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口号代替思想与行动(原创首发)
当口号代替思想与行动——关于《中国不高兴》及其评论的评论
就在我刚刚听说王小东先生的名头后不久,以他为主的几位作者共同完成的《中国不高兴》一书就在网上引起了热烈而且热闹的讨论。一时间,这部印数据说达到10万册的“时政奇书”被说成是“意淫世界、手淫中国”、“史上最贵的擦屁股纸”等等。而事实上,关于它的热议,我们更多可见的状况是“脑残”、“汉奸”、“傻逼”、“粪青”之语漫网纷飞,许许多多的“评论”由于完全流于恶意的谩骂、攻击而让人不能卒读。
我首先要对《中国不高兴》这一可以归隶为“标题党”的书名表示不满与质疑,这也是多数网友对其诟病之处。它似乎标识了该书作者们的写作立场和心理支持,告示与之对话者自己的背后是有一个国家的庞大力量来支撑的。但是,“中国人民”并没有为它的代表性喝彩捧场,也没有表示理解和赞同,反而愤怒地责备这一看似撒泼的标题“强奸了民意”——读者的这种观览结果简直是必然的。在书的标题中,“中国”无非是指“全体中国人民”,至少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民”,但是,人民和群众从来就是一个包囊种种杂异的模糊性通称。在一些特殊的历史时期,往往有一些人熟练地运用这些内涵庞大驳杂但其组成并不明晰的称号来为自己的政治企图服务,这既是可耻的也是可怕的,因为一旦这种拉大旗的行为得逞,就会有无数的本就隶属于“人民”的个体在被强行清除出“人民”的队伍后而遭到打击。对“人民”和“中国”意义的规定权不是掌握在这本书的作者手中的,这一关键性的错误让他们失去了接受者。同时也有读者表示,“在老百姓最不高兴的时候”来以“中国不高兴”说事,显然是将会遭到暴雨般地批驳的。
其次,从我阅读的感受而言,《中国不高兴》虽然文字的思想逻辑性较弱、观点客观性不强,但依然是值得一读的,比如它对中西关系、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精英责任、文化应处的地位、学术腐败和资源的分配利用等问题所作的记录描述以及所下的判断、评论,虽然有很多不能令人信服的地方,却实实在在地从他们的立场表达了一部分知识分子观察的视角和心得。英国著名法理学家哈特就曾直言,“权力掌握在多数人手里的民主原则,并不意味着掌握权力的多数可以不尊重少数的意志”,因而,即便《中国不高兴》的核心观念在读者和大众间没有广泛的市场、没有代表性,依然不妨碍它的可读性和可参考性。假如那些号称“反对‘集权和专制’”的读者们不能容忍《中国不高兴》的存在并竭力劝说尚未阅读此书的人们放弃或者抵制它的话,那么这一行为是不是也已沦为一种集体的精神专制?
“文革”以来,在思想意识的领域最令反思者痛心的事实就是作为个体的人丧失其独立思维的动力、丢弃理性精神这一现实并未得到较大程度的改观。盖帽子、下断言、泼脏水、抡拳头在很多场合依然在代替严肃认真的思考与讨论,人们常常还是按照自己的初始臆断或者就直接依照其他人的观点看法来作无意义的重复性声明——这种依赖包括摄于他人的权威、煽动性、影响力,也包括自身由于头脑一时发热而导致的无意识。在因为《中国不高兴》一书而形成的影响广泛的“争议”声中,不断出现那种空喊口号的愚昧行为;在一片看似力量强大、群情激愤的叫喊声的掩护下,一些毫无思维能力者获得了胡乱宣泄的巨大快感——我们又一次无奈地看到,在一种所谓的“民主”已然失控的环境下,理性的声音总是败给无所依凭的吵嚷和起哄。
最后需要强调一下我想要表达的几个观点:第一,中国的强大是每个中国人都梦寐以求的,只是处于不同的次一级的利益立场的人们表达这种欲求的方式不同而已,主观上的恶性对立只会出现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结果,使有着相同欲愿的战友间更加孤立,那将毫无任何意义甚至是起反作用的行为。第二,如果真的要对一些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就不要只停留在喊几句口号、扣几顶帽子这样简单而且低级的行为上,而应该静下心来好好地看一看它们讲得都是些什么,这样的话,就算真要再去骂街也会显得略有底气一些。
”,但是,人民和群众从来
文中怎么那么多的加粗,是做什么用?
我也不知道呢,系统自动的,我也不能编辑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