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舞这种艺术
周日跟老婆一起去国家大剧院看了芭蕾舞剧《白毛女》。当然了,另一个重要目的其实是参观一下国家大剧院。偶们本是粗人,对芭蕾舞艺术也不懂多少,但平常在电视里也看过一些。但看了《白毛女》,总觉得多少有点怪。
仔细想了一下,感觉大概是因为服装。以前看过的芭蕾舞,女演员基本上都是穿纱质小短裙,裙子撑起很高,看着像小雨伞一样,腿上也穿紧身袜,这样做腿部动作和回旋舞步时看着很协调。《白毛女》里面,女演员穿的是裤子,也不是紧身的,做腿部伸展动作时,裤子松松垮垮的,影响了造型的线条。做回旋动作时,裤子一样有影响。再加上女演员落地的时候咚咚咚地响(这应该是舞台的原因;可也有的时候不响),显得一点都不轻盈。扮演黄世仁和穆仁智的男演员就更受服装影响了,长袍马褂和对襟小褂,做动作就更显得怪怪的了。相比之下,后来大春穿的八路军军装,裤子打了绑腿,也有了紧身的效果,做动作看起来就好看多了。这点到可以对比一下另一部红色经典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演员穿短裤,其实也是紧身的效果。
这么看来,其实芭蕾舞是一种非常注重外在形式的艺术:人物的穿着有一定的要求,不然就不好看。舞蹈动作也就那么几个,变化也变化不到哪里去。这样的艺术,发展到后来,是否会走入忽略内容的死胡同?
《白毛女》里面其实大量引入了中国民族舞蹈,尤其是最后解放时候的群舞,虽说动作都芭蕾化了,但看着还是跟《东方红》很神似。这是外国艺术本土化、民族化的可贵尝试,但是否成功呢?大概见仁见智吧。从一方面说,加入了中国民族元素的芭蕾舞还是芭蕾舞吗?但从另一方面说,如果“正宗”芭蕾舞就是那么死板的形式,也许我们不需要、不喜欢这样“正宗”的芭蕾舞。
其实不光是芭蕾舞。从中国来说,国粹京剧在六七十年代也进行了可贵的改革,文革时候的几个样板戏,单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其实都是精品。如果江青只是抓京剧改革而不干其他事,也许对她、对京剧、对中国都是一件好事,呵呵。
现在时代不同了,大家又都回到了“尊重经典”的老路上。我猜,放到今天,没有人会想到或敢想到对芭蕾舞或者京剧进行这样大胆的改革。这其实也很难说是对还是错、是好还是坏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