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long88
发表于 2009-4-30 05:21:53
一个旧帖子,唱唱反调。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是存在问题的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对于这句话我一直存在着反感,因为我不愿意承认自己不会教。所以总找一些借口来塞责。
首先,好是一个相对的标准,一个人认为好的,另一个可以认为不好。应该承认个人有不同价值,一个学生学习好,未必他的人品好,拿“好”作为最终的标准,本身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这只能代表一部分人的意志。
再有,即便是以这一部分人的意志作为“好”来说,“教育”本身也是一个有局限的行为,不能过于夸大它的作用,另一方面受教育的对象是人,人的复杂与多变,不可能用绝对的语言来断定。只有可能,没有必然。
所以像“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只是采取的方法没有掌握好!”这样的话,在我这里是这样理解的,“只要我们采用的方法适当,那么就存在使学生接受教育的可能性”例如:
儿童的好奇总是趋势他们去尝试接触自己不了解的事物,当儿童想摸正在烧开的水壶时,我们会面临三种选择,一严厉地制止,二让他烫着后再告诉他,三给他摸较热但不致于受伤的热水,然后告诉他摸正在烧开的水壶时的危害。我会选择三,因为这是教育的本质。用孔子的话里的意思说是,危而持,颠而扶,是为相。但同样的我们并不能保证每一个儿童都接受这种“相”。
在我目前的理解里,教育的过程是一个选择的过程,这个选择的标准不过是“两害相权取其轻”而已,也就是说教育永远只能是处在选择中,而不可能一劳永逸。
而具体到“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这句话,我倒是认为,这提法是一种假设,也是一种理想,但假设有假的可能,理想有空的可能。与其这样想教育“好”学生,不如使学生受到一定程度的教育更切实,这里面允许失败,但不允许放弃。
“没有”意味着全部,那么这个说法是经过证明的了么?肯定不是,所以它缺少事实的依据。所以只是假设。比如说,如果每个球员的觉悟都提高了,那么中国足球就有出路了。这也是一种可能的解决之道,但不会真正的实现。所以说是一种理想。
有的时候,果断能够解决问题,有的时候适得其反。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果断”的形式来表述。很多人都想通过严谨的推理来解决现实问题,其实再严谨的推理,并不一定能解决现实的问题,因为理论只是在抽象的思维中起作用。比如那个哲学家和渔夫的故事。再举个例子,我们可以用圆规划出一个圆来,但这是人为的圆,在自然界中有没有符合数学标准的圆呢?只是可能有而已。“教育好孩子”就是那个圆,而孩子虽然有社会性,但依然属于自然的人。
henry2000888
发表于 2009-4-30 06:54:38
引用第19楼lift52101于2009-04-30 03:05发表的 :
引用第17楼1073于2009-04-29 23:46发表的 :
孔子说过“因材施教”,这句话没错。
所以说,“因材施教”没错,的确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对的,孔子都既然说过的,那还有错吗?!现在我们是在探讨孔子还是我们现实社会的我们,我从不否认先人们的哲学道理,他们只是我们的启蒙,我们有没有茅塞顿开的时候?有没有我们进化的地方?
.......
很多时候我们的有些口号文章把人家孔子的广告文宣当作了孔子的方法论,搞出很多笑话来
孔子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广告,但是实际操作里面,孔子自己也是20%/80%原则的,不信大家自己统计论语春秋这类文章,孔子和三千门徒里面谁交流留下来的更多,还不是那72贤,毕竟尖子生能出水平很高的谈话,多数人只能人云亦云罢了
所以教不会的学生要出头,那就要拿出其他本事了,或者延长学习时间,或者请父母多多掏钱请辅导,或者自己找个好学生作为同班同伴沾沾仙气
所以看清楚广告和实操要领这是读书的真实态度!!!
henry2000888
发表于 2009-4-30 07:13:13
引用第20楼fenglong88于2009-04-30 05:21发表的 :
一个旧帖子,唱唱反调。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是存在问题的
.......
