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lunuo 发表于 2009-7-18 12:32:29

感觉这感觉——从鲁迅到张爱玲

很长时间不来学术版块了,原因很简单,醉版已经不关心我们这些写贴要分的人了,呵呵。近来天气忽冷忽热,然而思绪却有活泛的迹象,甚至也有了跟人辩解一下的冲动:也许是某位H兄的奋斗话题激励了我吧。

我说说我近来一个很重要的体味,便是关于吃菜的。由于怕血压继续增高,所以这半年来吃菜很注意吃得清淡,盐也很少放。口味清淡下来以后,再去吃以前的餐厅的菜,便觉得那里的菜咸得异常,甚至有些苦,而我以前是单觉得鲜美的。也许也容易理解,口味淡而感觉敏锐起来的缘故。

这种敏锐,如果放在生活中好不好?也好也不好。好得地方是别人的心思容易感受的比较细微,对自己的反应也能体察,别人对你好一点,你也会甘之若饴;不好的地方,别人无心或有心的伤害,你也会受伤很重。总之,诗人或者文学家感觉敏锐些是好得,普通人不妨看开些。

偏偏有些人不单感觉敏锐,而且记性超好,结果多少年前的旧怨也放在心上,不肯忘却,是不是打一耙子。呵呵。说鲁迅来着。他跟他弟闹崩了以后,两个人就仿佛谁都看不见谁。周作人先生爱喝茶,常写关于茶的小品文。鲁迅爱战斗,这方面的内容几乎就没有,除了这一篇:

喝茶

某公司又在廉价了,去买了二两好茶叶,每两洋二角。开首泡了一壶,怕它冷得快,用棉袄包起来,却不料郑重其事的来喝的时候,味道竟和我一向喝着的粗茶差不多,颜色也很重浊。

我知道这是自己错误了,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但这是须在静坐无为的时候的,当我正写着《吃教》的中途,拉来一喝,那好味道竟又不知不觉的滑过去,像喝着粗茶一样了。

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由这一极琐屑的经验,我想,假使是一个使用筋力的工人,在喉干欲裂的时候,那么,即使给他龙井芽茶,珠兰窨片,恐怕他喝起来也未必觉得和热水有什么大区别罢。所谓“秋思”,其实也是这样的,骚人墨客,会觉得什么“悲哉秋之为气也”,风雨阴晴,都给他一种刺戟,一方面也就是一种“清福”,但在老农,却只知道每年的此际,就要割稻而已。

于是有人以为这种细腻锐敏的感觉,当然不属于粗人,这是上等人的牌号。然而我恐怕也正是这牌号就要倒闭的先声。我们有痛觉,一方面是使我们受苦的,而一方面也使我们能够自卫。假如没有,则即使背上被人刺了一尖刀,也将茫无知觉,直到血尽倒地,自己还不明白为什么倒地。但这痛觉如果细腻锐敏起来呢,则不但衣服上有一根小刺就觉得,连衣服上的接缝,线结,布毛都要觉得,倘不穿“无缝天衣”,他便要终日如芒刺在身,活不下去了。但假装锐敏的,自然不在此例。

感觉的细腻和锐敏,较之麻木,那当然算是进步的,然而以有助于生命的进化为限。如果不相干,甚而至于有碍,那就是进化中的病态,不久就要收梢。我们试将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较,就明白究竟是谁活得下去。喝过茶,望着秋天,我于是想:不识好茶,没有秋思,倒也罢了。

这篇文章是我见过鲁迅文章里面算是差得了,有些强词夺理,每个人都不同,有些人敏感,有些人不那么敏感,凭什么以劳工的标准来统一别人呢?或者按照他拿来主义里面的历史逻辑,将来体力劳动减少,人是越来越敏感一些,体味到“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又什么不好呢?
他的战斗目标仍然是小品文essay,也许是苦雨斋,但已经有了为战斗而战斗的文章习气了。

再过十几年,又有一个敏感的作家张爱玲出现,上海生活在她笔下,便有了外表的虚荣与内在的龌龊,龌龊得如同虱子咬。她常用的比喻便是“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子,爬满了虱子”
这也许便是“但这痛觉如果细腻锐敏起来呢,则不但衣服上有一根小刺就觉得,连衣服上的接缝,线结,布毛都要觉得”。普通人也许没有她那么敏感,但也有感受敏锐的刹那,便又在张女士的文章里发现了生的苦。

生命倘若不敏感,便会向闰土辛苦麻木的方向走,这也是鲁迅所拒绝的。但作家和读者早就有同谋关系形成:作家太敏感,太痛苦——读者不太敏感,偶尔痛苦,看到作家痛苦,便有些同苦的情绪,使痛苦不那么独自苦。
可惜张爱玲之后,大陆感觉敏锐的人大多要自杀,存活下来的便是些不敏锐的神经和庸才作家。他们擅长编戏剧而不擅长从生活中感受痛,所以有太多的盐和辣子,才能让更有些麻木的读者感受到些刺激。
而我,腹中都是些不满之气和牢骚,没有什么能呈现给大家了。

醉乡常客 发表于 2009-7-19 02:09:52

过分敏感就是过敏。

不满和牢骚弄好了就是杂文。

zm799 发表于 2009-7-19 16:47:10

引用第1楼醉乡常客于2009-07-19 02:09发表的 :
过分敏感就是过敏。

不满和牢骚弄好了就是杂文。


醉版版概括的好精辟!醉拳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感觉这感觉——从鲁迅到张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