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降温与读书无用
近段时间,高考降温成了人们茶前饭后议论的话题之一。高考降温,有人说是大学生就业的压力所致,有人说是高等教育的费用压力所致,有人说是人们更加“理性”了,不在追捧一个饭碗,有人说是人口压力减缓的自然表现。深层次的问题摆在了专家学者的面前。又有新的课题可以研究了,不信,很快就会有一批相关的研究成果“世界领先”“国内一流”。
我们不去做专门的研究,且不说专家们的研究的是是非非。高考降温带来的反思和对每位家长的影响是切切实实的。
如果大学生很容易就业,孩子还会考大学吗?高考还会降温吗?答案是“不会”。
如果高校实施的是免费教育,高考还会降温吗?答案是“应该不会吧”。
考上大学,不等于就业,这已经不是一年两年了。所谓“一个饭碗”的说法显然是不成立的。即便考上大学,辛辛苦苦地努力学习,等待你的不是“饭碗”。
至于人口压力说,其实更不能成立。前面两个“如果”存在的话,人口的数量还是现在这个样子,高考并不会降温。
显然,是人们对上大学已经不再寄予更高的希望了。没有了希望,就选择了现实和更实际的做法。与其贷款借钱读几年书,毕业后再去打工,还不如直接打工,挣两个辛苦钱,也算自食其力。
看来,关键的问题还是在于读书没了出路,没了用处。读书,是一种消费,对很多家庭来说,甚至是一种高消费。与其不现实的“高消费”,不如更实际地生活。
说白了,实际情况是:一些家庭没有能力供养“高消费”型的大学生。既然教育是一种产业,别人来投资总得有个回报吧。
已经没有了回报,一些大学不能给人家相应的回报,不上这些无用的大学也罢!
家长和学生现在都算账啊
三年高中加上四年本科,七年出来拿1k-3k的月薪
同期直接工作的七年下来基本都在3k以上了,而且有工作经验和经历,同时上高职或者自考,两不耽误
这样算下来直接上本科是亏的
第二毕业出路
国家很久不保分配了,除了做学生干部能捞点管理经验和党员资格,往部委里面好找外,多数人都是自己找事了,大学的光环已经没有了
第三大学最近几年的扩招已经产生一大堆的被有个性年长的人叫做“扩招垃圾”从业不合格人员
在天涯等网站上面经常看到有点年头的大佬和被称作扩招垃圾的小朋友在对骂,看过几个帖子,这些后辈的技术或者经验都很一般,但还对长辈不是太尊重,这点上我们是不太赞同这样的小朋友,无知是很丢脸的,千万不要把无知当作自己个性,至少要尊重长辈啊
呵呵,欢迎讨论 (随着近年来博士生扩招,博士毕业生数量增多,他们就业时不像前几年那样俏了)
2005年6月,当潘菊拿到博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时,她心头一阵激动,连忙告诉一个当时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同学。同学给她回复了一封邮件,里面这样写道:“祝贺你加入一个在中国越来越垃圾的群体!”
同学的自嘲里隐含着诸多的无奈。如今,一年多的读博时光过去,潘菊并不承认自己是垃圾,但的确感受到了和当时那位同学一样的无奈、压力和困惑。
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和导师聚在一起聊一聊
“在国外,导师为博士生做的事应该比博士生为导师做的事要多,而在国内,刚好颠倒。”武汉某重点大学管理学博士生远潇说,有些博士生就是导师的打工仔,而且没有报酬。
“我们这些留在国内读博士的人同样很优秀,但成绩与我们差不多的同学出国读博后,很快就出成果了,而我们在国内要出成果却很难。”远潇认为,博士生阶段是一个人学术生命最重要的时期之一,而国内的博士生培养机制没能给博士生提供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因而,他们往往付出更多的努力也难以获得像同辈在国外取得的成果。
作为文科博士生,武汉某高校传播学博士生何军(化名)和远潇的生活比起来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比如个人自由支配时间很充足等,但学术上的困惑是共同的。
读博一年多来,何军很少有机会与导师就学术研究方面的问题交流。“只有逢年过节我们才能聚在一起聊一聊,平时很难见到导师”。
除了很少有机会与导师交流外,与同学交流的机会也不多。何军曾经提议与同专业高一级的博士生搞一个学术交流活动,但没有多少人响应,至今也没能如愿。
在远潇的促成下,他所在的研究所尝试着每周搞一次博士生学术交流会,但在邀请其他相关专业的博士生参加时,却得不到回音。“相比之下,跟以前完全没有交流还是好多了,不同思想的碰撞会产生一些灵感,有些碰撞出的火花对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国外的研究成果多在形成期间就已经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所以能被广泛认可。而国内研究人员大部分是各自为战,其成果在国外被认可的情况也大打折扣,远潇说:“有些文章哪怕是第三、第四作者中有一个是外国专家,文章被收录被认可的情况就会好很多。”
导师带的博士生过多也是影响博士生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因素。据远潇介绍,如果算上不脱产的在职博士生,有些导师带的博士生达到二十多人,还有何质量可言?
