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jingying 发表于 2009-4-30 12:48:22

科学本质观的类型与特点

详细内容见:欧美理科教育中科学本质观的研究综述.理工高教研究.2007.10

   科学本质(NatureofScience)探讨的是科学本体论的问题,它要回答“科学是什么”,它是所有科学研究者以及科学教育者和学习者在接触科学时首先要面对的问题。科学本质的哲学观点从古至今一直随着时代而改变,甚至在同一时代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哲学观,一般可归纳为经验主义、实证主义、逻辑经验主义、理性主义、证伪主义和后实证主义等。根据科学本质观的历史演进,经验主义、实证主义、逻辑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被视为“传统”的科学本质观,证伪主义、后实证主义被视为“新”的科学本质观,一般也看成是趋向建构论的科学本质观。

(一) 经验主义科学本质观

经验主义科学本质观也称为归纳主义科学本质观,他们的主要观点是:科学始于观察,观察提供科学知识能够赖以确立的可靠基础,而科学知识是用归纳法从观察陈述中推导出来的。他们认为科学知识是已证明了的知识,科学理论是严格地从用观察和实验得来的经验事实中推导出来的,科学是以我们能看到、听到、触到……的东西为基础的,个人的意见或爱好和思辨的想象在科学中没有地位。科学家一旦掌握了普遍的定律和理论,他就可能从它们推导出各种作为解释和预见的推断来。

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有有培根(F.Bacon)、洛克(J.Locke)、休谟(D.Hume)等。培根最早表达了近代科学观,阐述了科学的目的、性质,发展科学的正确途径,首次总结出科学实验的经验方法——归纳法,对近代科学发展起到指导作用。他把科学探索看成完整哲学的一部分,倡导直接证据的权威性和实验的必要性。激进的经验主义者休谟认为知识不仅来自于感官经验的印象,也来自于所有心智活动的观念。西方文艺复兴运动以后,随着近代科学的兴起,经验主义科学本质观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居于主导地位,并对以后的科学本质观发展影响深远。

(二) 实证主义科学本质观

实证主义沿着经验主义哲学的思想路线,将自然科学的方法移入哲学和社会学,反对传统的思辨形而上学,开创了现代西方哲学的“科学主义”思潮。孔德(AugusteComte)是实证主义的创始人,他认为,每一门科学都有其特殊的研究程序和方法,但各门科学在方法论上又是统一的。他将人类的精神发展历史分为三个阶段:神学阶段(中世纪以前)、形而上学阶段(至近代)和实证阶段(近代以来)。

实证主义科学观是对传统形而上学提出怀疑的休谟经验主义哲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但又根据新的形势对休谟等人的理论作了修改和补充。他们仍然把经验当作全部哲学的基础,否定认识(现象)经验以外的实在(物质或精神)的可能性,明确提出要抛弃对世界的基础、本质等本体论问题的研究。他们要求超越心物、主客等二元对立,强调人类知识的力量,强调运用实证科学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可能性。

