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lden21c 发表于 2009-1-13 10:21:22

免参加高考直接进高校读书通道有几何?

**** Hidden Message *****

小环保 发表于 2009-1-13 10:36:26

记得我上高中时,一个学校的副校长,就把他儿子保送大一个所名牌大学,还有一个学生的亲属在某大学当权也直接保送了,根本没有参加任何竞赛。所谓的高考其实也不公平,在个别地方,高考舞弊,高考移民都有发生过。最根本的还是要改革高考制度,取消高考,模仿美国等国家,参考高中时整体学习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整体素质,让高校自主招生。

dspcan 发表于 2009-1-13 10:47:01

还有的就是体育特长生、全国三好学生等都是高考时加分的,只是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这项政策了。
我估计这些保送政策的制定目的一方面是拓宽孩子的知识面,鼓励孩子多学科学文化知识,锻炼思维,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比赛发现一些有天赋的孩子,即专才,使得这些专才能够绕过高考进入上升通道,这样做既凸显公平,又激发了孩子学习的热情,应该是一项好政策。但在执行的时候,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总是变了味。变味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操作过程是不透明的,无法监督,而且也不知道谁来监督;学生的权利根本得不到任何保障。这样就给各级权力寻租、滥用提供了保障。

星小目 发表于 2009-1-13 12:19:10

港澳台华侨生少数民族,有特别的入学制度。虽然还是要考,但难度降低到难以置信的地步。
我所知道的最夸张的一次,同班的两个同学,同一份卷子分数相差300分,依然同堂求学。 只引后者 为特区生+少数民族+部级关系

优惠政策也是政治的体现,有点像当年的恩科开考。事实上在我国南方地区,地方关系牢靠(即使级别低)也可靠部分的钱财让孩子得到华侨身份,若还不能达阵成功,父母会安排“代考”。不是危言耸听哦,偶们的同学坦然承认当年的不凡经历。

所以说一定程度上,大规模扩招是好事。让那些中游实力,家庭力量不足的学生得以从家庭雄厚或地方硬朗的学生中挤得一席之地,以期在大学里重新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也因此削弱了高考部分腐烂地区造成的民愤。

wjf222 发表于 2009-1-13 12:53:08

艺术特长生。比如参加歌唱比赛、某项乐器比赛、舞蹈比赛获得优秀奖的,也可以破格录取。

onlyloveshu 发表于 2009-1-13 13:17:24

从社会来说,需要的是公平机制,需要大家在一个起跑线上。什么样的竞争最公平呢?在中国想要读北大清华的人很多,在“狼多肉少”、机会不均等的现实下,唯一的公平,只有组织考试。高考、公务员考、其他执业资格考,都给人了机会,给人了公平。假如没有考试,谁又能想出更加公平的方法来选拔人才呢?高考方式从历朝历代就作为选拔人才的唯一公平机会,到现在,也有它必要和积极的一面。可以说,世界上只有两个成绩是个人奋斗就可以得到的,是无法替代的,那就是高考成绩和体育竞技成绩。

  假如取消高考,恢复推荐制度,或者花钱读书进好学校,那就对那些没钱没权的穷人的孩子更加的不公平。推荐上学,没有本钱能被推荐吗?这里难道没有腐败?!谁敢保证公平?在没有恢复高考制度前,能推荐到读书的,都是些什么人呢?是权利和金钱的结果。再说有钱人,就可以多交钱进好学校,谁给学校赞助的多,谁就进北大,进清华。如此结果,就是取消高考的后果!

  刚才看到一个帖子题目:一百年都不能取消高考!我很支持这个提法。任何国家的学生都是靠考试进去的,无一例外。凡是要到国外读书的人,都知道自己经历了多少考试,才能得到机会。国外人口比我们少,教育条件比我们好,机会比我们多,人家没有取消高考,中国有什么条件和理由取消呢?