在采访中,不少博士生表示,在欧美,导师与学生情同父子的情况很多,他们也很希望能拥有那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导师,但国内这样的导师却不多。
男博士生们大多以看电影、电视剧来消磨时间
“整天除了做饭就是睡懒觉!”武汉某高校一位文科女博士本硕博连读后,已经很难找到学术研究的动力了。
“读了3年的博士,做了3年的饭,没去过食堂,还乐此不彼”,这是何军身边一些女博士生的真实写照。何军介绍,女博士生更生活化一些,但是无论如何,这些被称为“第三性”的未婚女博士生都是孤独苦闷的。她们本想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所成就,而现实却让她们感到无奈无助。
男博士生们则大多以看电影、电视剧来消磨时间。何军说,有时候两三个同学一起通宵看电视剧,“只是跟本科生相比,很少有玩游戏的而已”。
何军说,博士生群体是大学里最苦闷的一族。人文社会学科的博士生大多没有导师安排的课题做,平时又很难得到导师的指导,大部分时间都感觉很闲。
“我们也想一心搞研究,做出成果,但是却没有这样的大环境。”何军认为,导师指导不够,学术交流太少,激励机制又不健全,使得博士生们的科研积极性普遍不高。
作为偏理科的管理学博士生,远潇的大量时间用在为导师打工,常感叹没有时间搞研究。“博士生本来应当是国家科技创新的后备队甚至是生力军,对未来国家科研能力和水平有重要影响。博士生资源的浪费是社会的损失和国家的悲哀”。
博士生的共同特征:穿着朴素、身体孱弱、30岁左右
武汉某大学一个研究所的12名博士生中,只有1人已婚,3人有男女朋友,其余8人则均为单身。博士生的社会交往圈子本身很狭窄,再加上部分人放不下博士生的架子,不肯主动与人交往,造成许多人封闭甚至自卑。远潇介绍:“多数博士生都在二十七八岁左右,来自家庭、社会的压力,让我们喘不气来。”
远潇介绍说,博士生一般被分为三类:一是不用交学费,并且每月能得到300元~400元生活费的;二是名义上要交学费,但实际由导师支付,没有生活费的;三是自行承担3万元左右的学费,生活费由导师“看着给”的。
远潇说,无论哪一类,生活都是很清苦的。他曾遇到一位博士生到修鞋匠那里修一双破了一条四五厘米长口子的皮鞋。“‘穿着朴素、身体孱弱、30岁左右’已经成了博士生的共同特征,大学校园里符合这个条件的,一问就是个博士生。”
“白天愁论文,晚上愁嫁人”的说法在一些女博士生中流传。“论文发了吗?”成为博士生们见面的问候语。
越优秀的博士生越有可能被导师扣下做课题,推迟毕业
经过两年多的煎熬,华中科技大学04级博士生邱文(化名)的心态比以前更加平和了。当年辞掉在武汉科技大学的工作去读博时,他有一丝无奈,也有一丝坚决。邱文说,在高校从事科研工作,没有博士学历是很难有发展前途的。“当时在学校已看不到什么希望,我就出来了”。
邱文所在的专业要求论文“两篇权威1篇核心”,而据他所知,02级的师兄师姐中,到今年能成功毕业的大约只有50%。
“这里面有一个潜规则,就是只要导师需要的博士生,即使达到了毕业要求,也不可能按期毕业,直到导师觉得不再需要你时才会让你毕业。”邱文说,越是优秀的博士生越有可能被导师留下来参与某项课题的研究,从而推迟了毕业的时间。
邱文除周末有时间回武汉科技大学的家中外,平日都住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博士生宿舍,而他妻子前不久刚生了小孩,邱文在两校间来回奔波更忙碌了。邱文说,自己只希望能按期毕业,早日回到工作岗位,有更多时间照顾妻子和孩子。
坚守着的博士生将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环境
多数博士生在坚持在奋斗,也有博士生最终选择了放弃。
与邱文相比,他的一位硕博连读的同学就没有他的毅力了,这位同学今年申请参加硕士论文答辩,拿了硕士文凭就离开学校。