(三) 逻辑经验主义科学本质观

逻辑经验主义又被称为逻辑实证主义,亦即相对于英国传统经验主义的“新经验主义”,也是相对于孔德的传统实证主义的“新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的两个基本特征是逻辑主义和经验主义,继承了休谟、孔德、和马赫等人的经验主义和实证论的基本观点,弗雷格和罗素所创立的现代逻辑的分析方法也为其奠定了思想和方法论基础,包括弗雷格的巨著《算学基础》(1884),罗素与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1910—1913)的出版,以及石里克的《普通认识论》(1918)和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1922)的影响。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知识来自于纯粹客观的观察,再经由所谓的科学方法得到科学知识或理论。它崇尚经验科学,主张用怀特海和罗素的符号逻辑分析现代科学,它所提倡的科学方法是假设—演绎法。代表人物亨佩尔(Hempel,1966)认为以归纳法为前提的推测所得的结论不具有确定性,然而以演绎法为前提的推测所得的结论具有确定性。除了演绎法外,科学的探究过程中需要提出暂时的假说来给于研究一个方向,因此所谓的“假设-演绎推理”的科学方法需要被加入到科学的调查研究中。逻辑实证主义强调科学知识的可证实性,认为观察是科学知识的来源,而且观察是一种价值中立、客观的活动,不受任何因素的影响(如观察者的已有知识、理论和信念),故所得的资料一定是客观的。由于科学知识形成过程被认为相当客观,而且它是对自然界的本质的真实的描述,因此是极不易改变的,故科学知识被视为绝对客观的真理。同时,因为每一种科学知识都被视为真理,因此,科学知识的增长就意味着真理不断地累积。由于视科学知识是客观真理,人们自然地把知识及其结构看作是科学的本质,逻辑实证主义科学本质观对人们关于科学的认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四) 理性主义科学本质观
理性主义认为有关知识根源的假设是来自于心智或理性的,理性论者以演绎法推论这个世界。以笛卡尔等为代表的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相反,他们认为科学知识来源于理性,人类的感觉经验是不可靠的,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揭示真理,获得知识的方式是经由逻辑的推理和分析,由此笛卡尔创立了演绎法。之后提倡归纳法的经验主义和推崇演绎法的理性主义展开了长期的争论。认识论的理性主义者康德(I.Kant,1965)认为虽然所有的知识开始于经验,但并不是全部兴起于经验。他认为有一些知识是与经验无关,这种知识被命名为经验之先的知识,而来自经验的知识被称为经验之后的知识。康德认为只有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合一,知识才会产生。

(五) 证伪主义科学本质观

波普尔(K.Popper)的观点被视为传统科学哲学与新科学哲学的过渡。他提出证伪做为确立科学知识的方法,以“可证伪性”做为区别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Popper,1968),他认为新假设的产生是基于旧的知识,检验假设的过程就是证明假设是错误的过程。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证据推翻这个假设,那么就只能接受这个假设。波普尔解决了由培根的科学方法所引申出来而困惑哲学家们二百多年的“归纳难题”。他认为科学定律或理论只有暂时的地位,他们最终会由更佳、更有效的定律或理论所取代,并且提出在科学知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步骤,就是用严格的方法作伪假测验。波普尔认为科学知识的发展开始于问题的发现,而不是客观的观察。在发现问题之后形成尝试性的解答─粗略的理论,这个理论必须接受考验,而考验的目的不是为了确定理论的正确性,而是为了找出它的错误。这种有别于归纳法的科学方法一般可以将之通称为“假设─演绎法”。

(六) 后实证主义科学本质观

20世纪初物理学家对科学的绝对性有了批判性的思考,库恩、拉卡托斯、波谱尔和图尔敏对知识的可验证性、客观性提出质疑,阐明了知识是由人类自行建构的观点。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的发展源自问题,理论形成之后才需要观察与验证、否证后再产生新的问题,所有的观察都是以理论为基础,没有不带有理论的纯观察。拉卡托斯认为理论不会因为否证而被拒绝,理论与相对理论的竞争,由研究成果的丰硕作为判断的准则。库恩则站在科学发展历史的角度去分析科学知识,因此,社会因素、科学家的心理因素、科学社群的集体观念,都成为影响科学知识发展的因素。受到达尔文进化论论的影响,图尔敏引用进化模式描述科学理论的传播、改变和特化的一般原则,类似于种群概念中的生态改变。后实证主义利用对科学史的研究为新的手段,取代了过去依靠形式逻辑为分析科学的主要工具,成为建构主义的哲学根源。后实证论者相信观察和所有的经验至少部分是依赖我们所持有的理论概念结构,强调价值所扮演的角色和科学知识的暂时性。

Nussbaum以概念图的方式从科学知识论角度呈现了上述科学本质观的哲学渊源,笔者将其做了适当修改,有助于澄清我们理科教育中科学本质观派别的认识(见附件)。

醉乡常客 发表于 2009-4-30 20:16:52

加点威望鼓励楼主在论坛成长。

希望零零散散把这几年研究的成果散出来。

littlekid 发表于 2009-5-5 07:12:11

引用第0楼wangjingying于2009-04-30 12:48发表的 科学本质观的类型与特点 :
Nussbaum以概念图的方式从科学知识论角度呈现了上述科学本质观的哲学渊源,笔者将其做了适当修改,有助于澄清我们理科教育中科学本质观派别的认识(见附件)。
.......

有意思!保姆老师的原图是怎么样的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科学本质观的类型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