感觉这样的口号纯粹是给教育口外的人听的,要不请上级部门仿照泰罗制,把教师的每一个操作动作,张嘴说话的动作都编制成操作手册来指导,要教师来干整齐划一的流水线的高技术活,这样何必搞那么多很好听的口号呢???
教师也要成本核算的,他不可能平摊所有资源,跟打仗一个道理,所以不是教师或者学生教好学好的问题,是上级怎么指挥的问题,上面有什么风向,下面就要折腾,所以大家还是看看吧!!!
lsg003
发表于 2009-4-30 08:06:35
在“教师——知识——学生”三者之间,教师宜充分发挥其能动性,针对不同学生,采取相应教学策略及适合教学实施模式。一般地说,学生跟一个教师学,没有学会、学好,而跟另一个教师学时,学会学好了。这就体现了教亦有道、有术。作为教师,应该积极探求教学之道之术。教无止境,这个学生咱没教好,别人却教好了;昨天没办法教好的学生,今天又有办法了;今天没办法教好的学生,明天或许就有办法了。
教育就是这样需要教育者整体作战,互相切磋、学习、借鉴,不懈探索,努力达到“没有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理想境界的。
结合我自己的教育生命历程看,我不烦感这句话。以为这是鼓舞的号角,是鞭策的长鸣警钟。
lsg003
发表于 2009-4-30 08:10:16
下面一篇文章谈的也很好,众位不妨一看:
也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王海燕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一语出自著名教育家和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这句话频繁出现并被一些教育管理者在教育教师承担教育失败的责任时被“正面”引用,是在上世纪90年代,此后围绕此语展开的争论一直持续不断。
在现实生活中,针对一些教育管理者随意借用此语作为对教师教育工作的评价这一现象,我不敢苟同。我认为对陈鹤琴先生所说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也应该进行具体的分析,从理论上讲,“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正确的;将其用于引导教育者去认识自己所肩负的教育责任,未尝不可。但是,假若有人借用陈鹤琴先生这句话来指责或要求教师去承担教育学生失败的全部责任,那是完全错误的。原因如下:
第一,我认为有必要先去统一界定一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中的“教”与“好”的真正涵义。
这里的“教”的内容,不仅包括学生的文化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还应该包括学生的品德修养的完善等;这里的“好”的鉴别,应该是学生在知识、技能、品德等方面原有水平基础上的进步。假如把“教”的内容仅指向文化知识的学习甚至是升学知识的学习,则是片面的;如果“好”的内容只意味着文化知识水平比过去有突飞猛进的变化,并且以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尤其是示范性学校为标准,这样的好可以说是痴人说梦。
第二,试从学生能否被教好的理论角度来加以分析。
人是千差万别的。人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遗传因素、家庭因素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导致人的发展存在着不同的差异,不仅表现在生理方面存在着差异性,而且在心理方面也存在着诸如智力、能力、兴趣、动机、气质、性格、情绪等的不同差异。即使是同一学生,在不同时期不同方面的发展也存在着差异性。
但是作为未成年人,特别是幼儿,要获得比原有基础上的个人某方面的进步,从理论上讲,是完全可以的。通过教师采取适合孩子不同个性要求的、科学地教,学生都应该会比原先学得好,会有所进步。这点可以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的学习理论为证。他说:“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世界上任何一个能够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也会学会———只要向其全心全意提供了适当的前期和当时的学习条件。”
与此相关值得注意的是,布卢姆把学生是否能接受好的理想教育作为学生获取理想的好的教学效果的必备条件,他主张教育活动要照顾每个学生的特点,给予额外地帮助,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掌握的程度。他“要求教师对应各级教学目标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措施”,“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学习方式和个性特点来进行”。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种说法,不仅与布卢姆的学习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与人本主义者罗杰斯的观点也一致。罗杰斯就认为,“在合适的条件下,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愿望是能够释放出来的。教育就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每个人先天潜能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使人得到发展。”看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种说法是有其理论依据的。
第三,我们从学生能否被教好的实践范畴上来分析。
尽管从理论上讲,“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但是,无论是布卢姆还是罗杰斯等都不回避这种结果是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的。我们不妨结合这些教育家所说的条件来试着做进一步地分析。
我想追问,我们今天的教育活动是否能给学生提供好的理想的教育?