邱文介绍,不脱产的博士生选择放弃的更不乏其人。“有些导师没有课题,尤其理工科博士生如果没有导师的课题依托就很难做出论文,有些坚持一两年看不到希望,就只好放弃”。
一方面是博士生清苦的物质生活、沉闷的研究环境和难以预期的毕业时间,另一方面却是日益严峻的就业环境。远潇说,一些人对博士生存在误解,以为这些高学历的知识分子生活会很舒适,而实际上,博士生面临的现实远不如局外人想象的那般美好。
远潇前年毕业的一位师兄去华中师范大学时,学校给予其安家费10万元,而如果现在去已经没有安家费了,评副教授也更困难了。“就业境况急转直下,哪怕只相差几个月,待遇就可能相差很大。”远潇说,“现在,‘焦虑’这个词已不足以形容我们现在的心情。我们希望能早日‘刑满释放’,但实际上我们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不能按时毕业”。
武汉大学一位本硕博连读的女博士生说,现在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跟男友早点结婚,并且早日逃出“蹲监狱一样”的生活。
远潇说:“大多数博士生都是对学术有所追求的人,已经做好了过清贫生活的准备。我们的要求并不高,每月1000元的生活费,导师能有多一些的指导,有更宽松的学术研究环境、更多与同行交流的机会。而这些本应该并不难实现。”
http://www.haibao.cn/article/134.htm
大学生真的要成垃圾了08-12-21 14:39
在广州,竟然有一些企业以500元月薪招聘本科生。记者近日从人才市场获悉,广州的大学生起薪水平再度创下新低。一些业内人士惊呼,随着部分人才相对过剩和职位竞争异常激烈,大学生的“低工资时代”已经悄然来临.
低薪招聘大学毕业生的新闻,并非第一次听说:前些日子,河南就曾出现600元月薪招聘本科生的情形。而今天来自广州的消息,说明低薪招聘大学生已不是某个地方某个企业的独例,即使像广州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也如新闻所说“早已屡见不鲜了”。
谈大学生薪酬,流行舆论始终在谆谆告诫,希望毕业生对薪酬不要有太多理想色彩。然而现在的情况是,大学毕业生薪酬期望值已经一降再降,早已没有了不切实际的想法,而职场却开出了600元、500元的月薪,这究竟是大学毕业生的期望值依然太高,还是职场出了问题?
接受高等教育未必就等于拿高薪,因此我们或许不必将大学毕业生的培养成本与薪酬水平挂起钩来,认为一定要高薪才能体现前期投入的价值。但是600元、500元的“超低薪”显然已远远背离了价值规律,甚至很难用非理性来解释,而只能称之为恶意打压了。来自广州的这条新闻,用了“大学生低工资时代来临”这样触目惊心的标题。如果说大学生低薪真的具有了时代的概念,那么它就不止是大学生的不幸,而更是时代的悲哀了。
文凭并不代表能力,这话当然不无道理。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文凭并不代表能力就全然否定文凭。因为在当今社会,文凭仍是衡量能力的重要标准。如果文凭真的什么也不能说明,那么广州那些企业,为什么一面开出500元月薪,一面又非本科生不聘呢?这些企业心知肚明,低薪不过是利用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利用供大于求的过度竞争,最大限度地压低工资,降低成本,将大学毕业生当成了廉价劳动力。而这些企业的算盘之所以能打响,说明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已经变得非常严峻了。
“大学生低工资时代来临”绝不是什么好兆头,低薪甚至超低薪的出现,损害的不仅是大学的利益,而且易在社会上形成连锁反应。当本科生只能拿500元月薪的时候,中专生又能拿多少钱,民工又能拿多少钱呢?
http://www.xici.net/u6284107/d82576230.htm
垃圾大学是怎样炼成的?
