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用字的概念与《报任安书》几种版本中用字注释的商榷
前面在本版发了多篇读书札记,不知为何不见版主对本狼札记的肯定,也许是不入版主的法眼吧。手上札记甚多,再发一篇札记的部分文字。
自得其乐吧,如有共乐者更为欢迎。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是他给朋友任安的一封书信。任安生前曾写信给司马迁,让做太史令的他可以“尽推贤进士”的职责,司马迁就写了这封回信。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悲愤的心情倾诉自己不能“尽推贤进士之义”的苦衷,沉痛的诉说他因李陵事件致祸的遭遇,说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他要完成《史记》的决心。由此可见,这篇文章对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思想有很大的价值,成为历代传诵不衰的名篇,选入多种古代汉语及古代文学的教材中,并且很多教材都进行了很详尽的注释,如王力、郭锡良、荆贵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均有收录,通过对这四种文本注释的对读比较中发现:由于他们理解的不同,对文中的用字、词义等方面注释理解有许多不同,既然有不同,就有高下之分,以下先辨析几种版本在用字方面的注释。
注释中用字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概念模糊不清,关系混淆,从而导致三者区分不开,最终造成对同一个字是古今字、通假字还是异体字说法各异。这对于学习者来说,容易产生思维上的混乱。因此必须将三者区分开来。下面先分析与此相关的几个文字学概念。
(一)古今字
古今字是在汉字发展演进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文字孳生现象。上古时代汉字的数量比较少,这就必然出现不少一字多义的现象,造成形义关系的混淆。为了解决一字兼表几种意义——表几个概念,以避免书面上的歧义,于是后人就该字的某个意义另造出新字,以达到区别的目的。
古今字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古今字指汉语同词古今用字不同的现象,其中包括有造字相承的古今异字,还包括同音词、异体字、通假字等,因此造成三者区分不开的混乱现象。我主张采用狭义的古今字,即清代文字学家提出的“区别文”,也就是后来王力先生所说的“区别字”。即为了不使一个字兼职过多,以求文字在记录语言方面更精密、更完善,人们就另外造新字来表示某个字的某个义项,这个新字就叫“区别字”。
(二)通假字
“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通假”也叫“通借”。通假必须是两个字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才可能发生。古人写文章时不用本来该用的那个字,而用另一个跟它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这种同音替代现象叫做“通假”或“古音通假”。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
通假字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通假字包括狭义的通假字及古今字两大类;狭义的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不用,而用另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 。本文认为狭义的概念较好。
(三) 异体字
在古代,两个或更多的字表示同一意义,这些字就是异体字。互为异体字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
(四) 三者的区别
综上我们对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概念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现将三者的区别总结如下:
古今字 通假字 异体字
(古字、今字)(本字、借字)
形:不同 不同 不同
音: 相同或相近 相同或相近 相同或相近
义:有关联 无关联 相同
虽然字形上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都不同,但古字与今字有造字相承的关系,多数今字是以古字形体为基础,另加偏旁而形成的。或增加意符如“舍” 、“捨”,“反”、“返”。或改换意符,如“赴”、“讣”,“说”、“悦”。通假字、异体字在字形上不存在造字相承的关系。
虽然字音上通假字、古今字都“相同或相近”,但古今字的今字语音没有越出古字的范围,今字往往以古字为声符,如“授”以“受”为声符。或沿用古字的声符,如“境”,沿用古字“竟”。异体字则要求读音必须相同。
通假字在字义上“无关联”,是指本字与借字不存在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之类;古今字在字义上“有关联”,不仅是指今字所代表的古字兼有几个义项中的一项,而且只存在着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如“竟”字,本义是“乐曲终了”,作“边境”讲,也是本义的引申,“边境”表示区域的终极。
异体字与古今字相比,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只是在某个意义上相同,而后者对于前者有区别意义的作用,那就是古今字。而异体字则只是字形不同,字在音、义上完全相同,且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通假字与异体字相比,通假字与本字不能在任何情况下互相替代。一般的规律是通假字可以替代本字,而本字不可以代替通假字。而互为异体字的字,则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