在布卢姆的眼里,“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使每个人获得发展,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发展能使学生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中有效地生活的那些特性。”
那么,让我们看看时至今日,在我们的某些教育管理者眼中,教育是什么呢?
他们又是怎样评价学校教育成功的标准呢?
你不难发现,在他们眼中,教育依然就是为高一级学校选拔、输送人才的“代名词”,在他们嘴里,言必称升学,而不是把教育活动看成是着眼于学生情感培养、思想认识的提升等全方位素质的提高。升学率依然是这些教育管理者眼中放大了的“教育标尺”,学校几乎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着学生的升学去做文章。
可是今天我们教育的现实情况,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况且学生的学业总有高低之分,作为挑选性的升学活动,总会有学生被淘汰,无法升学。
我想,在这些管理者眼中,该不是把那些无法让自己所有的学生都升上高一级学校的教师全看成不会教的教师吧。
再去看看我们的校情,学校的教学条件能否给学生提供理想的个性化的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土壤?目前,许多学校的大班额学生数量,教师数量与学生数量的比率,不仅在显示着广大教师的超负荷的工作量,而且这也必然间接地要求我们的课堂秩序必须整齐化一。就像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度确定以后,需要按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儿童,考核儿童一样。在如此大的班额,合作式、个性化的课堂教学只能是空中楼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基本上仍是以教师灌输知识作为基本模式。我们学校现有的条件正明白无误地告知我们,要求教师面对大班额的学生去照顾每个孩子的发展是怎样一种奢望。
让我们再看看我们的教师,是否真的拥有对学生采取怎样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主动权?
当前,学校教师的所有的教学活动是受到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的检查与干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甚至家长的希望与期待等因素的制约。
在这种背景下,教师的任何教学活动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个人的想法去做。一名教师即使可能有先进的教育思想、高超的教学技艺,他也会受到上述因素的制约,去进行种种的调整与适应。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任何人有什么权利让教师去承担教不好学生的所有责任呢?
尤其是在目前仍以学生的升学为主要考核教师的指标的背景下,一味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反而掩盖了影响教师工作效度的许多客观因素。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继续追问,“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话是否也存在着否认学生自身、社会、家庭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片面夸大学校教育的作用之实呢?
因为不可否认,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影响孩子发展的因素包括自我、学校、家庭、社会等许多方面。教育的力量从来就是自我教育、家长、学校和社会等综合而成的。所以,对孩子进行教育不应该只是学校老师的专利,教育的后果、责任也不应当由教师单独承担。这一点,许多教育家的理论都能证明,如维果茨基就持社会文化是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因素的观点。
总之,我们教育工作的目标是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所有学生,不放弃任何学生。所以教好每一个学生,这不仅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职责,也是教育工作本身的理性与人性需求之所在,还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懈努力的方向。
但是,若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片面用来作为指责教师教学工作的用语,则未免有某些教育管理者推卸自己管理责任之嫌疑。
(作者单位:郑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henry2000888
发表于 2009-4-30 09:45:10
引用第23楼lsg003于2009-04-30 08:06发表的 :
在“教师——知识——学生”三者之间,教师宜充分发挥其能动性,针对不同学生,采取相应教学策略及适合教学实施模式。一般地说,学生跟一个教师学,没有学会、学好,而跟另一个教师学时,学会学好了。这就体现了教亦有道、有术。作为教师,应该积极探求教学之道之术。教无止境,这个学生咱没教好,别人却教好了;昨天没办法教好的学生,今天又有办法了;今天没办法教好的学生,明天或许就有办法了。
教育就是这样需要教育者整体作战,互相切磋、学习、借鉴,不懈探索,努力达到“没有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理想境界的。
结合我自己的教育生命历程看,我不烦感这句话。以为这是鼓舞的号角,是鞭策的长鸣警钟。
我对您这个观点稍微有点意见:
第一教师不是都像您这样全身心投入教育,全力为了孩子而辛苦的工作,相当一部分教师是多任务的,他们可能为了和家长做个交换,或者争取短期上位,或者为了糊口再出发,所以要求他们一致投入全部精力来教会全部差生是不现实的
第二所谓经济性在教师教学中间也是要考虑的,教不会往往是在规定的教学掌握期间孩子没有学会,但是时间拉长或者孩子有了其他体会,往往在稍晚时间会掌握或者放弃,他们自己已经做了经济性的选择了,教师这样回锅那就要问问,往回回朔要不要到一年级所有课程都安排补习,是不是请课外辅导来做,没有必要什么都包办!