2008年11月03日
前几天,一位朋友应邀到我家坐客。谈话之中,我问他的孩子现在上的是什么大学,他不加思索地脱口而出:“垃圾大学”。他的这个回答却使我思索了半天。垃圾,这个污秽的名词开始是指生活垃圾,如纸淆、尘土、脏土和被扔掉、丢弃的破烂东西。现在,这个词已经扩展到了社会等许多方面。如,垃圾信息、垃圾邮件、垃圾食品和社会垃圾等。总之,垃圾不是一个好名词,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它是经常被人们清除的对象。
大学,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地方,也是人们向往的荣誉殿堂。如果我们在它的前面加上“垃圾”两个字,就成了“垃圾大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社会的悲哀。但是,仔细想想,我的朋友和人们把一些大学比喻成是“垃圾大学”,也是不无道理的。一个再好的东西只要变了质,就会走向反面。如,“三鹿奶粉”原来是一种很好的东西,它物美价廉,又是名牌。但是,一些企业和个人为了谋取暴利,不顾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往里面添加“三聚氰胺”。那么,这个一开始很好的奶粉就变成了“垃圾奶粉”,而且还有毒。当然,有些东西并不是变质后才成为垃圾的。如,因为生产过剩积压的产品被扔掉、丢弃,也就变成了垃圾。这说明,生产过剩,东西太多了也能变成垃圾。
那么,我们的一些大学是怎样炼成“垃圾大学”的呢?近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地方把教育作为一个产业来抓,他们为办学而办学,为挣钱而办学,只注重办学数量不注重办学质量。一些地方大搞院校升级比赛,什么中专升大专,大专升大学。先有国家办大学,又有社会办大学,还有私人办大学。有的单独办大学、还有的联姻办大学。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原来,我们那个市辖区有两所名牌中专学校,其中一所直属煤炭部管辖,是一个有几十年教学经验和历史的煤炭中专学校,教出的学生很受企业和社会的欢迎。但是,在院校升级比赛中他们也与一所大学联姻升为大学了。还有的地方搞什么“3+2”,让初中生也能直接上大专,如果这样推理下去,我们可以来一个“6+2”,让小学生也能直接上大专?
现在我们是大专、大学林立,中专学校几乎没有了。一方面,许多企业招不到技术工人。另一方面,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人满为患,一些大学毕业生又找不到工作,他们毕业以后就在家吃低保,成为名副其实的困难户。所以,也难怨人们和一些孩子的家长把一些大学说成是“垃圾大学”了!(作者: 郭根群)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8-11/03/content_10299240.htm 还有网络时代的传播特点把高校的所有优点和缺点全部都赤裸裸的暴露在大家视野里面
原先七八十年代对高校的那种神秘感觉和崇拜已经全部被商品化的大潮和出国留学大潮打碎了
高校的神秘感没有了,剩下来的就是讨价还价和待价而沽
还有就是各种各样的潜规则和交易暴露出的事件把高校的公正严明和学术独立种种外包装都打破了
每一次的抄袭事件,高考顶替事件,考试作弊的丑闻更使得家长对高校的一点点希望渐渐变成平淡平静!
