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之道与<论语>其书》读后
《孔子之道与<论语>其书》这应该是一本最新的关于孔子和《论语》的著作了,2009年1月才出版。匆匆翻阅后,发现这是一本很有特色的书。
先看卓越的介绍:
《论语》是一部关于道德修养的经典。不过,在孔子那里,道德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论述的问题,而更像是一个不证自明的前提。现代人都认为,道德始终是与特定的社会环境相联系的,孔子对于这一点,也有同样清醒的认识,因此,他所讲的道德总是以“礼乐”的面貌出现。礼乐就是他所讲的道德的现实性。因此,孔子的道德并不抽象,这也决定了孔子思想的主体,必然是对于现实政治的关心,对于现实生活的人与事的忧心。
作者则在书的封面说道:本书无意于对大众进行道德说教,也无意于对孔子给定任何价值判断,之努力将历史的尘埃拂去,让那颗伟大心灵自己呈现在我们面前。现在让我们一起重读《论语》,重新与孔子相遇……
先卖个关子,作者这里对孔子的介绍使用了“伟大”云云……
再来看作者,相信大家熟悉的不多。作者是李零先生的高足,05年留北大,此书即是他整理三个学期来“论语讲读”课(是接李的课?)的内容而来的。这一点,可以留给我们许多想象和比较的空间……
再来看此书的内容:
引言 道路,即真理
第一章 孔子生活的时代
一、文武周公的创业
二、春秋列国的格局
三、儒家的兴起
第二章 孔子的家世与生平
一、孔子之先世
二、出生之谜
三、“吾少也贱”
四、仕宦
五、周游
六、桑榆晚景
七、总结
第三章 孔子思想体系的逻辑
一、引言
二、从天道出发
三、从天道到人性
四、从个人到人伦
五、从人伦到礼乐规范
六、礼坏乐崩时代的救赎41
七、从世俗到宗教
八、总结
第四章 追寻永恒至善的孔子哲学
一、与神灵同在
二、天上的居民——诸神的起源
三、绝地天通——与神隔离
四、天道
五、通达天道的方法
六、鬼神之为德
七、余论
第五章 恕以贯之的孔子伦理学
一、伦理的道德基础——恕
二、伦理道德的出发点——仁
三、由仁到义的人际关系
四、义的内在权衡与外在规范
五、关于夫妇的问题
第六章 《论语》的名称、形成与流传
一、《论语》释名:lunyu还是lunyu?
二、《论语》的编者
三、《论语》探源
四、《论语》的传承
五、西方人眼中的孔子
第七章 《论语》传世文本的错误
第八章 《论语》传统注释的错误
第九章 《论语》中隐含的礼制
第十章 《论语》诸“君子”
一、君子与小人
二、贵族之“子”
三、“志士”与“仁人”
四、圣人
五、成人
六、隐士之狂与狷
七、子之所恶
第十一章 《论语》所见之弟子
一、弟子的数目
二、孑L子的教学内容
三、孔子的人格魅力
四、弟子们
第十二章 《论语》中的难解之谜
第十三章 《论语》所涉孔子的日常生活
一、“衣冠中,动作慎”——服饰
二、“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饮食
三、“起居竟伸其志”——起居
四、“长铗归来乎,出岂可无车”——车马
五、“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娱乐
六、“丘之祷久矣”——疾病
参考文献
跋
……
与其师对论语的理解相比,徐的书更像是规范的课本,虽然说不主张道德说教和价值判断,但是不妨称孔子为伟大,不妨也涉猎一下孔子的“永恒至善的哲学”。这和其导师的些许不同。这些内容有些粗浅,但是考虑到这是上课的内容,也就可以理解了。
具体到书的内容,一句话,还是值得一读的,书中涉及到的某些训诂的内容,特别适合用来讲课,也有一定的深度。
我最大的印象是该书对孔子弟子们的介绍。
一,孔门三杰:颜回、子路、子贡(对子贡特别关照),颜回是与孔子相互赞誉的人,子路是与孔子相互批评的人,子贡是人间世的完美人格。仅从标题上看,作者也是颇具上课艺术的,当然里面的内容也颇值得一读。
二,孔门三偏圣:子游、子夏、子张。三个人,被作者封为礼学、文学和仁学?大师。。
四:人格分裂的孝子,曾参。看标题,的确让人注目;看内容,作者认为曾大贤人有才但不可爱。那么,又何来人格分裂之说。作者提出,看《论语》中,曾子是什么形象,而另外的例子有:
《孔子家语 曾子芸瓜》、《孔子家语 曾子出妻》、《孟子 曾子居武城》。这三个例子,第一个显得曾子不懂得“权”,是愚孝,第二个例子更显得他没有道理,第三个例子徐先生就直接说曾子是自私了、让人讨厌了。
总的看来,作者对孔子弟子们的介绍很有特色。
最后要指出一点,由于作者是文字专业出身,因此对涉及《论语》的文字训诂上常有出彩的内容,此不足为怪。