我们教师算是个董事长吧,整个班级运作,要不要都这样有不会的会叫的就单开小灶,那我们对整体的把握和控制是不是会有影响?就所谓主业运作和偏门产品的精力和资源的调配问题了
欢迎讨论
heraldic
发表于 2009-4-30 15:07:41
1、从老师角度看,他并不是终身陪伴某个(些)学生的辅导员,他只能在有限的几年时间内关注几个---不论是“好”是“坏”,我们没有必要苛求老师能把班上一个调皮捣蛋学习差劲的孩子培养成一个优等生,至于那些把学生学坏的责任怪罪到老师的头上的说法,显然是某些自己未尽职责的层面的人物(比如家长)在推卸责任,毕竟老师还有自己的教学任务。
当然教师绝对不能把学生分成3、6、9等,对后进不理不问,其实,只要他能够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力所能及地让孩子不继续走下坡,这就是尽职尽责了
2、从单个的学生角度考虑:他绝对不是一个孤立的人,他必然有一大群家长长辈------尤其是在中国----一个人的成长,第一个老师应该是自己的父母,对孩子有责任的有家长、老师、社会,如果一个孩子学坏,最大的可能应该是家长教育有问题,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第一位的。毕竟,孩子和老师呆在一起的时间不可能超过家长。
最后,我有条件的赞同楼主要指出的这句话----前提就是这个老师一辈子都在教育这个孩子。
dspcan
发表于 2009-4-30 21:24:51
楼主说话有些片面,不同意。
理由:1.教育学生,不单单是老师,还有家长、社会等大环境的影响。学生进了学校,就与世隔绝了吗?
2.哪个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大,老师仅是一方面,还取决与学生自身条件、主观和心理等方面的因素。单靠所谓的教育,能解决这么复杂的问题吗?
你的错误主要是太夸大老师对学生所能施加的影响了。单纯吧问题归咎于老师,太不负责任了吧?
dspcan
发表于 2009-4-30 21:31:52
引用第20楼fenglong88于2009-04-30 05:21发表的 :
一个旧帖子,唱唱反调。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是存在问题的
.......
如此深刻!佩服!!
lsg003
发表于 2009-4-30 22:20:11
外人(教育实践工作以外)用这句话要挟老师,我反对。作为教师,我当然知道一己之力并非万能,孩子的成长自有他的密码——家庭,社会,教育诸多情况交互作用。所谓在商言商,在师位亦应言师事。锲而不舍地去做,理智地总结反思,尽心而已矣。理想很遥远,追求不停止。
lsg003
发表于 2009-4-30 23:03:43
在教与学的特定过程中,教是主要矛盾。“教”应发挥主要功能。我们总不能说“没有不会教的老师,只有学不会的学生”吧?
外部教条(社会,家庭等)有些我们无能为力,有些可以施加积极影响。暂且不论。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动力。
或许许多人极其反感于原来的某些提法——比如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等。对此,我也不赞同。但我觉得也不应把教师等同于一般职业,认为对得起工资待遇就行了。我本愚钝,没有出过国门。一般地说,中国外的某些国家,教师地位颇高(待遇也高),教师成为很多人的幸福职业首选。那么,为什么社会会这样呢?还不是教师培育塑造的是人(尤其是未成年的人),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前途。所以对教师才有如此高的期待。
教师要吃饭穿衣,要养家糊口,但也不应忘了自己的职业担当。
不知道我是自命清高,还是想法误入歧途了?言论如有得罪,还请多多见谅。
lsg003
发表于 2009-4-30 23:12:24
引用第20楼fenglong88于2009-04-30 05:21发表的 :
一个旧帖子,唱唱反调。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是存在问题的
.......