高校于是和街边的店铺一样变得暗淡和平常了! 大学生因为更多的独子出现,家长对孩子的过多照顾,也让孩子们在老教师眼里变得越来越挑剔,娇贵,不可沟通而且孩子们的自我感觉和社会实际对此的观感也是越来越反差巨大
开始孩子们还能依靠一本优势争相躲到国企国家机关,或者教师岗位
渐渐的这些行业的容量满了,更多的一本也要去争夺卖猪肉的岗位,争夺公厕主管的岗位,慢慢的大家发现本科不保险了,硕士也不保险了,博士也开始多了
于是本科基本沦落为和技校生比高的廉价劳动的来源了
本科的教育基本到达了一个顶点,往下滑落的趋势是缓慢而坚决的
这个曲线基本和中国目前股市曲线相差了两年,可是它还是来了,那么坚决和沉重!!! 读书无用论绝对是错误的,读书绝对有用!但是,读书不一定要上大学,因为上大学可能没用,因为上大学老师让读的书可能没用。
现在很多家长和学生认为读书的目的就是上大学而且最好是名牌的,考上了欢天喜地,以为一定能找个好工作。而中国的大学教育以前是“严进宽出”而现在是“宽进宽出”,大学四年好多学生其实是根本不合格的,到了企业还要重新培养教育。结果毕业时才发现好工作太难找了,嫌大学生多了,怪“扩招” ,就没有想想自己大学几年怎么过的,谈恋爱,打游戏。
大家都来讨论 这些言论才垃圾 本来打的字中有“一些高校成了赚钱和敛财的机构”之类的字眼,考虑到班规,后来重新编辑掉了。
高校方面,不能培养合格的大学生,无论如何都是说不过去的。既然把人家的子女招进来,如果不能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给人一健康的发展训练,人家上你这样的大学有何用?有的被称为“垃圾大学”,看来一点儿也不奇怪了。
套用一句名言:
一个人的大学时光多数只有一次。当一个大学生若干年后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会说,我的大学时光是多么美好啊,我在那里学到了我想要的知识。那么这个大学就可以自豪的说,我是合格的大学。
当一个大学生若干年后回首往事的时候,他泪流满面地说,我一生中最后悔的就是我当初上了那个大学。这个大学就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我就是名副其实的垃圾大学。
其他方面,…… 不管怎样,这股降温潮都是好事
1、生源减少,这个是自然的,没见各地小学都撤销了不少嘛,现在的日本大学不正是在为抓生源着急吗?
2、家长理智,这简直是最大的好事,教育整个的绩效未见多大长进,倒是让普通家庭的投入折本,为了一定漂亮的帽子,让自己肚子饿着,完全不划算,总算有些人明白了
3、至于说就业压力,这个2差不多的,学生和家长一起进步了:)
但愿这股降温继续下去,直到一些二级学院的寒冬降临 高考降温与读书无用,在现实的中国教育中,本来是不容易关联起来的,但由于进行了一些简单的逻辑推理,这两者之间也就顺理成章的关联起来的。
高考降温,在现在的情况下,就个人所见,是好事,无论对家长还是对学生,尤其是对那些不思上进的学生可以更好的思考人生,选择一条更适合自己的道路,明白明天的路该如何走。
高考降温,实际上降掉的是,那一部分处于升学边缘的学生,这一批人,本身读大学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浪费家里的钱财。再看看,喜欢读书的那一批人,学习成绩优秀的那一批人,他们才学习道路上的中坚力量,以后在学术做出成就的,也多半是这一批人,在他们那里,恐怕不易产生出读书无用论的观念。而以一批本身就不是勤奋刻苦的人放弃升学考试,就说读书无用论,即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同时也把这两者之间关联起来。
大学生不好找工作,他们在学校里是怎么渡过的呢?这既是坏事,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也是好事,至少使更多的人明白大学应该怎样渡过,至少使更多的家长有更多的理由要求孩子应该如何对待大学的学习,至少可以让更多的大学老师们有更多的理由告诫学生该如何对待自己的人生。
我们甚至可以期待若干年后,高校是学习的殿堂,是勤奋拼搏、刻苦求学的学生们。
读书肯定是有用的,不读书,社会怎么发展,科学技术怎么进步;不读书如何搞飞机大炮、如何搞激光、核弹;不读书,如何上天、如何探月。。。。
两年前,我在川师大,我的学生给我说得多的是:今后找工作不好找,我要多学点!--这也许这正是我所期待的。。。。。。
本着功利的心态看待读书,就是一种短视。读书为的是什么?将来能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不错的薪水和福利待遇吗?那你干嘛不去整容傍大款以获得更多的机会呢?
我原来和别人谈讨过这个问题,即使将来大学生满地跑,找不到工作我也要让我的孩子继续读书。因为读书可以增长他的智慧,开阔他的视野,可以为他将来事业的迈进积累力量。而大学是他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因为大学与外界先进的文化思想接触最为广泛,大学里有数不清的学术资源,大学可以让他学会交流和思考,大学可以为他提供向更高层次、更高平台发展的机会,而且大学也可以让他接触一些更高素质的人群,拓展自己的交际圈子。自己如果在大学中都没能力去把握自己的命运,那么他即使是早早地步入社会,也很难有多大作为!
