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allone 发表于 2009-4-5 21:35:06

谈 尽信书不如无书

在中学的时候就知道“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但是始终没有大彻大悟。工作了7, 8年了才算有了真正的了解,当然这也是我自己的一己之见,与大家讨论各自的想法。

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在中学时候的理解是:很多书是为了写书而写书,当然是不能相信了;

到了大学的时候,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很多书是实验性质的,或者是代表某一个阶段的一个著作,也是不能全信得;

到了工作的刚开始,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很多书是理论导出理论,和实践有差距,因此也是不能全信的的;

工作到参与一些更高层次的技术管理工作,尤其是与西方人工作时才真正的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这句话其实分2个层次,尽信书的前提是读,读的前提至少带有一些方向新,尤其在国外,不带目的读书就不读书。尤其是在工作和实践之中,带有目的性,本着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来出发的。
第二层含义读后是否要全信,这里面又有几个层次,第一个是浅层次就是不能全信,第二层次如果是绝对的经典怎么办,第三个是绝对的经典中的经典怎么办?

我的最新理解就是任何的问题要解决肯定有正确的方法,在某一种范围和条件下,往往只有一种正确的解决方法,而这种方法好比给电脑输入命令一样,正确的命令只有一个,但是这个正确的命令可以来自多个渠道的汇总,那么书也好,经验也好,任何的过去的东西都只能代表过去,这些东西都是多个渠道中的一个或者几个,有时候可能是正好是正确的,有时候可能还要有其他的渠道信息来汇总,也就是人常说的要多个渠道看问题。

简言之就是在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意识前多一个心眼,就是一切过去的东西都只是当下问题的一个参考,过去不能100%取代当下,但是过去的经验可以有很大参考性,有很大的参考性即使是99。999%,也不是100%。

如果大家能够输入这种意识,等于多了一层慧眼,多了一层的看问题的角度,能够从读书之外获得一种新的角度。

camio 发表于 2009-4-5 21:50:23

“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个早就能理解

只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和阅历的丰富,对它的理解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深刻

办公室主任 发表于 2009-4-6 10:09:43

书也人之作品,作者也可能存在知识上,智力上的不足!特别是今天这个“全民著书立说”的时代,书的可信度就更低了,所以读书要读经典!

zelig 发表于 2009-4-6 11:16:23

我也来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书分很多种类,大致有帮人解惑和使人消遣两种,楼主所说的大约是指前者这种类型的书吧!
再来分析一下从作者到读者的几个过程,先是作者的思维,然后是作者的表述,再然后是读者对文字的接受,最后是读者的理解和总结。可以说一般的读书过程是这样的,如果是外文作品,那读者和作者中间就又有了翻译者的因素了,因此我们一般还是推荐大家读原著了。
既然读书的过程分为这么多阶段,因此每个阶段都有可能出现错误,导致读者的思维出现偏差。比如作者对问题的看法本身就有问题,那他不论怎么写一定会是错误的了;再如作者的想法是正确的,但是由于其表述能力较差,没把他的意思明白地表达出来,那最后还是误导读者了;还可能作者的理解正确,表达也准确,但由于读者水平有限,没能完全读懂或理解,那同样会产生错误的想法。
因此,在我们的阅读中就要注意了,到底是哪个环节会出现问题,然后我们尽量避免。总之,书只是一个客观的媒介,我们通过书的阅读目的是看到书背后的知识或者道理。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更加接近客观真实,接近事物本质,以指导我们的行动。

coldss 发表于 2009-4-7 17:32:57

的确和目前总体上书的质量有关,不过网上的东西可信度更低

yinray 发表于 2009-4-8 09:50:19

其实,读一本书就是和作者交流。那么换一个理解,你和别人说话会全信那个人说的吗?你要全信那个人说和话那他得是个什么人啊,或者你是个什么人啊?所以从这点上说,本身你就不可能做到尽信书,除非你还是个小孩子,或者你很少会独立思考。个人认为,读书人不会独立思考那就根本还不是读书人,所以“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就是教育孩子的,书读的多了,自然不会尽信书。

宾五 发表于 2009-4-9 14:54:50

《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对“尽信书不如无书”是一个很好的注脚,而且比后者稍早,前者是孔子之语,后则出自《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两者均较好地说明了在求学路上应持的原则。道理很浅显,但在过程中,却往往置之脑外,成为所谓的书呆子之流。现在也有一个通俗的说法:不动笔墨不读书。慎思、慎言、慎行,应是求学者应有的学习品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谈 尽信书不如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