  既然你有本事,还怕那考试?告诉所有的青年,不但读书要高考,以后所有的机会,都是需要考试的,比如公务员考试,比如公务员晋升,比如竞争上岗,比如培训,比如拿国家各种资格,什么律师证、会计证、评估师证、造价师证、各种上岗资格证……你们就做好准备吧,一辈子都要考试,一辈子都要学习,永远离不开继续教育。其实,考试怕什么,大家都被考,又不是只考一个人,机会均等。

  谁想将高考废除了,就以为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了,那实在是幼稚!面对高考直通车,我们不妨来看一下这个故事:

“你说怪不怪?学校报了三个学生参加抗震救灾优秀生评选,批下来还是三个,但其中一个学生换了人。”汶川县威州中学高三学年组组长李军说,这名替代者小文根本不能算是威州中学的学生,因此校方对他出现在抗震优秀生名单中,感到震惊。(7月17日新京报)
只在威州中学临时借读20天,小文就能够成功地以该校毕业生身份获得免试上大学资格——据说,这缘于他事迹材料详细,又是以说故事形式报送的,而被替代者只是以表格的形式报送,叙述也很简单。

说故事作为一种表达方式,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当然能吸引人们的兴趣和关注,但是,作为高考免试这样严肃重要的事情,小文能够胜出,绝非靠故事说得好,最根本的,在于他有一个当校长的好爸爸。

权力一介入,公正就难保,故事也就难免成为事故。校长儿子免试上大学暴露出的问题耐人寻味:小文的故事充满水份,破绽百出,以致一个普通的助人行为被包装升华为不凡的英雄举动,但是从上报的学校到县州教育部门都没能发现,不知是由于疏忽大意还是有意纵容,更重要的是,上报宣传材料为何走了高考免试的专门通道?一所小学有何资格上报高考免试生?到底哪些人在为小文免试锦上添花、大开绿灯?

让一部分在抗震救灾中表现突出的学子免试上大学,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灾区人民的关爱,但是,就是这样一部好经,却被基层被念走了样,一些人利用国家对灾区的优惠政策,大搞暗箱操作,权钱交易,极大地伤害了全国人们对灾区的感情。

不是说作为校长的子女就没有资格被免试上大学,关键要依据事实,保证公平,无论是推荐,还是选拔,都应该在阳光下进行。没有人能够简简单单地成功,任何企图移花接木、浑水摸鱼、以假乱真的行为都难以达到目的,最终必然会受到查处。校长儿子免试上大学的背后一定另有隐情,希望有关部门严抓不放,一查到底,还公众一个真相,还高考免试制度一片圣洁。

我们的社会现在法制还不健全,避免不了以权谋私的这种危害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拉关系,走关系的这种约定成熟的规则可能会慢慢的退出历史舞台(也说不定),只有国家法制健全,才是公正的有力保证,可以参考美国社会现状,谁有能力,谁就能上,谁就能升级,不过还是会有极少数的人不是这样的,不过在中国那是大部分而已

henry2000888 发表于 2009-1-13 13:42:50

这样的通道越多越好

第一考试取人和区域兼顾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问题了,宋明清时期都有所谓是靠文章取人还是区域兼顾,最后的政治取向都是以文章为主,但是区域要平衡兼顾,所以这样的高考通道还要多点好

第二说故事的还要编纂故事情节,相关人等还要在平时做样子装表率呢,这不是逼着这些说事的人做好事吗,呵呵
还有大家愿意参加中华文化的学习是好事啊,美国英国全球那么多政治基金会也干这种赞助全球各个区域贫困优秀生或者是有政治潜力的人来美英留学,这是全球争夺人才和培育政治人才的潜规则

第三大学教育最好公开透明,让非重点的学生或者贫困落后地区的学生有各种机会参加师资好的重点学校的交流或者考试或者入学,只要保证知识运用上面的平等就行,大唐那么多非武科的文士可以参军,建立军功,还有那么多当时外人或者少数民族将领为大唐扩展疆土,或者做文官管理地方,这上面就是知识运用时候平等保障的

第四大学教育最好平民化普及化,中国最强的就是山寨,只要保障人民素质提高了,那我们什么都好办了,有人会说硕士博士没事做,那是高级人才教育不是大学教育,嘿嘿

xyz1973 发表于 2009-1-13 14:04:33

绝对的公平不可能,只会有相对的公平,大多数人都走得是正常的考试渠道,其他的通道有,但不是人人都有能力走通的,所以我觉得讨论这个意义不大。估计还有其他不为人所知的

heraldic 发表于 2009-1-13 14:43:37

补充一个
因为各地区教育水平的差异,高校在各省录取分数线差异较大,于是就出现了所谓海南生、新疆生----现在叫做海南班、新疆班

我所知道的,在湖北考到500分,基本上二本希望不大,但是这些学生,在高三就突击转户口到海南、新疆这类教学质量相对较差的省份,即便是只考480分,上一本的希望也大了很多