我有很多做买卖、开公司的同学,他们都跟我说过,即使砸锅卖铁也会让孩子读书、学习,有知识、有文化,不能让孩子走他们的路子。他们缺钱吗?不缺钱,可他们知道自己是处于一个怎样的圈子中,而这种生活是谁都不希望让自己的孩子承受的。 http://cnc.readfree.net/bbs/read.php?tid=4754391这个成本、风险是经营者自己承担,市场由肚子决定。
读大学,成本是谁说了算?风险由家长学生共同承担,市场由市场决定。
扩建大学,成本想怎么算就怎么算,风险大家一起担…… 概念似乎可以更为精当一些,比如,“高考降温与上大学无用”
计划经济的年代,上大学意味着有一份可靠的工作,有铁饭碗,可以吃国家粮。至少我当年就是奔着这个目标而读书的。大家可能想不到吧,我可是到了上大学才吃到苹果、梨子等水果的,大米也是到了高中才有国家供应的,不过一个也才月6斤。
现在呢,上大学就不一定有用了,因为没有饭碗的保障,再说也学不到多少实用的知识,很多时间都是在学政治啦。用于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就少了,自然没有学到很多东西。另一方面,人成的功因素很多,知识只是其中的一个不算很重要的因素,其他因素,如,人际交往能力,情商,家庭背景都很重要,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要素。可是这些东西,大学是不会教授的,也没有专门指导。一个成绩平平,性格孤僻,就算是哈佛大学毕业,也差不多就是废物。自己如果不花一些时间进行这方面的训练,那么,上大学简直就是浪费光阴。
什么意思?上大学不一定有用,但是如果你能够培养自己的其他能力,增加社会资本和情感资本,又有进取精神,那么,上大学肯定很有用! 才听说,平时很少关心 新“读书无用论”,与文革、改革开放初那时候的“读书无用论”,是有区别的。在那时,“读书无用”意味着的是“书本知识贬值”,是“知识无用”。相反,现在的“读书无用论”,是“书本知识”太昂贵,以至于农民无法支付,或者支付,代价也太高。于是,经过两两对照,农民最终得出了结论:“读书无用”。
我班上的一些学生家里很贫困,就算考得大学也没办法读,有些学生连高中都没能读完就辍学了,大学生活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梦。 引用第12楼swell于2009-05-31 22:35发表的 :
概念似乎可以更为精当一些,比如,“高考降温与上大学无用”
计划经济的年代,上大学意味着有一份可靠的工作,有铁饭碗,可以吃国家粮。至少我当年就是奔着这个目标而读书的。大家可能想不到吧,我可是到了上大学才吃到苹果、梨子等水果的,大米也是到了高中才有国家供应的,不过一个也才月6斤。
现在呢,上大学就不一定有用了,因为没有饭碗的保障,再说也学不到多少实用的知识,很多时间都是在学政治啦。用于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就少了,自然没有学到很多东西。另一方面,人成的功因素很多,知识只是其中的一个不算很重要的因素,其他因素,如,人际交往能力,情商,家庭背景都很重要,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要素。可是这些东西,大学是不会教授的,也没有专门指导。一个成绩平平,性格孤僻,就算是哈佛大学毕业,也差不多就是废物。自己如果不花一些时间进行这方面的训练,那么,上大学简直就是浪费光阴。
.......
现在竞争的把上大学有保障的岗位的时间拖到上大学至少八年之后拿到博士位置才保险
换句话就是说:大家为了要这个位子的话要多上一倍的时间才保险
这样的话,很多家庭耗不起这个时间和金钱,所以就自动退出来,这样也好,社会是多彩的,过去没上学的照样生活,今天也是这样!!!
另外像你说得情商家庭背景啊这些大学也学不到,要学就到社会大学学习吧,呵呵
那里是现场实景,而且可以真的享受成功的成果的 读书不是无用,而是书读少了。要读有用的书。 有部分省市今年是新课改的第一年,去年高复的少了,自然考生也少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