分析的很好,透彻而理性。从具体实践层面来说,确实如此。
两句话结合起来看,“教”的一方作用更大。最大限度的避免失误,矢志不渝地接近“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教育理想,当是教师的永恒追求。
lsg003
发表于 2009-5-1 07:31:07
2002年在私立学校任教时,曾经去北京参加了高考备考研讨会。其间,我抽空去了图书大厦,让那颗多年因购书欲无法满足而饥渴的心饱餐了一顿。记得买了《解读中国教育》《问题与对策——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等书。离京返回的火车上,和我同去的同事(语文教师,曾在县中任语文教研组组长,在地级市地区颇有名气,所带学生的高考成绩名列前茅,内退后来到私立学校)对我买书颇好奇,便兴致勃勃问我,想看看我买的什么书。当我将书递给她后,一看书名,她像触电了似的,立即冷嘲热讽说道:“我可看不懂这样的书!”那意思很是怨则讥笑不满于我竟然买这样的书看。在她那里,大概有教学参考书,有应付高考的秘诀之类的书,就绰绰有余了,何须多事弄别的“遥远而虚空”的书看?
那眼神,那话语,至今记忆犹新。由此,我痛切于有些教育者不研究教育的状况。也就赞同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了。
来城市前,每到城市(地级市),我是必到书店,必买书的。尤其是教育类书。在最大的书店买过《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思想录——中学语文卷》,当时还有几本其它学科的这套书,以后每去该书店,便会到教育类书架旁看看。发现这套书中所剩的那几本,好几年也没卖出。于是,在心里感叹,做教育着教书的人,大多却不研究教育,不爱读书。或许我身处下层,看到的不是全面情况。但我的感觉,为师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不读书的。
由此,我赞同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的老师”了。
我接触的老师中,一些“不学无术”的老师,一看到这句话就来气,气的是这话影射到了自己的“混饭吃”,影射到了自己的在教育学生面前的“无能为力”。所以强烈驳斥。
读范梅南德《教育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启发很大。深知教育是复杂的,有很多不确定性。但这本书也告诉了我们,教育是存在机智的,需要教师在诸多芜杂的教育情境中慧眼辨识,抓住转瞬即逝的教育契机,开展卓有成效的教育工作。如果老师们在这个前提下,指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理想实施过程中的难度,驳斥教师的作用的过分夸大,我表示理解。
taishandadi
发表于 2009-5-1 09:36:19
算了。
henry2000888
发表于 2009-5-1 09:45:40
引用第32楼lsg003于2009-05-01 07:31发表的 :
2002年在私立学校任教时,曾经去北京参加了高考备考研讨会。其间,我抽空去了图书大厦,让那颗多年因购书欲无法满足而饥渴的心饱餐了一顿。记得买了《解读中国教育》《问题与对策——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等书。离京返回的火车上,和我同去的同事(语文教师,曾在县中任语文教研组组长,在地级市地区颇有名气,所带学生的高考成绩名列前茅,内退后来到私立学校)对我买书颇好奇,便兴致勃勃问我,想看看我买的什么书。当我将书递给她后,一看书名,她像触电了似的,立即冷嘲热讽说道:“我可看不懂这样的书!”那意思很是怨则讥笑不满于我竟然买这样的书看。在她那里,大概有教学参考书,有应付高考的秘诀之类的书,就绰绰有余了,何须多事弄别的“遥远而虚空”的书看?
