,让徐达取代常遇春做全军统帅。
今天,我们仍能看到规模宏大的帝王陵墓,却看不到历史上曾经盛行的“京观”。应该说,尽管人们反对杀俘,但从客观效果来看,中国历史上几次分久而后合,正是通过大规模的杀戮,才得以实现的。
顺便说一句,古人不仅杀俘虏、筑京观,还将首恶的头颅保存下来以泄愤。如晋国一分为三后,赵襄子杀死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汉人将王莽杀死后,将他的头颅藏在武库之中,直到晋元康五年(295)武库失火才被烧毁,这次失火被烧毁的除了王莽的头,还有“孔子屐”、“汉高祖断白蛇剑”等。当然,保留死者的头颅在当时已经被视为不道德,如《陈书》载太建五年十二月孝宣帝陈顼下诏说:
“古者反噬叛逆,尽族诛夷,所以藏其首级,诫之后世。比者所戮止在一身,子胤或存,枭悬自足,不容久归武库,长比月支。恻隐之怀,有仁不忍。维熊昙朗、留异、陈宝应、周迪、邓绪等及今者王琳首,并还亲属,以弘广宥。”
将首级收藏在武库之前,还要传首。如南朝陈末年章昭达的儿子大宝贪污暴虐,百姓怨恨,陈后主派太仆卿李晕去取代他。章大宝一不做二不休将李晕杀死,举兵造反。后主派兵镇压,大宝不得人心,只有逃入深山。最终大宝还是被官军擒获,在送往都城的路上死了,“传首枭于朱雀航”。与大规模的京观相比,传首的生命力更顽强一些,直到现在进行的战争中,我们依然能够看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