这种行为现在已经得到高层关注,很难继续了,现在的做法就是把转户口的时间提前,在高一就转出,从湖北、湖南这类分数奇高省份调老师到偏远省份开班,还是这些老师,还是这些学生,但是身份不同了,机会也多出很多,这类现象一般也是有钱有势的人家才能做到的。

真是无孔不入的“聪明”

dspcan 发表于 2009-1-13 16:21:11

                              招收保送生,何去何从(原创)
   招收保送生在我国由来已久。1958年,我国高校招生就对工人、农民、工农干部和老干部、工农速成中学的优秀毕业生采取免试保送的办法,招收“又红又专”的工农苗子进行培养。但后来发现这一办法不利于鼓励学生学习,导致新生质量下降,同时也在社会上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因此次年便停止招收保送生。此后,在1972年各个高校恢复了招生,但由于文化考试并未恢复,因此采取的也是与保送生同意的“自愿报名、群总推荐、领导审判、学校复审”的招考办法,一直实行到1976年。除了这两次特殊情况时期,高校招生考试从50年代的高考建制到80年代中期,都是以高考成绩作为录取依据。然而在1977年恢复高考后,高考竞争逐年加剧,一方面学生的学习负担日益沉重,另一方面教育应试的弊病也日益明显。如高考作为大规模考试,只能依赖笔试,在选拔人才的方法上存在明显局限性。因此,人们希望建立一种以考试为主,以保送为辅的方式,创造一种使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终于,在1988年国家教委通过颁布规定对推荐保送生的中等学校的条件、保送条件、高等学校招收保送生的程序等作了明确规定,从此,保送生工作步入了正规化、法制化和制度化的运行轨道。
   由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保送生的暂行规定》可知,国家实行保送生制度的目的主要有三个:1、通过全面考核保送生在中学阶段的德智体情况,对鼓励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良好的推动、导向作用;2、使高等院校选拔出具有较好专长的优秀人才;3.建立一种能够结合考试和保送二者长处的招生制度,克服各自不足。客观来看,保送生制度在施行初期(7、8年)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以上目的,对此南京大学也做过相关的跟踪调查,调查表明:保送生制度确实向高校输送了一大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拔尖学生,后来一些人也成为了大有作为的优秀人才。然而随着保送制度的逐步推行,与之相伴的一些社会现象也吸引了人们的关注,引发了人们对保送生现象的思考。比如,大学之间的生源争夺战。一些大学为了争取到尖子生,经常擅自招收或扩大保送生的比例,并到学校“预定”,甚至采取许诺、发钱等不正当竞争手段,对中学的正常教学秩序形成冲击;另外一些中学为了保证升学率,采取所谓的“荐良不荐优”的作法,弄虚作假成风。而让人更加没有想到的是,高考制度在世俗化、功利化的角逐中,其理性、公平、权威等光环逐渐褪色,权力和金钱不断侵蚀保送生制度的本质,使得““荐良不荐优”进一步演变为“推劣不推良、送官不送民“。而教育部这帮笨蛋,虽然在1996年就察觉到这些弊端,但已无法从根本上对其进行纠正了,因为这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单靠保送制度上的改革已经很难消除保送过程中产生的腐败。比如,教育部在1998年发出《关于1999年普通高校招收保送生的通知》,规定保送生必须参加由教育部统一命题的综合能力测试,并以此作为录取的重要依据。虽说这一规定理论上能够堵住制度漏洞,但却没有什么实际效果。就目前情况看,保送生制度已经基本失去了最初的选拔优秀或特长学生的功能,且受到社会教育腐败的侵蚀而逐渐异化。
      因此,从保送生制度的产生、发展历史过程来看,保送过程中种种让人痛心疾首的腐败现象的产生既有制度本身不完善方面的原因,也有执行过程中社会职能部门权力滥用,弱势群体权利得不到保障等深层次的社会原因,而这些因素彼此交织在一起,使我们很难理清头绪,对保送生制度进行切实有效的改革。但保送生制度发展到现阶段,已不仅仅是一个考试问题,一个教育问题,而是关联到社会甚至政治的大问题,对其进行革新则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虽说国外许多发达国家不搞高考保送,比如德国,但在决定保送制度去或留的问题上一定要慎重,废除保送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有自己的国情,国外的教育制度、考试制度只能参考而不能照搬。我认为,我国建立的保送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种选拔人才机制,其作用是值得肯定的。就当前状况而言,完善制度、去“社会化“是延续保送生制度的不二法门。
      首先是保送生制度的修订和完善。比如《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保送生的暂行规定》制定的保送生3个条件中,有如下两条:1“德智体美和在劳动教育中表现一贯优秀的高中应届毕业生”,2. “德智体全面发展,学习成绩优秀,志愿献身教育事业,并具备从事教师工作素质的高中及中等师范学校的优秀应届毕业生”。这两条不知道是制定者脑残还是故意,根本没有任何指标能够对其进行评价,怎么就叫“学习成绩优秀?”,“啥叫德智体全面发展?”,这种缺乏客观衡量指标的标准从根本上导致了“走后门、腐败”等制度上的漏洞。因此首先要从制度上卡死那些容易受权力、金钱、人情、面子所累的因素,进一步完善衡量评价的指标体系。
   第二,去“社会化”。保送生制度衍生的各种问题是教育上的问题,是深层次教育问题的真实反映。因此革新保送生制度就要从根上解决教育的“社会化、功利化”问题。比如楼主提到的校长,让我们看到当今社会已经丧失了应该保持的对教育起码的尊重,留下的只有道貌岸然和虚情假意。我倒想问问该校长,在孩子前途、自主选择和学校需要、学校名声之间,什么最重要?难道不是你正在教育的对象吗?你的这种行为这难道不是对教育核心理念、理性的最大亵渎和轻视吗?当学生的知识成为学校争名夺利的无形资产,当学生的精神自由、独立、尊严成为社会名利的玩偶,一所所名校堕落成世俗的投机家,一个个高考状元大谈荣誉的时候,我们还能期望教育能给孩子一个纯洁精神家园吗?然而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尝试这种“去社会化、去功利化”的改革是无比艰难的,因为太复杂了,复杂到无人能说得清楚,我想,大概要等到“权力开始学会尊重”的那一天吧!

