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In a nutshell”下,看中国的英汉词典
前些天在茶馆发贴,谈到一些人编的英汉词典有个特色是“抄”,大家互相抄。今天在查阅英文词组“ In a nutshell ”, 再次遇到了抄袭风暴,这次不像上次那样,只留下感慨,而没有留词典照相。除了那些练习、那些什么词汇手册之外,把目标只盯在词典上,并选了几本把它们记录在我的WORD文档中,然后截图让大家欣赏中国词典是怎样炼成的。
按照《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的解释,意思为(say sth.) in very few words,用很少的言语(说明某事物)。不知道谁首先使用了下面这一句例句:“He explained the situation in a nutshell.他概括地说明了情况。”于是练习和词典就开始大胆地使用了::: 下面是我的WORD记录下的截图:
楼主既然对国内英语词典抄袭有所了解,就尽量采用畅销的版本或翻译的版本,免得浪费时间。 1、信息不对称才能产生商业价值
2、电子书正在打破这种不对称。
现实中,对商业终端——消费者来讲,俺选择姑息楼主所言的这种行为。因为可以降低成本,体现在书的价格上。对大多数人来说,不可能买这么多的词典。
抄袭从商业上来讲是利益最大化,版权风险最低,编撰周期,人工、时间、机会成本等等最佳的平衡。
另外作为编撰者和使用者,言必有据,字字有出处也会导致抄袭这种情况。起码保证词典的正确性不是。
换个角度去讲,从头干起,怎么干?例句谁来写?中国人写的例句,谁会相信?
建设语料库?咋建?人、财、物咋落实?时间周期?语言环境。
购买语料库?成本最终要分摊到消费者。
只听说南京大学+商务印书馆搞了个语料库,这么多年不也是只出了一个中型本英汉词典。
所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
楼主改改标题,是nutshell而不是netshell 引用第4楼springbrown于2009-01-12 16:58发表的 :
楼主改改标题,是nutshell而不是netshell
感谢ING!
在网上发贴打完字,就算完工,不好意思了。 从出版时间看,大概都是抄的<新英汉词典> 呵呵,家学兄说的降低成本我不大理解呢。后来的词典抄新英汉、抄牛津之类的,抄出一本众美皆备的词典来的话,可以说是降低成本,就跟引进技术一样,省得自己从头建设了,但是就楼主的举例而言,似乎都是低水平重复建设而已——当然对中型词典作些缩编,使它更适合初学需要,是应该的,但出来这么多种类似做法的作品的话,似乎主要是降低出版社一方的成本(增加利润空间),而不是读者、社会的成本吧。当然我想大多数读者看着差不多的词典不会买了一种又一种(尤其是这些“学习词典”),另一方面既然是重复建设,则自然淘汰的也应该较多,楼主所列除了新英汉之外的字典我基本没有听说过,不知道是不是仅仅因为我的孤陋寡闻。
另外国际上有名的辞书出版社联手出双语词典的现象,现在似乎已经成了主流,我觉得这才是家学兄想“姑息”的节约成本的现象。其实我是挺希望看到国内也有这样的现象的,只可惜商务的词典都是外包的(显得理念挺先进,呵呵),现汉这样的资源指望不上,恐怕也就没了牛津-商务****词典的可能。 哈,被parivraj抓住了。
写的时候,有些东西没想好如何表达。
原本是在茶社跟的帖子,有些聊天灌水的意思。 后来被老醉给移到读书参考了。
呵呵,在我这样的外行看,图书市场奇怪得很,商务尤其让人不大看得懂,早几年就有人说它危险了,从现在的情形看似乎还是一直不错?可是外研社出《现汉》英汉版之类的事,看着还是会抢掉不少商务的生意的吧?外研社-柯林斯这本也是社科院语言所参与的,真不知道回头单语版的《现汉》商务是不是也不想出了,呵呵。另外早几年外研社还跟语言所打架呢,现在又能走得这么近,真是厉害呢。
页:
[1]