那眼神,那话语,至今记忆犹新。由此,我痛切于有些教育者不研究教育的状况。也就赞同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了。
来城市前,每到城市(地级市),我是必到书店,必买书的。尤其是教育类书。在最大的书店买过《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思想录——中学语文卷》,当时还有几本其它学科的这套书,以后每去该书店,便会到教育类书架旁看看。发现这套书中所剩的那几本,好几年也没卖出。于是,在心里感叹,做教育着教书的人,大多却不研究教育,不爱读书。或许我身处下层,看到的不是全面情况。但我的感觉,为师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不读书的。
由此,我赞同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的老师”了。
我接触的老师中,一些“不学无术”的老师,一看到这句话就来气,气的是这话影射到了自己的“混饭吃”,影射到了自己的在教育学生面前的“无能为力”。所以强烈驳斥。
.......
非常敬佩您的执着和专业,我稍微讲点不同的看法
我们因为在底层,所以一般有这种危机感,所以在表现上面往往就是靠着资料和最新进展来充实自己,自己由此有了底气!
但是到了您的同事那种地位,他已经无需再为自己的知识储备而自卑了,他自己编织的关系网和其他消息来源已经足够他对付学生和考试了,这些学生教学对他来说就是一个熟练工作,他自己已经清楚的评估出来这片自留地的基本产量和自己到期能得的教学奖励了,对他来说,多做和少做没有什么区别了,所以他有那种淡定和悠闲
还有读书和不读书不是判断优劣的唯一标准了,大家在社会上面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我举一个例子:
某大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负责人,平常总是和供应商混(吃吃喝喝),公司的产品走向从来不看什么资料而且不见他主动学习(这个职位是要在供应链和产品走向上做关键判断的),但是他有个本事,他经常找部下聊天,看看大家最新想法,但是一到开会,他总结出来的都是经典判断,他自己在不同部下的想法中间提炼简化出自己能输出的可操作的方案来,大家听了都觉得领导就是不一样,就是高明!
所以,我想我们不能拿着唯一的读书来判断教师的先进与否,大家都有自己的来源和办法的!!!
henry2000888
发表于 2009-5-1 10:08:57
引用第31楼lsg003于2009-04-30 23:12发表的 :
分析的很好,透彻而理性。从具体实践层面来说,确实如此。
两句话结合起来看,“教”的一方作用更大。最大限度的避免失误,矢志不渝地接近“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教育理想,当是教师的永恒追求。
大家都学过极限,微积分
接近和达到是两个概念,我不主张:矢志不渝地接近“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教育理想
我的主张是:合理分配资源,把整体班级利益做最大化,重点优秀生能正常发挥,中等生基本能超水准发挥,差生不拖后腿就行了
教好是什么概念,有些东西天生就是短板,你与其花费精力完成这种不可能完成任务,倒不如分配精力给中等生或者优秀生,差生要他家里配合找外脑来补充,我们不太可能面面俱到!!!
dspcan
发表于 2009-5-1 10:41:19
引用第32楼lsg003于2009-05-01 07:31发表的 :
2002年在私立学校任教时,曾经去北京参加了高考备考研讨会。其间,我抽空去了图书大厦,让那颗多年因购书欲无法满足而饥渴的心饱餐了一顿。记得买了《解读中国教育》《问题与对策——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等书。离京返回的火车上,和我同去的同事(语文教师,曾在县中任语文教研组组长,在地级市地区颇有名气,所带学生的高考成绩名列前茅,内退后来到私立学校)对我买书颇好奇,便兴致勃勃问我,想看看我买的什么书。当我将书递给她后,一看书名,她像触电了似的,立即冷嘲热讽说道:“我可看不懂这样的书!”那意思很是怨则讥笑不满于我竟然买这样的书看。在她那里,大概有教学参考书,有应付高考的秘诀之类的书,就绰绰有余了,何须多事弄别的“遥远而虚空”的书看?