henry2000888 发表于 2009-1-13 18:54:56

反对高校自主招生

本来有教育部和招办还有学校三方统一行动,加大了那些有权的公关成本,而且从全国教育统一角度看,学校教育最好还是招生教学要统一在全国一盘棋的角度下来做!


高校找特长生,优异表现生,还有特贫优秀生这类已经对高校招生是个有益补充,实际上已经给学校留了计划外的口子

要学欧美的话,他们还有议员推荐上学的路子呢(好像巴顿和麦克阿瑟都是这种路子上西点的,不过人家成绩也不错),咱们要是照搬了的,保证比欧美还要彻底的击烂我们全国高考制度,最后就是比权势了,那就不叫选拔了,那叫近亲繁殖了

呵呵!!!

hsq2516941 发表于 2009-1-13 20:17:14

高校自主招生。
很多大学都有自主招生,提前招生计划。比如:北大、清华自不必说,南开、复旦、武汉大学等等都有自主招生的。

今年,我的一个很亲近的孩子,因为参加全国高中化学竞赛获奖,到一所高校去参加了提前自主考试,现在还不知道成绩,费用用了2000多(光飞机票就1000多),不知最后结果如何。

各个学校每年的自主招生题我都浏览了一部分,发现它们的随意性很大,高兴怎样出就怎么出,出多少道题也是自订的,有的就区区几道题,就算完事。感觉到仅是形式而已的。听楼主言,现在才知识这当中还有其它猫腻,以前他的家里人,包括亲朋好友,都把它作为很纯洁的事来看待的。

muntzer 发表于 2009-1-16 00:59:40

强烈地与楼主有同感!

我觉得,中国的高考制度,在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相对的公平之后,随着我们国家社会制度的变化,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时代了!

现在的社会两极分化,阶级地位的差别显著,那些居于统治地位的阶层,他们是不希望自己的小孩在接受高等教育这方面,竟然与那些他随时可以呼来唤去的下属、下下属、下下下下……属们的小孩有什么“平等”的。

在这个大背景下,自然会有人替他们巧立种种名目,在起跑线上就将不同阶级的小孩子区分开来!


