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略与道德
谋略与道德梁宗保
一、被蒙以污名的谋略
谋略因被坏人用来行恶,又被道学家判定为邪恶之物,于是蒙以污名,身负冤罪。许多人因此将谋略误以为就是耍弄权术、就是阴谋诡计,因而对谋略敬而远之,对谈论、研究谋略的人心存戒备,甚至嗤之以鼻。
其实,这一切皆是因为人们对谋略的错误认识。中国社会历来以淳厚诚朴作为理想的道德风范,但中国也是谋略产生并运用到无以复加的程度的沃土。千百年来,多少豪杰志士、能工巧匠运用谋略创造了无比辉煌的功绩,造福万民,千秋百代。为了使人们正确认识谋略,除去谋略为“邪恶之物”的判定,洗去谋略被蒙以的污名,本文谈论谋略与道德这个话题。
二、谋略本身就体现了特定的伦理价值观
柴宇球教授在《谋略论》中论述道:“谋略作为人类思维的高级创造活动,本身就体现了特定的伦理价值观;而它作为从认识到实践的中间环节,作为指导人类实践活动的创造性思维成果,在转化为实践成果的过程中更充分地实现了人的价值。”(见该书222页,2002年军科院版)
他认为谋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着社会伦理及其价值观的渗透:
(1)从谋略的发生看,谋略总是要置身于一定的伦理环境,离不开这一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2)从谋略的选择看,选择什么样的谋略来加以实施总要涉及一定的价值尺度。
(3)从谋略的运用上看,任何谋略时间活动都少不了一定的论理手段。
(4)从谋略的结果看,任何谋略时间活动都会产生一定的伦理效果。
由此可见,谋略并不是抛开伦理道德,不顾礼仪廉耻地为所欲为,而是体现了特定的伦理价值观。
三、谋略,善之利器:无谋不成事
任何事情要取得成功,都要讲究方法技巧,也就是谋略。
在作战中有时候碰到这种情况:前面战斗吃紧,请求增援。但是,已经无兵可派了。于是“无兵派将”,调整部署,结果取得了胜利。
在教学中,常常会看到这样一个现象:上同样的内容,甚至上同一个班级,有的老师能够上得有声有色、气氛效果惧佳;而有的教师则上得枯燥无味,学生无精打采。
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是人的情感、行为、习惯,在社会舆论约束之下的自我了解、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心理活动。
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各道德规范中,有的是优良传统,有的是陈规陋习。除陋习,树新风,需要谋略。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推广、道德的教化需要说教谋略。生动活泼、妙语连珠的讲演让人如沐春风;干巴巴的说教,只能引起反感。
道德目标的实现也需要谋略。
善良者常觉得自己是在关心爱护别人,往往忽略了关心爱护的方式,结果适得其反。于是,常常有人感叹:好心没好报,好柴烧烂灶。或者说: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这些感叹是些道理。但有时候确实是“好心人帮倒忙”的。虽然是从善良的愿望出发,却没有周全的考虑到主观、客观的条件,或者引起了误会,或者造成了损失。所谓“成事不足,败是有余”是也。比如养花的人,如果不懂得花草对阳光、水分、养料、温度等的需求,虽然是爱花如命,最后也只能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空悲切”而已。
其实,多么善良美好的愿望要得以实现,都需要讲究方法,也就是要讲究谋略。家人和睦相处的有持家之道,教育的有教书育人之道,与人相处的有交际之道,外交的游说之道,行军打仗的有用兵之道,管理国家的有治国之道。如果为之不以其道,矛盾百出、烽烟四起,再好的道德规范、再美好的愿望也无济于事。
四、谋略,恶之帮凶:须以谋破谋
谋略被坏人用来行恶,是后果非常严重的事情。但我们又无法杜绝这种现象。
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真、善、美的主流,也同样存在着假、丑、恶这支流。阴与阳、正与邪、奸与忠,无时不在共同的时间与空间中存在和延续。我们无法改变这个现实。极端自私、冷酷残忍的阴谋家都是一些善于隐蔽自己真实企图和丑恶嘴脸的诡计多端的人。他们把自己的脸谱描画得越来越巧妙诱人,施展起阴谋诡计越来越阴险诡秘。古今中外的阴谋家之所以能得逞于一时,危害国家,为祸万民,就是因为善良的人们缺乏鉴别识破阴谋家罪恶伎俩的能力。
如果善良的人们因为谋略被一些坏人用来达到罪恶的目的而弃谋略而不用,因噎废食,那么,只能被称之为傻子:“被别人买了还帮着数钱!”我们不应该因为坏人拿了谋略这把刀子要做坏事,为了表明自己不是坏人而扔掉谋略这把刀子,而应当也拿起谋略这把刀子想办法对付坏人!
善良的人们要在充满着险滩暗礁的激流中驾驶生命之舟胜利地航行而不被颠覆,就必须具有识破暗礁的眼力和绕过险滩的本领,就必须通晓识奸之术,熟练破奸之法。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如果对敌人能充分防范,不被阴谋所乘的基础上,巧妙地进行“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则将更胜敌一筹。
综上所述,谋略离不开伦理道德,而要维护伦理道德,也离不开运用谋略。我们应当洗去蒙在谋略上的污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