那眼神,那话语,至今记忆犹新。由此,我痛切于有些教育者不研究教育的状况。也就赞同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了。
来城市前,每到城市(地级市),我是必到书店,必买书的。尤其是教育类书。在最大的书店买过《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思想录——中学语文卷》,当时还有几本其它学科的这套书,以后每去该书店,便会到教育类书架旁看看。发现这套书中所剩的那几本,好几年也没卖出。于是,在心里感叹,做教育着教书的人,大多却不研究教育,不爱读书。或许我身处下层,看到的不是全面情况。但我的感觉,为师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不读书的。
由此,我赞同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的老师”了。
我接触的老师中,一些“不学无术”的老师,一看到这句话就来气,气的是这话影射到了自己的“混饭吃”,影射到了自己的在教育学生面前的“无能为力”。所以强烈驳斥。
.......
教育本身就包含了很多复杂的问题,是需要大量研究的。问题之中,有轻重,有主次。相对于教育体制,老师的影响次之。不呼吁体制的改革,而苛求老师的责任,小的方面说是让老师夹缝中求生存,大的方面则是助长教育畸形发展,于民族未来更加不利。所以在当前教育体制下,呼吁教师对自身进行反思,更多意义上只能是一种理想,可操作性会越来越小。我也主张老师要对自身的教育行为、理念进行反思和认识,但这种反思和认识应该是多方面的。认识是主,反思是次。认识的应该是教育大环境、学生的素质、自己的定位等等,以此为基础进行反思,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虽不能说明这种反思必定是有益的,但起码是有逻辑的而不是盲目的。
所以我认为老师应该在充分研究、认识的基础上,一边反思、一边抗争。只反思,不与教育体制中种种不和理的因素抗争,一心只读圣贤书,不是真正的负责任。
lsg003
发表于 2009-5-1 12:54:47
引用第34楼henry2000888于2009-05-01 09:45发表的 :
非常敬佩您的执着和专业,我稍微讲点不同的看法
我们因为在底层,所以一般有这种危机感,所以在表现上面往往就是靠着资料和最新进展来充实自己,自己由此有了底气!
.......
教育者不读书,我实在想不通。虽然不能说读书是判断教师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但对于教师这个行当来说,不读书,读书少,能说得过去吗?
其它行业的某些高手们,不读书又能做的游刃有余的。行业不同,提高进步的手段也不同。
我很羡慕干干、铁皮鼓他们弄的新教育试验,尤其是专业阅读项目,大家共同读书,共同思考辩论,注重在教学的细部上下功夫研讨,那才是真正搞教育的!
lsg003
发表于 2009-5-1 13:07:00
引用第36楼dspcan于2009-05-01 10:41发表的 :
教育本身就包含了很多复杂的问题,是需要大量研究的。问题之中,有轻重,有主次。相对于教育体制,老师的影响次之。不呼吁体制的改革,而苛求老师的责任,小的方面说是让老师夹缝中求生存,大的方面则是助长教育畸形发展,于民族未来更加不利。所以在当前教育体制下,呼吁教师对自身进行反思,更多意义上只能是一种理想,可操作性会越来越小。我也主张老师要对自身的教育行为、理念进行反思和认识,但这种反思和认识应该是多方面的。认识是主,反思是次。认识的应该是教育大环境、学生的素质、自己的定位等等,以此为基础进行反思,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虽不能说明这种反思必定是有益的,但起码是有逻辑的而不是盲目的。
所以我认为老师应该在充分研究、认识的基础上,一边反思、一边抗争。只反思,不与教育体制中种种不和理的因素抗争,一心只读圣贤书,不是真正的负责任。
抗争也是必需的。教育者对理想教育的推动,一靠自身去做,一靠破除不良机制。话又说回来,体制暂且不能改变的前提下,我们还是要做的。“一心只读圣贤书”吗?这是教育者进步必须得视野开阔与引发反思改变自我的引信。读了干什么?去运用于实践,更好地去做!
kiyuwwb
发表于 2009-5-1 16:02:41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一已经证明过时的理论还被用来追究教师。
学生犯罪了肯定是老师的教育有问题。请问,国家给了老师那些教育学生的权利?说服教育,批评教育,说的比唱的还好听!这些大道理学生比你还清楚,他真能听进去吗?从我亲身经历来看,未必!我认为是学生的错,就应该让学生及其监护人负起应负的责任来,给老师心强有力的权威,这才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可偏偏“为父”的老师屡屡被“为子”的学生毒打,还得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事后,老师还须赔不是还要替学生下跪,否则,你便是师德沦丧,口伐笔讨上纲上线吃不了兜着走。是啊,现在什么社会了?这个社会怎么了?整天喊着与时俱进,进了半天怎么成了学生打老师的借口和支柱了呢?长此下去,老师还敢批评还敢管学生么?救救这些对教育事业还踌躇满志的教育工作者,毕竟当所有的老师都对教育失望,一进教室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都没有了责任心的时候,受害的毕竟还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啊!