正好今天上午,听说了一个熟人,她的小孩学习很好,参加本地一所名校的免考面试,几句话之后就被宣布不合格的事例。

我不明白,面试的老师有什么特殊功能,凭什么就几句话就宣布那个孩子“不合格”。

henry2000888 发表于 2009-1-16 11:58:44

看着大家这里慷慨激昂的,我来说点实例吧

大家都知道中国最早的少年班是某科技大学的好像是杨振宁还是谁提倡办的,我曾经在一个极其偶然的情况下面遇到一个少年班毕业生

他当时在一个大城市的职高教书,每天就是看着那些当时是被判出头无望的孩子在课堂上读着职高课本,当时问他周围的人:

少年班的毕业生怎么还会在这里教书啊,他们不都是考到国外读博士,喝牛奶吗

有人说:这个老师是因为上学太小了(12岁左右吧),毕业后感觉还是父母怀抱最温暖,所以不惜放弃回家做了教师,只为了照顾父母,至于读书可能在少年班几年下来,知道了山外有山,所以读书的心性就很淡了

我们这么为孩子考虑,可是要看看孩子需要什么啊

jina 发表于 2009-1-16 14:57:52

摸着石头过河,难免各有各的过法。而教育领域的试错法,耽误的可能是几代人。

heraldic 发表于 2009-1-16 15:38:51

引用第13楼henry2000888于2009-01-16 11:58发表的

kiyuwwb 发表于 2009-1-16 17:04:09

根据教育部目前的保送生政策,共有8类考生可以被保送上大学。

这8类考生如下:①在高中阶段被评为省级优秀学生的应届高中毕业生;②高中阶段在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包括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③高中阶段在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竞赛(包括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④高中阶段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含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或“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或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获得一、二等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⑤高中阶段在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或国际环境科研项目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⑥根据高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对生源的特殊要求,经教育部批准具有推荐保送生资格的外国语中学,仅可向高校的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推荐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优秀,且高中阶段均在本校就读的应届高中毕业生;⑦符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6部(局)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的意见》(体人字〔2002〕411号)中有关保送要求的退役运动员,即曾获得全国体育比赛前三名、亚洲体育比赛前六名、世界体育比赛前八名和获得球类集体项目运动健将、田径项目运动健将、武术项目武英级和其他项目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的退役运动员;⑧符合公安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公安院校招收公安英烈子女保送生的暂行规定》(公政治〔2000〕138号)的公安英烈子女。

xiaoyaojs 发表于 2009-1-16 22:41:35

还有一种叫着出国留学的。在国内考不上大学的,靠金钱到国外读几年大学,混一个文凭,回国后就高人一等的称为留学生了。我不知道国外的留学生教学质量如何,但我知道我在上中医院校时,有几个越南的留学生,平时考试基本上是没有一科成绩及格的,但学校为了自己的名誉和招收留学生所得到的额外的金钱回报,毕业时还是一样的发给毕业证!
如果教育和医疗与金钱挂上了钩,那么这个社会将会有莫大的危机潜伏了!

golden21c 发表于 2009-6-18 18:01:08

最近知道一种妙法,迂回国内读名校法,呵呵~~很搞笑
具体做法:
现将快高考的孩子办个外国国籍,随便哪里都可以,非洲的也很好,然后以外国留学生身份参加留学考试,考得外语科目为中文(哈哈,比我们正常考语文简单多了~~~太擅长了,要是小孩这个都过不了那就什么都不说了),
然后通过运作可以进入国内好多名校,在自己国家留学,住的是留学生公寓,伙食也很好,待遇比一般参加国内高考近来的考生好多了。

zk555 发表于 2009-6-18 21:41:10

像我国运动员那样不问文化基础和从学心态,一“优秀”就可免试直上大学。

丁俊晖为自己读历史还是法律专业而犹豫不决,最终,他却选择了上海交大推荐的工商管理专业。为了适应这名“神童”的日程安排,上海交大压缩了他的课程,而且,他只需每个学期去学校学习三次,每次7到10天,接受老师的单独授课,然后剩下的就是远程授课、写作业和自学。

2002年,郭晶晶、胡佳、桑雪、李娜等10名跳水运动员成为中国人民大学新生。

在招收现役运动员的数量上,中国人民大学仅次于北京体育大学。目前,有6名现役运动员在人大上学,他们均来自中国跳水队,其中不乏郭晶晶、吴敏霞等大牌。
雅典奥运会后,刘翔等不经考试上了大学,教育部又规定了一级运动员上大学可以免试。这一系列事件在我们这个有着悠久科举传统的国家自然引起许多批评和抗议。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免参加高考直接进高校读书通道有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