三者的表示法,现已有了较为统一的说法。说“X,后写作X”说明二者是古今字;用“X通X”说明二者互为通假字;用“X同X”表示二者互为异体字。
理清了三者的概念与关系,下面来看看四本教材《报任安书》注释中在用字方面表现出的不一致。
1.罢与疲
[原文]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
郭锡良、王力、荆贵生主编的教材上注“罢通疲”;只有朱东润主编的教材注“罢同疲”。
按:罢,《说文》:“遣有罪也。从网,能言有贤能而入网,而贯遣之。”段玉裁注:“罢之音亦读如疲,而与疲义殊。”《史记•齐悼惠王世家》:“乃罢魏勃”句,司马贞索隐:“罢,谓不罪而放遣之。”表“停止”、“罢免”义。如《论语•子罕》:“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疲,《说文》:“劳也。”《玉篇》:“乏也。”其义为疲劳,疲乏。罢与疲读音相同,而意义上并无关联,二者应为通假字。还有像《古汉语多用通假字典》这种在“收字过程中‘通假’的标准是较严格”的工具书,把“罢”也当作“疲”的通假字,是有道理的。异体字要求两个字的意义完全相等,由上可见,“罢”与“疲”是不符合这一要求的。所以朱东润版本上注二者是异体字是不恰当的。
“罢”与“疲”应互为通假字。
2.卒与猝
[原文]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闲,得竭指意。
荆贵生、郭锡良主编的教材上注二者“卒卒通猝猝,仓促急迫的样子”;王力先生主编的教材上注“卒同猝,匆忙急迫的样子”。
按:《汉语大词典》第1卷876页“卒cù,突然。后多作猝,卒卒,匆忙急迫的样子。《汉书•司马迁传》:‘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指意。’颜师古注:“卒卒,卒遽之意也。”猝,《说文•犬部》:“猝,犬从草暴出逐人也。”段玉裁注:“假借为凡猝乍之称。古多假卒字为之。”借表“突然”“仓猝”义。《玉篇•犬部》“猝,言仓猝暴急也。今作卒。”宋•陆游《步过县南长桥游南山普宁院》诗:“朝暮有程常猝猝,何因携酒上嶙峋。”
由此可得,“卒”与“猝”应互为古今字。
3.以与已
[原文]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
郭锡良主编的教材注“以通已,副词”;荆贵生主编的教材注“以,已的异体字,已经”。
按:以,《广韵》:“用也,与也,为也。”如作介词,介进行为动作所凭借的对象,有“用”“拿”“把”“凭”“按”等义。《郑人买履》:“何不试之以足?”作连词。同“与”。如《史记•留侯世家》:“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作动词。有“认为”“以为”义。如《两小儿辩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已,《说文》:“用也。”《玉篇》:“止也,毕也,讫也。”表示“停止,完毕”。如《乐羊子妻》:“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表示已经。如《郑人买履》:“已得履。”
“以”与“已”意义上没有关联,二者应互为通假字。
4.诎与屈
[原文]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
王力、郭锡良主编的教材中注“诎通屈”;朱东润主编的教材注“诎同屈”。
按:诎,《说文》:“诘诎也,一曰屈襞。”引申为“狂曲”“冤屈”。亦为屈从、屈服之义。《广雅•释诂》:“诎,屈也。”“诎,折也。”《墨子•公输》:“公输盘诎。”《韩非子•难势》:“贤人而诎于不肖者,则权轻位卑也。”屈,《说文》:“无尾也。”《正字通》:“凡曲而不伸者皆曰屈。”引申屈服、屈从,此义古今汉语一致。
可见,“诎”的引申义和“屈”的“屈服”“屈从”义构成了同义关系,二者应视为同义词,它们不是用字方面的问题。
5.罔与网
[原文]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
郭锡良、荆贵生主编的教材中注“罔同网”;王力主编的教材注“罔通网”。
按:网,《说文•网部》:“罔,庖犠氏所结网以渔也。从‘冖’,下像网交文。”《上古汉语词典》第97页上注:“网,商人狩猎方法之一。甲骨文‘网’字正像‘网交文’形”。罔,《说文》:“庖犠所结绳以渔。”同“网”即渔猎用的网。
由此可见,“罔”与“网”读音、意义均相同,只是字形不同,可任意替代。二者应视为异体字。
6.指与旨
[原文]卒卒须臾之闲,得竭指意。
郭锡良、荆贵生主编的教材中注“指通旨”;王力主编的教材注“指同旨”。
按:指,《说文》:“手指也。”如《送东阳马生序》:“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引申为指点。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璧有瑕,请指示王。”又表示“指责”等义。如《汉书•王嘉传》:“千人所指,无病而死。”旨,《说文》:“类也。”表示“味美”。如《诗经•小雅•鱼丽》:“君子有酒,旨且多。”又表“意指”。如《易经•系辞下》:“其旨远。”孔颖达疏:“其旨意深远。”
“指”与“旨”读音相同,意义无关联,字形不同,二者互为通假字。
7.说与悦
[原文]士为知己者用,女为说己者容。
王力、郭锡良、荆贵生主编的教材中皆注“说,悦的古体”;只有朱东润主编的教材中注“说”通“悦”。
按:说,《说文》:“说释也。”本义是“说明”“解释”。如《公输》:“请说之。”引申作“言论、主张、说法”。如《石钟山记》:“是说也,人常疑之。”又作“说服、劝说”。读shuì。如《鸿门宴》:“范增说项羽。”段玉裁注:“说释即悦怿。说悦,释怿皆古今字。许书无悦怿二字也。说释者,开解之意,故为喜悦。”先秦两汉的“说”兼表“喜悦”义。后来才造了个“忄”旁的“悦”字,分担“说”的这项兼义的职务。
因此,“说”与“悦”是古今字。
以上是对《报任安书》注释中用字问题的辨析。通过辨析,我们对训诂学中的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这三个术语及三者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