我认为对学生的核心错误必须让他们认识到并加以改正,而非一味的容忍,不能等到他们走向社会后,让劳教所来纠正惩治他们。这不是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我们不能这么一味地迁就娇惯孩子。
现在为了和谐社会,平安校园,学生管理手段要提纯要简化,简单明确,不容置疑:说服教育。怕你听不明白,特加注释如下:不准批评,不准处分,不准记过,不准留校察看,不准开除…我不知道那些高高在上,不懂装懂的教育专家们脑子进了水,还是被门框给挤了,还是家中没有小孩,怎么会琢磨出如此缺乏IQ和EQ的教育政策!不错,说服教育,冠冕堂皇,放之四海而皆准。可是这种话,我们说它是最伟大的真理,同时也是最最超级的屁话。
什么是说服教育?循循善诱,耐心疏导,听与不听,悉听尊便。说服教育对大多数学生是行之有效的,但是对个别品行及其恶劣的学生则是护身符和凶器。常听有些自以为是的人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句屁话的超级程度比之所谓的“说服教育”,有过之而无不及。什么叫“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学校都把学生教好了,那国家还要那么多劳教所和监狱干什么?!说这话的人除了沽名钓誉之外,还用心险恶--他们企图把全社会的责任,都统统推到学校头上,自己躲在一边指手划脚做钦差大臣。但凡有点头脑的正直的人,稍微往深处一想,就会一身冷汗:全世界那么多罪犯,难道都是教育界直接制造出来的!
这世界上真的没有所谓的灵丹妙药,“说服教育”也不是。前一段时间电视台播出这样一段新闻,说一个特别恶劣的学生,把整个班搞得鸡飞狗跳,学生纷纷要求退学,家长就去找校长,校长说我也无能为力,我说他不服,只好由着他闹。政策不允许处分,更不允许开除。你们想退学那是你们的事,不关我事啊。这事引发了一场讨论,因为不合时宜,所以很快销声匿迹了。这校长说出这样的话,做出这样的事该算无能,可是也有他的难言之隐。说句公道话,出现这种荒唐事,主要责任,应该由这狗屁不通的政策来负。说服教育是一种教育手段,这没错。但是,教育手段绝对不仅仅这一种,如果非要用这一种来代替所有的话,那不是傻得可怜,就是笨得要命。谁见过包治百病的药?除了毒药。多美尼斯和卢梭这些人应该算得上是教育的鼻祖级的人物了,他们给出过这样的教育方法:学生故意打坏了窗户,好,先别修理,请在寒冷的冬天把他安排在窗户下待上一天。民主得无以复加的美国,有的州明文规定,如有必要,学校可以体罚学生。这东西,让我们那些只会躲在办公室剔着牙缝喝茶水看报纸的官老爷们看见,一定会先吓个灵魂出窍,然后气个七窍生烟。
教育就是教育,它有自身的价值和规律,它应该得到维护和尊重。社会对教育的主要要求就是看它培养出来多少优秀的人才,只要不违法,就尽量不要对它指手划脚妄加指责,以外行人的偏执和狭隘,来干扰它的行进方向。更不能颠倒黑白,助纣为虐,把教育推向无底的深渊。教育手段是丰富多彩的,不能大肆挞伐,随意简化。对不同的情况,应该有相对应的手段,那样才能对症下药,收到合理的效果。为什么以前没有学生打老师的事情出现,偏偏在这个时候出现呢?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凡事都有底线,就象木桶得有铁箍。放开了,就全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