最后一句,此书的确值得一翻,尤其是对那些准备给学生讲论语的老师更是如此。 第四章 追寻永恒至善的孔子哲学
一、与神灵同在
二、天上的居民——诸神的起源
三、绝地天通——与神隔离
四、天道
五、通达天道的方法
六、鬼神之为德
七、余论
不知道作者的具体主张是什么,难道是讲人若是追求“永恒的至善”就必须和这些神神鬼鬼的东西打交道吗? ittlekid兄似乎没有注意我反复强调作者是李零的弟子,而且他自己会声明“本书无意于对大众进行道德说教,也无意于对孔子给定任何价值判断”,所以书中神神鬼鬼的内容肯定是很少的。这一章其实新意并不多,更多是在重复前贤的观点。比如:“与神灵同在”说的是“民神杂糅”的时代,这代表“文明”产生以前的时代,等等。类似的内容,我们会在张光直徐复观、陈来、晁福林、李泽厚、李景林、郑开(新书,《德礼之间》)等人的论述中提到。大致此过程即代表了人类由梦寐、迷信、天本、神本到理性、德性、人本、人文的过程。这个过程整体上是一个“祛魅”的过程。该书的作者,更多是在重复前贤们的论述。
不过,据我看作者还是受到了西方哲学的影响,对“神”持有一种应有的敬意,而且能做到不苟同于师,这一点还是值得称道的。 谢谢兄,看来是我没看正文,误读目录了。话又说回来,第四章纲目本身也是挺容易引起人误解的。
发了帖,就再多说几句自己对于李零老师的看法。李零老师通过文字学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历史的孔子,言下之意就是真实的孔子有且只有一个,而且,还碰巧就是他笔下的那一个。就还原历史事实的目的来看,他的这个断言很可能是对的。然而我们不能因此就放弃了把孔子作为伟大哲学家、把论语作为经典哲学文本来解读的努力,这样的解读固然有“去古人学说之真相愈远”之虞,我们甚至还可以把它扣个大帽子,叫“误读”。但“误读”本身也自有其价值,如果它能自成一套融贯一致的体系,并在全新的角度上拓展和加深我们对于经典文本的认识,这可不能说是坏事了。Husthouse从康德那里读出个亚里士多德,Korsgaard从亚里士多德那里读出个康德,我们可以很轻率地就说,你们这都是瞎扯淡,明显误读嘛。但即使两位哲学家误读了伟大历史人物脑袋中的真实思考过程,如果她们折中康德和亚里士多德的努力确实加深了我们对于美德与规范之关系的理解,这本身就是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康德与亚里士多德如此,孔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劳思光先生曾有一语,用来评价李零老师,可能过于苛刻了些。劳说,“清乾嘉以来,谈儒学者有一根本错误,即将哲学问题当作训诂问题。”他的论证很简单:哲学家不可能自己造出一套文字来,所以其所使用的文字术语必是借自于当时的日常语言,但我们若将日常语言之意义就当成是哲学家所赋予之意义,则是断说不过去的。
我们也可以这样反驳他的论证:哲学家自有其用法,但哲学家们肯定不会把“鼠标”一词当成“菠萝”来用。换言之,哲学家选择他们的术语绝非完全脱离日常语言,可见,文字学仍旧是古典文本研究的重要基础之一。
但这个反驳其实也就限制了文字学的疆界,也就是说,文字学不可能成为解决哲学问题的充分条件。读李零老师《丧家狗》书,给我的感觉就是,细节处颇有新意,但超越个别段落的整体性提升少了一些。——说到底,这也是对做文字学学者过度的要求了,其实大家各自尽了本分,社会化分工协作搞大生产,岂不更好? 第四章纲目本的确有吸引人眼球的嫌疑,姑且认为这也是其讲课艺术的展现吧。
对李先生不好做太多的评论,毕竟这场争论早已是旷日持久,双方就差撕破面皮了,呵呵。只提一点,李先生认为孔子从来没有自诩为圣人,因此我们就不应该拿他当圣人。但是,被孔子尊为圣人的“鸟剩鱼汤”(尧舜禹汤)那个曾经自诩为圣人,但是并不妨碍孔子把他们当圣人。若依照李的逻辑,这世界上本来就不应该有圣人,也不应该有“圣”这个字,也不应该有那些“神神鬼鬼”的字出现,这不就清静了。其实,这个道理再简单不过了,“伟大舵手”、“红太阳”之类,那个是自封的,都不是后人给加上去的?
对于后人的诠释,有一条原则非常重要,经传分离,汉唐还汉唐,宋明还宋明,我们可以把后人对以前经典的诠释,看成是他们的自说自话,问题就基本解决了。 引用第4楼xinghuit于2009-02-10 08:34发表的 :
对于后人的诠释,有一条原则非常重要,经传分离,汉唐还汉唐,宋明还宋明,我们可以把后人对以前经典的诠释,看成是他们的自说自话,问题就基本解决了。
兄的“自说自话”深得我心,这样就一下厘清了不少的问题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