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催万树暮蝉鸣【书园首发】
(旧时习作,读书偶得,望方家不吝指正)
《礼记·月令》说:“(孟秋之夜)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萨都刺的《满江红》:“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并坏寒螿泣。”所以有“寒蝉凄切”的说法。根据郭璞的注解,寒蝉又叫寒螿,“似蝉而小,青赤”。
寒蝉也可以泛指寒天的蝉。《后汉书·杜密传》说:“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这是“噤若寒蝉”的出处。
为什么说“噤若寒蝉”呢?有些词典解释说,蝉到了冷天就不鸣叫了。这个解释,也许是出于猜测,不一定是事实。从西方有关蝉鸣的文献中,我们找不到寒冷使蝉停止鸣叫的任何资料。
“火眼金睛”的雄蝉不但有耳朵,还有一对波纹状薄膜构成的的鸣腔,生长在腹部的两边,像皮鼓一样,靠强而有力的肌肉震动,发出半公里外也听得见的尖锐刺耳的声音。它们是叫声最响亮的昆虫。雌蝉是哑巴。
很久以来,人们一直以为雌蝉是聋子,后来专家们终于在它们的腹部下面找到了它们的耳朵——听囊。
落日无情最有情,偏催万树暮蝉鸣。
听来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却不声。
这是杨万里的《初秋行圃》。蝉鸣不但是雄蝉唱“情歌”给雌蝉听,博取芳心,又是召集同种的蝉,宣布喧哗热闹的求偶季节已经开始。假如作为雄蝉知音的雌蝉是聋子,雄蝉的情歌又唱给谁听?
蝉鸣有三种花样。首先,是受天气的变化和其他雄蝉的歌唱影响的大合唱。另一种是交配前的求偶歌唱。
还有一种,那就是个别雄蝉被捉或受惊突然起飞时发出的一声长嘶——叽……这便是“蝉曳残声过别枝”吧?
在希腊,一个旅客让柏树上的一只知了吵得很不耐烦,便抄起一支木棍向它乱打一通,还追着把它赶到别的树上去。然而,每当他一把棍子放下,它又飞回原位。好几次都是这样,他气急败坏,最后一次把它赶走之后,还招来了一个铁桶,在柏树下大敲一顿,以为这样它便不敢再回来了。谁知它还是飞了回来。这一次,它不是停在原位,而是在原树较高达打不到的地方。
蝉不一定有像这样的保卫地盘的习性,但是这只死心眼儿的蝉,对它的放歌阵地的爱恋,却是始终不渝的!这也许可以作为“过别枝”的一个注脚吧。 拜读一下,虽说不是很懂。
楼主帖子中虽然是围绕着蝉在说,但其中还是吐露出不只一个意思,如“噤若寒蝉”,如有关“蝉的知识”,但似乎还是能看出一个“士为情者死”,一个“过别枝”。
现今世界,风云变幻,看看吧,京畿地区今年第一场的姗姗来迟,昨夜那雪,羞答答地悄地,无声息地落了厚厚一层,似乎也是一种解释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