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一解
钱先生的《围城》被夏读成了流浪汉小说,还是有其道理的。倒不是简单说,主人公方鸿渐自国外回来后在国内四处游走,而是主人公的精神状态,漫无目的的,不知道归宿的,无法确定自身的目标,或者没有给自己一个定位。我不知道主人公这种精神状态如何形成,但钱先生认为这大约是人类的一种根性,他借小说人物的口说出围城的命题: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那么又是为了什么呢?为什么有人要进去,有人要出来。也许是好奇,好奇又是人类的一个根性;但解释不了“出来”,好奇城外么?城外是先来的世界。出来倒象是对好奇的否定,“不过如此”,偏偏这经验又无法传递,所以每个人又重复着同样的活动。
但也许是困境所致,在城外是被“旷野所封锁”,在城里自然是被城所封锁。这样似乎也解释得通,反正卢梭说人生来就不自由。
然而这都不象是流浪汉小说的命题,倒是先民或者知识分子的境地。我们经常在童话里或者民间故事里读到的流浪汉小说,常常夸耀自己如何历险,如何获美得宝,又如何挥霍一空,反正他从来都是不受外物束缚,但没有外物可不成。
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也谈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老和尚也说“天下两条船,一曰名,一曰利”。
进到城里,是了利;出城去,还是为了利。人类有追逐利益的本性,但也应该看是否是得之有道吧,偏偏流浪汉更看重得利的“技巧性”,呵呵:常常是靠运气捡来的,或者是靠小聪明骗来的。
方鸿渐“堕落”的开始,怕是受了局部真理鲍小姐的诱惑,反正成得来的肥肉,吃了白吃不吃白不吃。相反,他对苏文纨的爱情陷阱却相当机敏,知道这果子不能吃。他平日里寄居在死去的前未婚妻的家里,不免吃瘪,打牌总让着;偏偏要和他们决裂了,在一场牌局里凭着好手气赚了一大笔,又算是报了仇,呵呵。
但真正的捞仔是苏文纨,她在国外捞学位,到了国内捞丈夫,后来还辗转于重庆和上海之间,利用特殊身份走私赚外快,这才叫牛,她比方鸿渐高明之处在于她更无耻,没有心理负担。
1937年是国难之际,除却一些大道理外,普通的民众总要为生着想,怎么活,如何弄点东西吃。这样的精神状态下,努力抓住点什么就很是寻常,想想李梅亭的大药箱子,他倒和苏文纨一对儿,可惜笨拙了点。
方鸿渐躲了苏文纨,却仍然进入了孙柔嘉的局,失却自由身。这都怪他的正义感在做祟,要英雄救美,却不是吃肉,违背了流浪汉的生存准则。甚至另一次,他工作的报馆的主编基于义愤要辞职,大家都说要辞职,结果辞职的就方鸿渐一个人。他便又失去稳定的工作和地盘了。
这多少让我想起了可爱的杰克船长(《加勒比海盗》),他总游走在海盗法典和不该有的正义感之见,结果孤独远航什么都没有捞到。
弄清楚方鸿渐真的要什么,真的是怎样的人也许并不容易,他有些摇摆,有些见异思迁,有些追求(纯真的唐小姐),有些小聪明贪图小利益。一种性格会破坏他另一种,却也丰富另一种;局部真理鲍小姐下船就奔了未婚夫,他似乎也有些算算的,毕竟人还需要个城堡庇护心情,否则真游荡个没完没了呀。 对不住呀,围城只看过一遍;这种好书应该多看几遍才好写。 呵呵,到目前只记得再高中度过一个片段,现在想想,是该拿起来品品啦 一部很有道理的图书 方鸿渐躲了苏文纨,却仍然进入了孙柔嘉的局
我就是扫了一遍而已,里面的东西太深奥,我看不懂。
也没看出来方对孙好过,怎么就他两个就好了起来。
他是怎么入的孙柔嘉的局的? jn2nj 兄明启:您需要将你的看法说得更多一些。 试图用一个理论或者一套学说去阐述人生的真谛,有可能是一个误区,但历代不知多少能人学者都津津乐道,试图完成前人没有完成的,在他们追索这个过程中,他们确实完成了自我,但他们的理论有多大适用性,则另当别论 weixigen 在说什么?好像故作深沉思考状。哦,固穷,多乎哉? 这本书我倒是看了好几遍。《围城》不仅仅表达了进城出城的概念,它更真实的反映了社会、人性、功利等社会现象。这些现象本来就没有解决的办法。给我的启示就是尽量不去怎么样。同时其中反应的一些社会现象,如克莱登大学,即使在今天,也是有一定的讽刺意义的。 有些意义恐怕是后来者研究出来的,作者都不一定有此意吧,如同“红楼梦”。 真是这样的,岂不违背了作者原意?真可恨也。作者应该将中心思想写出来。
起码也应该象杨朔那样篇末点题,省得读者糊涂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